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泰各族先民的长期迁徙:原因、时间与规模

傣、泰各族先民的长期迁徙:原因、时间与规模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以上各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傣、泰各族先民的迁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大规模的迁徙,也有分散的、零散的移动,迁徙的原因、时间、地点、路线都不同。自然,这就成为他们迁移的主要原因,现今上述各族内部有方言土语的不同,自称的不同,或者说支系的不同,这与迁徙的时间、批次有关,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这股迁徙浪潮持续时间久、规模大。

傣、泰各族先民的长期迁徙:原因、时间与规模

从以上各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傣、泰各族先民的迁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大规模的迁徙,也有分散的、零散的移动,迁徙的原因、时间、地点、路线都不同。而首次大规模的迁移,是在公元前8世纪—前2世纪之间的某一个时期。此后还不断有成批或零散的迁移。

傣、泰各族的先民是从寒冷、下雪的北方向南迁移的。壮语、傣语、泰语的基本词汇是相同或相近的,壮族刚好在今傣族、泰族居住地的北方,而广西北部和湖南南部、广东北部,古时和现在都下雪,现在广西北部、湖南南部、广东北部还有壮族分布。

从以上各章的叙述中,对壮、傣、泰、布依、侗等各族的渊源与迁徙大致有了一个轮廓。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汉文的历史文献。

在周代(约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的青铜器铭文中已有“仓吾”的记载。“仓吾”即后来的“苍梧”。公元前384年,吴起“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5] 。公元前339年—前330年,苏秦对楚威王说:“楚天下之强国也,南有洞庭、苍梧。”[6] 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前111年),设有苍梧王。汉武帝平南越后,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把秦始皇设立的桂林、南海、象郡分置为9郡,其中就有苍梧郡,领有10县:广信(今广西梧州、广东省郁南县及封开县一部分地方)、谢沐(今湖南省江永县)、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封阳(今广西贺县、广东封开县、怀集县各一部分地方)、临贺(今广西贺县大部分地方)、端谿(今广东德庆县)、荔浦(今广西荔浦县)、猛陵(今广西苍梧县、桂平县)、富川(今广西钟山县)、冯乘(今广西富川县)。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用兵岭南,分5路进兵,其他4路进军顺利,其中1路进抵桂林附近时,与西瓯人发生了激烈战斗,打了3年,秦军先败后胜。秦始皇入岭南的军队共50万,若5路平分兵力,各路10万人。西瓯人能与秦军对抗3年,在兵力上应与秦军相当。若以10万西瓯士兵计,1人有3个家眷,那西瓯人就有40万人。那时有如此多的人口是一个非常大的族群。近10年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西瓯人分布在广西南宁玉林以北,湖南的南部,广东的北部和西部,即苍梧郡及其附近地区,史籍中称的苍梧蛮,应指的是西瓯人。

1982年,韦庆稳先生在《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发表了《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一文,把春秋时代距今2500年前楚国的一首《越人歌》用壮语翻译出来,引起了轰动。此后,有学者用壮语再译了《越人歌》,还有的学者用侗语、傣语也能把这首《越人歌》译出来。于是便产生了争论,《越人歌》是壮、侗、傣哪个民族的?其实,把他们的渊源搞清楚,这种争论也就迎刃而解了。用壮、侗、傣语都能译出《越人歌》,正说明那时他们还是居住在一起的,还是同一个共同体,语言相同。这也反映了当时楚国(今湖南、湖北)有不少越人。

人口学的角度来看,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6‰。[7] 如取中间值,按人口年增长率3‰计算,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90年,西瓯人应有17.9亿多人。现今人口与此相当的民族还找不到。人口的消长是非常复杂的,西瓯人在迁徙过程中,由于饥饿、疾病、野兽侵袭、与其他民族的战争死亡率会很高。在历史的发展中,西瓯人的后裔会有融合到其他民族的情况,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其他民族融入西瓯人后裔的族群中。现今只有本书所述的壮泰族群的人口最庞大,可以与西瓯人的人口发展相吻合。由此看来,本书所述壮泰各族的祖先应是西瓯人。

壮泰族群现有人口9000万,平均每年的人口增长率为8‰,以1990年算起,往前推算,到公元前303年等于零。人口消长很复杂,这个推算仅供参考。

西瓯人及其后裔的长途迁徙是否可能呢?近几百年的历史证明是可能的。现今居住在泰国、缅甸的苗族瑶族,是近几百年前从中国湖南,到广西或贵州,到云南或越南,到老挝,到泰国,到缅甸迁移去的。由于是近几百年的事,大家记忆犹新。又如1867年,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从中国广西崇左县经靖西县,转战到越南老街,其部下有的到达老挝。再如吉普赛人,从印度流徙到欧洲。

在古代,地广人稀,西瓯人及其后裔为何长途迁徙呢?古人的地理知识十分贫乏,没有大幅的地图,他们只能凭视野所及,选择理想的地方迁移,往往肥沃的土地近在咫尺而不知道,所以舍近求远。

从以上各民族的迁徙路线看,大多数是沿河流迁移的,如河流不能行船,他们才弃船步行。西双版纳的傣族和泰国的泰族的大迁徙,先是步行,遇到河流时沿河迁移。这是因为乘船迁移较方便,老弱妇孺都可以乘船,又能携载物资,比步行迁移要轻松得多。再则饮用水也方便,获取食物也便利。

过去有一些学者凭主观推测,认为民族的迁移是因为民族压迫或战乱所致,从以上的叙述看,因民族压迫的迁移只有一两例,因战乱而搬迁的也是少数,多数是寻找获取食物丰富、方便的地方。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古代人们战胜大自然的能力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这种依靠越古越严重。自然,这就成为他们迁移的主要原因,现今上述各族内部有方言土语的不同,自称的不同,或者说支系的不同,这与迁徙的时间、批次有关,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定居下来后,就得安村名、地名。我们可以看到,西瓯人及其后裔各支的村名、地名大致是相同或相近的。这股迁徙浪潮持续时间久、规模大。从以上各章的叙述可以看到,西瓯人向南迁移后,他们在几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较久,一是中越边境的广西南部与越南毗邻的地方,二是中国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尤其是广南县一带,三是云南省元谋县一带。然后他们继续南迁,到了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再转入泰国、越南的西北。另一支从元谋县向西迁移,经大姚或姚安祥云、漾鼻、云龙、六库,到德宏一带,进入缅甸。进入泰国、缅甸的泰族、掸族再向西迁移,进入印度阿萨姆。侗、布依、水等民族是中距离的迁移,没有傣、泰族那样艰辛。

迁徙距离的长短,现今壮泰各族居住地的距离远近,与从西瓯人分化出来的时间不一定成正比,迁徙远的不一定分化得早,迁徙近的不一定分化得晚。从以上各章的叙述可以看到,黎族分化出来最早,然后是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接着是中国的傣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龙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洪人,分化较晚的是布依族和越南的岱、侬、热依等族。而壮族是西瓯人留下来居住原地,但稍有移动的主干。

西瓯人的后裔,即现今的壮泰各族是从一条根发展、分化出来的,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佬龙族、中国的傣族、越南的泰族,受到印度文化佛教(越南泰族除外)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朝一个方向发展;中国的壮、布依、侗、水、仫佬、毛南、黎族,越南的侬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则朝另一个方向发展;越南的岱族受京族的影响,又朝另一个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西双版纳傣族用傣文于傣历九〇三年(1542年)写的《谈寨神勐神的由来》一书中曾经说过:“听我们老人说,那些没有离开冷森林,或者沿途住下来的祖先,到了我们今天的时代,他们子孙的房子还是用土盖成,并没有完全摆脱住山洞的习惯呢。有的由于失群,与亲戚断掉了联系,语言变了,衣服变了,完全变成了同一个世道里的另一种民族。然而,不管他们怎么变法,仍然是同一个山洞祖先们的后代,仍然是我们今天的兄弟姐妹。说不定他们当中的某一个老人,还是你家的叔叔或是舅舅哩。”[8] 这里道出了壮泰族群民族分化成不同民族的基本原因。

壮泰各族的产生、分化,犹如一株树,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生出各条枝干,他们有内在的关系,又不相同。也可以比喻为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子女成人后婚配成家,各立门户,独立生活,迁居各地,繁衍子孙。这些民族可以说是姐妹民族或兄弟民族。

过去失散的兄弟,今天通过研究,才找到了。现在虽然分居在不同国家,却还是情同手足。最后,笔者祝愿这些兄弟姐妹今后交往日益频繁,增进友谊,和平生活。

壮、布依、傣、泰、侗、水、岱、侬、佬龙等各族迁徙示意简图

壮、布依、傣、泰、侗、水、岱、侬、佬龙等各族分化发展简意图

【注释】

[1][越]琴仲:《越南西北的泰人》,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13—14、36—37页。

[2][老]坎倍·如达拉:《老泰人的称谓与文化基础的共同性》,见《老挝历史文化研究》,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76页。

[3][泰]仍德·奔肯可:《泰集团的各种语言》,载《泰国历史文化研究》,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97—98页。

[4]龙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0年,第74—83、233—263页。

[5]《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

[6]《战国策·楚策》。

[7]《中国人口·总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8]佚名:《谈寨神勐神的由来》,载《论傣族诗歌》,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04—1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