难与易是相对的,难与易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努力,就可能化难为易,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也能够化难为易。识人易,识己难,难可以使人得到磨炼,成就一番事业。知易行难;创业难,守业更难;勤奋难也变易,懒惰易也变难,说时容易做时难。总之要正确认识难与易的关系。
做事情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面对困难,要勇于进取
容易的事,也不要轻视,以免出差错
熟悉的事会觉得容易,生疏的事会觉得困难
很多事看似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看起来很难的事,做下去未必很难
知难而进,就有机会成功;知难而退,永远不会成功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拿破仑
✿艰难由懒惰生,苦楚由偷安来。 ——培根
✿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颜之推
✿许多事情,想起来困难,做起来容易。 ——约翰生
✿困难往往是懒惰的产物。 ——约翰生
✿一般而言,凡事起头易,最难的该是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够克服这一类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歌德
✿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不去寻找困难。 ——歌德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矣。 ——郭偃
李国杰:经过方知难与易
李国杰的看法是:“快乐是在工作中间的。事实是,我喜欢做这些事,做事情的本身就很有乐趣。”
他说:如果用比较简单的话表述我这20年来的体会,可以归纳为两点:一个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它的意思是,没有经历过的人不太知道其中的难。另一个是“事非经过不知易”。什么意思呢?我们中国很多事情,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搞不起来的一个原因是你还没做,就有人先跟你说这个很难做出来。事实证明,并没有当初有些人吓唬的那么难。
李国杰在1986年年底学成回国,到2006年年底正好20年。这些年来,他主持研制成功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和曙光1000/2000/3000大规模并行机,领导计算所研制成功龙芯系列CPU,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事非经过不知难”“事非经过不知易”,这两句话是李国杰主持研制并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的最好总结。
“人生能有几回搏”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从曙光1号开始,曙光机的发展也是如此。著名科学家王大珩参观了曙光机之后,感慨地说:“高性能计算机的作用,不亚于两弹一星。”
1986年年底,李国杰满怀报国热情,从大洋彼岸携眷归来,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1990年,他被国家科委选聘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下称智能中心)主任。
当时,国内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几乎全部都是国外产品,更谈不上超级计算机了。作为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成员,李国杰经过一段时期的思考,决定把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作为突破口,并提出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要以市场为导向、研制成果一定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原则。
1992年3月,智能中心组织了陈鸿安、樊建平、刘金水、李如昆、王永杰等人到美国硅谷进行曙光1号的封闭式开发。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李国杰提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口号。他坚信:“只要凝聚了一批脚踏实地、决心为振兴民族高科技产业而努力拼搏的斗士,外国一流实验室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句话后来写在了智能中心的墙上,其中“搏”字比别的字要大出好几倍,让见者振奋。
1993年10月,在李国杰的带领下,智能中心自主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SMP(对称式多处理机)结构计算机——曙光1号计算机,闯出了一条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之路。曙光1号是我国863计划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它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设计制造支持多线程机制的对称式紧耦合并行机的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我国在并行处理技术上与国外的差距。
然而,此时李国杰清醒地认识到,曙光1号计算机实际上只咬住了当时国外高技术的尾巴,这远远不够。1995年5月,在研究人员仅有十来个人,所花时间只有两年,而在直接科研经费只用了500万元的条件下,他们推出了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曙光1000在整体上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国际先进水平,某些技术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运行速度的峰值达到了每秒25亿次。所以,有人说曙光机是中国的“争气机”,而曙光1000也荣获了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天方夜谭”成现实
“在做曙光1号之前,国内做一台机器需要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可是八年前设计的东西八年以后基本上过时了,根本没有办法推广。我们研制曙光1号,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国家投入200万元,省时又省钱,但更重要的是由此探索出一条在新的开放环境下怎么研制计算机的新路。”
“再拿CPU芯片来说,计算所没做芯片的时候,很多声音都说这件事太难了,中国人没能力做。我们用事实证明,中国人能够在专利丛生的通用芯片领域杀出一条血路,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www.xing528.com)
在李国杰看来,“事非经过不知难”更多的不是指集体攻关的难度,而是指在技术研发成功以后,如何将技术真正地变成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产业。他表示:“走过以后,你会发现,把一个科研成果变成真正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是非常非常难的。”原因在于,对于国产的高技术产品,我们国家目前的很多用户抱一种不太信任、不太支持的态度。这样造成的局面是,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者好像是在沙漠里学游泳,而不是在水里学游泳,缺乏应用环境。
“做自己的芯片也好,做自己的操作系统也好,计算机也好,都是这样。造成这种局面,可能和前一段时间我们自己的产品质量不高有关。另一方面,我们从政府到媒体等,在鼓励大家用自己的产品方面,舆论造势也不够。”李国杰对此深有感触。
难归难。事实证明,好多事情做起来也并没有当初有些人吓唬的那么难。比如,做龙芯的时候,有人直接给中央领导写信,说你们几十个人能做出芯片来的话,就是“天方夜谭”。有些国外的人甚至说我们是小孩“玩过家家”——投资仅仅是国外企业同类研发投入的1/10,甚至是1%。
但是,计算所的人不太信这个邪:我们就是要把东西做出来。经过四年左右的努力,在实际性能方面,龙芯已经做到中低端奔腾4的水平,而且功耗只有国外的1/10。令李国杰非常自豪的是,计算所的研发队伍也已经成长为一支高水平的世界级队伍。
“我更多是摇旗呐喊”
业界有人评价,李国杰和曙光公司紧密结合所取得的成绩,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如何将“知识—科技成果—市场”三者运作成良性互动的时代风采。
对于个人的贡献,李国杰认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科技方面的组织者、工程的领导者。“我更多是给团队摇旗呐喊,鸣锣开道,想办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我的工作主要是做一些大的技术决策,多听一些国内外的反映。我做的工作更多是战略性的。”
曙光机产业化的成功,李国杰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每一步方向选择的正确。“我们很多事情在产业化上不太成功,可能跟当初选的方向不太对有关。大家对曙光机的评价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比如做Cluster(集群),做网格,都是在还没有流行的时候就开始做,每一步还都走对了。当时,AMD找过联想、浪潮推64位服务器,但是他们不太看好。曙光就比较坚定地做64位,所以在中国最早采用64位芯片的服务器就是曙光。”
对于自己,李国杰的评价是:“‘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这个我肯定做不到。我一直在讲,虽然我当了五年曙光总裁,但我不是企业家,甚至不是‘家’,连经理都算不上。我天生就是一个做学问的人。”
回顾过去岁月,李国杰认为自己从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乐趣。他表示:“你要说追求多少财富,多少权力,或者说给我什么官,给我多少奖金,这些我都不太在乎。事实是,我喜欢做这些事,做事情的本身就很有乐趣。快乐是在工作中间的。为什么做这个事就快乐?恐怕也是天生的。最高兴的时候可能就是,我感觉这一天过得很充实。”
“事非经过不知难”“事非经过不知易”,做事情之前不要把它想得有多难,这样的话,还没有开始就已经预知失败了,要懂得难和易是相互转化的,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知道事情的难易。
吴道子的领悟
俗话说:“一勤生百巧。”勤学苦练,那么看起来困难的事情也会容易了。郑板桥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削尽冗繁留清瘦,画得生时是熟时。”这说的也是勤能生巧,化难为易的道理。
吴道子从小喜爱画画,但总是画不好,最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一次他出门散心,看见一个妇女把擀成的薄饼,随手用擀面杖一挑,烙饼就像长了眼睛似的从殿东头飞到殿西头的锅里。吴道子感到奇怪,就问这个妇女:“为什么会这么准呢?”妇女回答说:“这没什么诀窍,也不过是天天烙,月月烙,熟能生巧罢了。”吴道子听了妇女的话若有所悟。从此,他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誉满九州的大画家。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坚持奋斗,最后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吴道子正是听了妇女的话得到启发,摆正了难与易的关系,才成为大画家的。
伛偻承蜩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熟练容易。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就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我粘蝉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高度凝聚精神,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困难面前,只要鼓足勇气,信心十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找到解决困难的正确方法,任何困难都会不攻自破,难也就成了易。
做官的难与易
关于做官难与易的争论,自古以来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清代大官僚李鸿章,就认为做官既其乐无穷又相当容易。他有一句名言:“世上的事情只有做官最容易,要是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做,那么就太不成器了。”按照他的逻辑,会种地的就当农民,会手艺的就当工人,有文化的就当教师,如果什么都不会,就得想办法去当官,因为天底下当官最容易。
与此相反的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在《家书》中说:“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他的那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就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不敢贪赃枉法,积造孽钱贻害子孙”,而是以忧国忧民之心,救灾帮困,放赈济民,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百姓办事。在那样的情况下做正直的清官,却是难乎其难了。
由此可见,做官是难是易,全凭自己怎样去当了。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有“上任”一条,这样写道:“士人赴官谓之上任。将‘任’字作‘官’字解释,谬矣。任者,担也,盖将担子负其身上。”居官当长,其实也就是挑担子。大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至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都是一副担子,压在领导者身上,还要负重前行,能说这容易吗?
不知从何时起,做官逐渐变得不但不清苦、不辛苦,反而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光宗耀祖的事情。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批阅文件画个圈,上台讲话照稿念,检查工作坐车转,喝点小酒胡乱侃,有点好事他先占——你看容易不?
把做官当作一件容易事,其实质是对做官的职责的弱化和异化,把自己同群众、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弄颠倒了。社会上倘若“做官最容易”的官多起来,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的“困难”与“容易”,官场中自有官场的哲学。一个有责任心,一心为民,大公无私的官,他就会觉得做官难,如郑板桥;一心只想捞一笔,坐享其成,他就会觉得容易,如李鸿章。
难与易的辩证法
难与易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充满辩证法。清人彭端淑有言:“天下事情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他接着讲了个故事,蜀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欲到几千里之外的南海去朝圣。富和尚说:“我数年想买船南下,都未成,你凭啥去?”穷和尚说:“我有一瓶一钵,足矣。”第二年,穷和尚自南海回,去见富和尚,富和尚只有惭愧的份儿。
穷和尚身无分文走南海,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意志坚。意志坚强者,遇着高山,可以劈成平路;遇着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着沙漠,可以开掘井泉,天大的难事亦可变成易事。
在富和尚身上,人们看到懒惰、闲散、犹豫。犹豫误事。老是犹豫不决,举步不前,就永远难达到目的。闲散难成事。琴弦松弛,弹不出悦耳的声音;生活闲散,点不燃生命的火焰。意志消沉,无生气,再容易的事也是难有成。懒惰面前无易事。懒惰恰如一盏没有油的灯,失去了“灯”的光亮,名为灯,实乃废物一个,何事易成?懒惰才能竭,才能与勤奋为友,永远艳丽芬芳;才能与懒惰为邻,只会枯萎凋谢。才力枯竭,斤两不举,何谈难易!人们说,“懒汉的路,充满荆棘”“对懒汉来说,越过门槛,比越过山巅还难”,是有道理的。
只要顺着河流走到底,一定能见到大海。如果徘徊在山脚下埋怨山高,永远别妄想登上顶峰。可见难者自难,易者自易,全在自身志向,不干社会和他人。还是罗伯特说得在理:“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可成为明天的现实。”有志者事竟成,关键在于作为。
开篇引用清人彭端淑的话,点明论点,举例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正反论证,又用穷富和尚的故事阐释道理,最后又点明升华中心论点,结构巧妙衔接,层次分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