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召武定曾建立过勐卯国,王城设在雷允,傣语“雷”是山之意,“允”是城之意。在今云南省瑞丽市弄岛区雷允寨附近还有遗址,但建勐卯国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缅甸史中的木国,极可能是勐卯国,“木”(maw)和“卯”(mau)是不同的音译,《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简史》中说,萨戛里(sak ka let)(傣历纪年)四一九年(1056年),蒲甘王洛拉塔到等相贺(即中国)京城(疑指大理)求迎佛牙,回程路过勐卯时,将勐卯国王的公主南佐曼腊娶去为王妃。哈威所著的《缅甸史》记载,缅甸蒲甘王朝的第一位国王阿努律陀,于1056年之后,赴大理国求取佛牙,回程途中经木(maw)国,娶公主为妃。两者的记载,时间略有出入,但可互相印证,那么,勐卯国大约建于11世纪。
但《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简史》却记载,萨戛里一二五年(762年),中国皇帝(疑指南诏国王)册封混等(人名,傣语“混”为首领、官员、土司、少爷、公子等意,“等”是水潭之意。因其系官家血统,又在水潭边出生,故名)为勐卯王。混等王于萨戛里一九七年(834年)去世,其孙召混来继位。召混来于萨戛里三一三年(950年)去世,无儿无女继位。勐兴威的曼贺独寨的陶勐岛列(陶也可译为刀、叨,意为长者或老人,陶勐是地方长官之意,后演变为官职)、陶勐岛罕(岛为官之意,列为铁之意,罕为金之意)两兄弟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继承了王位。这时,掸族、傣族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北方的勐卯、勐宛(云南省陇川县)、勐腊(今云南省盈江县)、孟底(今云南省梁河县)、勐兴(未详)、勐染(未详)、勐卡、勐雅(此两地在今云南省昌宁县的柯街,大塘一带)、遮放、勐焕(均今云南省潞西县);
西方的准果(今缅甸曼德勒以北孟密、新固及其以西一带)、勐艮(缅甸八莫之西,具体位置未详)、勐养(今缅甸北部甘高山脉以西的英多一带)、戛里(今缅甸西北亲敦江流域的加里瓦一带)、勐亨、盖南巴(此两地均在八莫以西地方,具体位置未详)、勐光(今缅甸北部之孟拱)、曼莫(今缅甸八莫60公里处,又译蛮莫)等地;
南方的锡箔(今缅甸腊戍西南)、勐艮(今缅甸景栋西北之孟根)、莱卡(今缅甸东枝东北部)、景栋(今缅甸掸邦东部的景栋)、沙统(今缅甸毛淡棉西北之直通一带)、景罕、莫迈、勐吉、勐板、西节、沾戛、勐拜贺(此七地均在直通之南,具体位置未详)、勐乃(今缅甸东枝之东南)、勐弄(今缅甸孟农)、雍会(今缅甸东枝西北);
东北的勐定、耿马(此两地均在今云南省临沧专区的耿马县境)、勐连(今云南省思茅专区孟连县)、勐秀、勐研、勐冷贺(此三地在孟连县附近,具体位置未详)。
在勐熙、勐翰(当在怒江或萨尔温江之西岸)地方,有混陆、混来两兄弟是官种家族,拥有3万户奴隶,混来家族带领一半奴隶渡过南宏江(傣族对怒江、萨尔温江的统称,傣语“宏”也具体指怒江,“德”是下游、下面的意思,傣族居怒江下游,其地称德宏),开辟新天地。混陆的子孙繁衍,经过漫长岁月,其后裔遍布16个大勐、2000多个小勐。到召法弄因勐时,先派混傣翰一家父子5人和另外8人,到南宏江下游开拓。前5人是父亲混傣翰及其长子艾温、次子罕宪法、三子岛混韵、四子罕信;后8人是混罕蚌法、混相蒙法、混岛靖罕、混岛敖化、混岛昂仑、混巴武腾、混岛陆勒、混巴思龙。
萨戛里三一七年(954年),陶勐岛列和陶勐岛罕兄弟俩,迎奉前述13位官种回到兴威的首府勐独。次年,兄弟俩召集其子孙和有威望的人,到勐独共商封官设治的大事,最后决定:
封混岛敖化为勐乃、景栋、景罕、莫迈(今缅甸掸邦东部景栋一带地方)等地的“召”(即王)。
封混岛靖罕为雍会、弄满、沙统、勐拜贺(今缅甸东枝及其以南地区)等地的“召”。
封混岛昂仑为勐卯、勐宛、勐腊、勐底、遮放、勐焕、勐克(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州及其附近一带地方,勐克即今保山市坝湾一带地区,俗称潞江坝)等地方的“召”。
封混巴武腾为勐定、耿马、勐相(今云南省临沧专区的耿马,镇康县一带。勐相即今镇康、永德县一带)等地方的“召”。
封混岛陆勒为勐亨、勐养、勐卡、达雅(今缅甸腊戍以南的孟亨、孟科一带)等地方的“召”。
封混罕蚌法为戛里、允色(今缅甸西北亲敦江流域的加里瓦、坦塔宾一带)等地方的“召”。
封混相蒙法为勐恒、盖兰、纳班(地理位置不详)等地方的“召”。
封混罕宪法(召傣翰之子)为景老、勐艮、曼莫、勐养、勐广(今缅甸北部的八莫、英多、孟拱一带)等地方的“召”。
封混巴思龙(召傣翰之孙)为顺赛、勐弄(即今缅甸腊戍以西的孟龙一带)等地方的“召”。因当地百姓不尊重他,移至勐居、勐板(地理位置不详)等地方。
封混相岩温(召傣翰的长子)为勐约、勐枝、勐里(今缅甸掸邦新维以北之孟育、孟基、勐里)、勐坦(地理位置不详)、勐莽戛、莽果(今云南省潞西县,即芒市的中山、勐戛东山、芒海一带,相传古代曾一度称为莽戛、莽果,现称为勐板、勐戛、勐果)、勐牙、勐博、勐本(此三地约在今云南省潞西县附近)、勐龙(今缅甸掸邦北面之黑勐龙,或是掸邦东北、萨尔温江畔之勐龙)等地方的“召”。
封岛混韵(召傣翰之子)为勐若、勐达、勐莫、勐回等地方的“召”,设治于勐英(今缅甸新维西南之勐英,前四地当在其附近)。
召弄傣翰和陶勐兄弟俩在分配安置了各地的“召”之后,召弄傣翰已成为各地方“召”之上的大“召”,便于萨戛里三一九年(956年)筹建管理各“召”的“允线遮”城。“允”是城之意,“线”是10万之意,“遮”是城或街、镇之意,“允线遮”城意即管理10万个城镇的城。“召傣翰”便成“召弄”,意为大官。(www.xing528.com)
萨戛里三一八年(955年),混岛雅鲁从勐兴威经过勐当,又回到他祖先召武定、混等居住过的勐卯。混岛雅鲁无子嗣,于是召弄傣蚌派遣其三子芳罕到勐罕为“召”。萨戛里五四〇年(1177年),芳罕从允线遮到南卯江(今瑞丽江)畔建立允外城。傣语“允”为城之意,“外”为藤篾之意,“允外城”即藤篾城。这种城池被认为异常坚固,刀枪难入。相传允外城在今瑞丽市弄岛隔瑞丽河相望的缅甸南坎附近。
萨戛里五五〇年(1187年),芳罕迁都至南博北面的棒罕(今缅甸姐南与木姐之间的邦喊,与今我国瑞丽市弄喊派茂寨隔瑞丽江相望。传说,果占壁曾一度在这一带建过都城)。芳罕管辖的地方有勐卯、勐宛、勐腊、勐盏达、勐底、勐恒(今云南省梁河县芒东区的罗卜坝)、勐克(即潞江坝)、勐养(今梁河县勐养区勐养坝,俗称小陇川坝)、勐达牙(地理位置不详)。
允线遮的召傣蚌年迈后,除派第三子芳罕掌管勐卯外,指定次子混傣弄为继承允线遮的“召”位。召傣蚌卸位后,经常来往于勐卯、准果、允线遮之间。
允线遮的召傣弄管辖的地方主要是:勐兴威、勐艮、勐锡箔、勐乃哈、景栋、景罕、景乃、莫迈、勐雍会、沙统、勐拜莽楞、勐连、勐定、耿马、勐相等地。这些地方位于今缅甸的掸邦,南至直通,东达中国镇康、耿马、孟连等地。
萨戛里六五六年(1293年),芳罕去世,无子嗣,由二公主南玉罕良继位为勐卯王,仍建都于南博。因是女王当政,南博改称为“允南玉”(今称允南,位于南拨河畔)。
南玉罕良在勐卯当政17年之久,于萨戛里六七三年(1310年)去世,无人继位。芳罕王的小妃子南婉所生的长子艾宛勐已夭折,于是拥立次子混依翰罕为勐卯最大的首领。因猛虎曾经跃过他的头顶,他自号思翰法,于允遮海建都。萨戛里六七五年(1312年)另建新都,因征调上百万的民工建城,故名“允遮兰”。“允”、“遮”均为城之意,“兰”为百万之意,整个意思是用上百万人建立的城。现往往省略“允”字,简称遮兰。遮兰的位置即今缅甸木姐与南坎之间的姐南,也有译为者阑、者篮、遮南的。旧都允遮海在今缅甸南坎东北之遮海。思翰法治理有方,势力逐渐强盛,兼并了周围傣、掸、泰族的地盘,其范围东达清迈、景线(今泰国北部)、景栋(今缅甸掸邦东部)、景洪、腊门、腊光、法斯董(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境),南至勐独(大约在今缅甸掸邦新维西南之南渡,也译为南图),西抵勐卫萨丽(今缅甸西北部迈立开江上游和亲敦江流域一带)。
傣文本的《勐卯古代诸王史》也说,思翰法建立的勐卯国疆域,“上达永昌(今云南省保山),与大理国为邻;下抵果景、刚戛(今缅甸掸邦南部一带),以大水为界;南至那很(今越南)、勐老(今老挝)和勐润(今泰国北部);西过罕底(今缅甸克钦邦葡萄),以戛洗河为界,与勐滚国相毗连,北方一直到子纳亨”[19] 。
思翰法,《元史》写为死可伐,因他兼并土地,雄踞一方,对抗元朝,故用这恶字眼。《明史》写为思可法或思可发。掸、傣语,“思”是老虎的意思,“翰”是抓的意思,“法”是王的意思。其名的意思是“擒虎之王”。
思可发派遣其叔为木邦的首领。
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思可法遣子向元朝进贡方物,受封为平缅宣慰司,思氏祖孙几代人,兼并周围地盘。明代钱古训著《百夷传》载:“百夷(今傣族)在云南西南数千里,其他方万里。景东(今云南省思茅地区景东县)、西天古刺(今缅甸白古)在其西,八百媳妇(今泰国清迈、清莱一带)在其南,吐蕃(今西藏)在其北;东南则车里(今云南省西双版纳),西南则缅国(当时的缅中宣慰司,首府在阿瓦),其西、其北为勐养、勐密,其南为洞吾(今缅甸东吁之北),东北则哀牢(今云南省保山市一带),西北则西番(今川滇边境)、回纥(古代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人误与回族等同)。”可见其分布面甚广,跨今国境而居。
明洪武二年(1369年),思可法去世,长子思恒法继位仅1年便去世,应由其子思秀法继位,但其叔叔思戛法篡夺王位,思秀法被迫逃往巴果国(今缅甸南部的勃固)在瓦晃(今缅甸曼德勒附近的阿瓦)、勐莫(今缅甸八莫)隐居。不久,其叔思戛法去世,思秀法被迎回勐卯为王。木邦、孟养等地都为思氏所控制。
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思佑法之子罕定法(思改罕姓)为兴威(今缅甸新维)司官,颁发印信,划定遮密(即勐密)、翁蚌、雷弄(又称大山或德昂大山,即今瑞丽市勐卯坝南山)、锡箔(今缅甸新维之西南)、东罕、夺尚、达补、旱达那、允幸等一大片地方给他管理。
明景泰(1450—1456年)、天顺(1457—1464年)年间,勐宛(今云南省陇川县)繁荣兴旺,“其地界西至南鸠江(今缅甸伊洛瓦底江);南至曼莫(今缅甸八莫)、广夺,与勐卯的勐莫交界,直到大桥邦郎、勐聘。就连勐博(卜)、勐果(古)(今云南省潞西县遮放以南)、勐养、遮放、勐撤(今云南省陇川县户撤区)、勐育(今缅甸新维以北之孟育),这些地方,也都属于多外司官所管辖”[20] 。“勐宛和勐密(今缅甸掸邦北部之蒙米一带)、勐光(今缅甸北部之孟拱)、曼莫(今缅甸八莫)、景玉(今缅甸木邦)等地,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姻亲关系。勐宛多外之子多全,娶了勐密思卞妹为妻,思卞是思宏法之子,勐卯思氏后裔,时任勐密景相官,两家关系极为密切。景相官曾经派了三百人到勐宛联欢。遮密的思定、思宾是山王思外之子,还有思定叔父之子翰罕,又是多外同辈的知心人。”[21]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勐宛的多俊因兵力单薄,担心遭人暗算,派人送信给景洪(今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和附近的景相,请求帮助。景洪、景相都表示支持和帮助。玉冷(今缅甸木邦)也派了军队来支援。表明这三个地方的掸、傣族有密切关系。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由于战争的原因,勐宛的多洪失去地盘,带领妻儿顺南宛河(位于云南省陇川县,下游过瑞丽,入缅甸)而下,来到景马(今缅甸掸邦北部蒙米特),其子逃入坝尾的深山中,父子各逃一方。罕佐法和罕先都逃到洛啄(今缅甸南部),他们把勐卯视为祖宗居住过的地方,还回去探望过。[22]
顺治八年(1651年),罕萨(在今缅甸境)的佐歪法率领大军,攻占勐卯、勐宛,一直打到勐焕,掳去大量人口和粮食、财物,迁移到曼德那(今缅甸曼德勒),铲草立寨,开辟了一个新的地方。[23]
上述几起移民,是战争的原因而产生的。迁移人口的具体数字没有,其中一起说是大量的,其他几起从文字上看,人数也不会少。
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时,“永昌府西南边界,与缅甸相连,而缅属木邦土司与内地各土司犬牙交错,多有世联婚姻者”[24] 。虽有国界的划分,但仍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胶似漆的关系。
越南泰族也有迁往缅甸的。1771年,越南阮岳、阮惠、阮侣3兄弟率领农民在平定省绥远县西山村起义,1778年建立西山朝,至1802年亡。西山朝初年,缅甸派使节到越南,在泰族聚居的兴化府(今莱州、山罗、老街省)访问他们祖先的故乡,并有记录。[25] 但史书未记载他们是何因、何时从越南迁到缅甸的。“润”可译为泰国北部,也可译为越南。缅甸掸族有tay zuan支系,可能与此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