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壮泰族群的地名及其演变

壮泰族群的地名及其演变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壮泰族群的语言基本相同,取地名的方法也就会一样,但迁徙长期定居后,由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受外来民族、语言的影响,地名又会有一些差异。1579年成书的《苍梧总督军门志》中的地图、文字已有板字地名,如思明府图中有板方村、板店村、板琶村、板懒村。此后便有忙越、忙礼州等地名。现在在地图上找不到越南岱族、侬族地区有“勐”字的地名,但在民间口语里仍然使用。

壮泰族群的地名及其演变

由于壮泰族群的语言基本相同,取地名的方法也就会一样,但迁徙长期定居后,由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受外来民族、语言的影响,地名又会有一些差异。

ban字地名,在中国壮语、布依语以及越南岱语、侬语、泰语里均为村子、寨子之意。它在泰国泰语里除有村子之意以外,还有地方、家的意思,有人音译为“班”。在西双版纳德宏傣语,缅甸掸语中,辅音b变m,为man,是村、寨之意。广西、贵州译成汉文为板,云南译成版或曼、蛮。其实ban音译成汉文,不论什么字都是村、寨的意思,是行政单位,而不是村名,某板,即某村。译成汉文成为某板(曼、班、蛮)村,就成了村名。

中国壮族地区有:板岸、板烂、板亮、板山、板桂、板棍、板花、板担、板声、板罡、板吉、板庄、板角、板莫、板弄、板卜、板价、板么、板甲、板央、板兄、板叫、板四、板旦、板凹、板丘、板亚、板老。

越南岱族、侬族地区有:板平、板参、板布、板拨、板宾、板江、板若。

越南泰族地区有:板南、板苗、板博、板歌、板门、板朔、板南麻、板那兰、板那禄、板那协、板那飘。

老挝有:板叭、板卡那、板立那、板谷泡、板那车、板亥、板戛、板些、板塔、板亭交。

泰国有:班塔戛亭、班波达、班高内、班普、班农、班农诺、班科沙、班所严、班南所、班可、班山高。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有:曼广、曼散、曼怕、曼扫、曼盖、曼波、曼允、曼列、曼浓、曼冻、曼本。

德宏傣族地区有:曼满、曼棒、曼弄、曼拉、曼彦、曼软、曼面、曼顶、曼线、曼打。

缅甸掸族地区有:曼刚蒙、曼撒、曼广、曼南布、曼戛鲁、曼俄巴、曼帮倍、曼惠威。也有man变uan的不少地名,汉文译为畹字。

ban字地名开始于何时?元代以前的中国史籍关于地名的记载,只写到州县,不记村名。1579年成书的《苍梧总督军门志》中的地图、文字已有板字地名,如思明府图中有板方村、板店村、板琶村、板懒村。1602年成书的《殿粤要纂》思明府图中有板包、板驮、板店、板藏、板备、板托、板立等。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得知,ban字地名,最早在10世纪已建村。

na字地名,意思是田,中国壮族、布依族,越南岱族、侬族、泰族,以及泰国泰族地区汉文一般音译为那,也有译为纳的,云南傣族地区音译为纳。

壮族地区有:那荡、那标、那降、那练、那洪、那美、那往、那贯、那浪、那垌、那料、那莫、那通、那留、那桑。

越南岱族、侬族地区有:那岑、那敢、那杭、那客、那朗、那垄、那蓬、那谷、那端、那丽。越南泰族地区有:那科、那宽、那歌、那拉、那勐。永富省雄王庙有一块15世纪刻的碑文,其中有一半的地名带有那字。

老挝佬龙族地区有:那快、那美、那麻迷、那宽、那梭、那海雕、那赛、那开、那米、那老、那奔、那勒、那返、那拉。

泰国泰族地区有:那堪、那罕、那腊门、那若、那内、那南、那占、花那。

缅甸掸族地区有:纳结、纳门、纳亚、那怕、那乘、那腊、宛那、沙那。

na字地名开始于何时?由于元代以前的中国史籍没有村名的记载,情况不明。《苍梧总督军门志》的地图中,那字地名很多,如龙州图中有那八村、那堪村、那照铺、那东村。《殿粤要纂》的思明府图中有那板、那端、那剥、那南、那僚等。20世纪80年代的地名普查得知,na字地名,10世纪已有建村的。

以loŋ取地名。这些民族的语言loŋ意为两山之间的平地或地形狭长的平地,汉语音译为弄、隆、龙、峒。在溪水河流畔的地名往往带nam或naːm,意为水,汉语音译为南。也有以广州话音译为念或淰的。在泉水旁的地名往往带bo字,意为泉水。在路口、河口的地名往往带pak字,意为口,汉语音译为剥,也有以广州话音译为百、北的。

以məŋ或mwəŋ字为地名的也很多。《元史》卷4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纳速剌丁将大理军抵金齿、蒲骠、曲蜡、缅国界内,招忙木、巨木秃等寨三百,籍户十一万二百。诏定赋租”。由于音译不同,有写为忙、茫、孟的,如忙木、孟隆、孟定、孟爱、孟杰、孟月等。云南西双版纳有:猛往、猛遮、猛海、猛阿、猛混、猛堪等。德宏一带有:猛卯、猛岳、孟洞、孟弄、猛坪、猛孔、猛林、猛典,以及芒波、芒赛、芒果、芒满、芒曼等。

越南有:猛罗、猛昔、猛寨、猛把、猛马等。

老挝有:猛天、猛温、孟乃、芒盆、芒院、芒并、芒翅。现在还有:muoŋ muŋ ne、muoŋ va、muoŋ loŋ、muoŋ suŋ。

泰国有:猛辛、猛利、孟绢、孟诰、孟杰。现在还有:muaŋ pon、muaŋ ai、muoŋ heaŋ、luaŋ muoŋ、muaŋ klaŋ。

缅甸掸族地区有:猛勇、猛养、猛店、猛引、猛丙、猛育、猛答、猛音、猛 密、孟 坑、芒 吕 等。现 在 有:moŋ tin no、moŋ aun、moŋ khen、moŋ kai、moŋ la、moŋ pauk。

从越南用汉文写的史书看,猛字地名出现于14世纪初,与中国史书的记载相比较,仅晚22年,实属同一时期。越南史书分别写为芒、忙、、茫、猛等,字异实同。开始是《大越史记全书》卷之6载,兴隆九年(1301年)三月,“哀牢寇沱江,遣范五老击之,遇于芒枝”。此后便有忙越、忙礼州等地名。对老挝的地名则有盆忙、阳忙、挝忙、远忙、木忙、安富忙等。

《大南实录》有:越南的芒扦、芒樽峒、俸、谅山省猛舍,中国的芒缗、芒虑、猛刺、猛梭,老挝的芒该、芒孺、芒险,泰国的茫萨。现今越南带 猛 字 的 地 名仍很多,如muoŋ lai、muoŋ te、muoŋ toŋ、muoŋ muon、muoŋ then、muoŋ la,等等。清末民初,中国开始把孟、猛等字改写为勐。1949年以后,统一改写为勐。

现在在地图上找不到越南岱族、侬族地区有“勐”字的地名,但在民间口语里仍然使用。如称河江省保乐县为勐门(muong muon),保乐县以西称为勐邦(muong bang),宣光省沾化县叫勐央(muong giang),该省的那杭县叫勐伦(muong lon)。

同样,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地区,在地图上也找不到“勐”字地名,但至今在民间口语里还保留着“勐”字地名,如称文山县为勐清,“清”是城的意思,即有城的地方。称广南县为勐道,宋朝时称广南县为特磨道。称砚山县为勐章那,意思是城在坝子中间的地方。称马关县为勐赫拍,意思是戍日赶街子的地方。称西畴县和麻栗坡县为勐仰,意思是虾巴虫(蜻蜓的幼虫)多的地方。勐峒,位于麻栗坡县,今是勐峒乡,意思是有坝子的地方。称富宁县以下(即以南)的地方为勐傣,意思是地势比较低的地方。称蒙自县为勐信或勐香。称元江县为勐仲,意思是四通八达的地方。称昆明市是勐那遮。称越南为勐鸠,意思是交趾。称老挝为勐老,意思是佬(僚)人的地方。

广西壮族地区也有“勐”字地名,但至今搜集到的不多,如那坡县壮族送亡灵的《魔经》(民国三年即1914年抄本)中就有忙省、忙蛮的记载,“忙”即“勐”的异写。现在壮语中“国家”一词借自汉语,但广西东兰县长江乡叫国家为“勐”。广西靖西县左州话称大地方为“勐”,德保县龙光话与此相近似,意思也是大地方。看来“勐”这个词以前在壮语里是用过的。

壮、岱、侬、佬等族,“勐”的含义与泰国泰族、云南省傣族所理解的一样,几个村可以叫勐,一个县也可以叫勐,几个县(相当于专区)也可以叫勐,甚至国家也可以叫勐。

勐是后起的词,若干个“板”中逐渐有一个“板”形成中心,称为sieŋ,有人汉译为“川”,如老挝古都琅勃拉邦古称sieŋ toŋ(川东)、sieŋ thoŋ(“川通”)。由于sieŋ的演化,在勐琅勃拉邦也就称为“勐川东”或“勐川通”,进而成为“勐川拉邦”。在今河口、老街一带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勐”字地名很多,往北逐渐减少,更向北就消失了。现今广西龙州县金龙乡的壮话,勐是地方的意思,靖西县壮话beŋ,是一带地方的意思,显然辅音m变为b,含义未变。

附表1 壮族土俗字

一、谐音字(www.xing528.com)

那(田)  板(村)  巴(魚)  龙(下降)

二、形声字

前后结构 (手表意,逢表音)  (足表意,丁表音)  淰(氵表意,念表音,借广州话读音)  (衤表意,簿表音)

上下结构 (台表音,死表音)  (天表意,云表音,借广州话读音)  岜(山表意,巴表音)  苝(艹表菜之意,北表音)

三、会意字

垚(泥土)  (大山)  (枯萎)  忐(上面)  忑(下面)

四、自造字

五、象形字

附表2 越南岱喃字[1]

附表3 中国水族文字[2]

一、天干、地支、数目字及其他

二、象形字

三、其他

附表4 中国的4种傣文字母

(续表)

(续表)

附表5 越南5个泰族地区的泰文及拟统一的泰文[3]

元 音

附表6 古老挝文、黑泰文、白泰文字母[4]

黑泰文元音

白泰文辅音

元 音

附表7 素可泰碑文[5]

附表8 明代百夷(傣)、缅甸、八百(兰那)文字[6]

明五慎德 四夷咸宾

【注释】

[1]摘自[越]陆文宝收集整理:《岱佛》,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摘自张均如:《水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3]摘自越南《文史地》杂志,1958年5月号,总40号。

[4]摘自[老]波高·奔西赛:《老挝文字演变史》,教材,万象师范大学文学语言系,1980年。

[5]摘自[泰]玛希敦大学良德·班肯坎:《泰国文字》,曼谷:法政大学出版社,1988年。

[6]摘自《滇志》卷33。 《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九)》,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72—2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