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理国时期的西部边界直与印度相接。元朝时期云南行省的西部边界线亦沿袭不改。《元史·地理志》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有蒙光路军民府”。“‘蒙光’即孟拱,在今缅甸克钦邦中部的密支那西南部。元朝设置的蒙光路驻此;管辖的区域与西天(即今印度)接界,界线显然即今缅甸北部与印度分界的那加山。这段边界自南诏经大理国直至元朝时期都未变。”[4] “问此疆之外,其主者谁?西天王对:白衣所居。”[5] 白衣亦写为白夷、百夷、佰夷,后写为摆夷、摆衣,即今傣、泰族。
缅甸掸族聚居的地方,在元明时期的木邦、孟养、孟密、蛮莫,元代时属云南行省管辖,明代时属云南府统辖。了解了这些地方的地理沿革,也就很容易理解缅甸的掸族与我国傣族的关系。
木邦,又称为孟邦。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立木邦路军民总管府;至顺元年(1330年)改为木邦军民宣慰使司;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木邦府;后废;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十二月复置;永乐二年(1404年)六月改为军民宣慰使司;正统十三年(1448年)废;万历十三年(1585年)改置长官司。治所在今缅甸掸邦北部之新维。木邦与明朝朝廷关系密切,如永乐初年,明朝官军征“八百媳妇”(今泰国北部清迈),木邦军民宣慰使司以知府罕的法发兵助战,攻江下等10余寨。明廷遣镇抚张伯恭、经历唐复往赐白金、锦币及其部领有差。木邦不断向明朝廷朝贡。木邦与孟密有联姻关系,成化年间(1465—1487年),木邦宣慰罕碟法之女曩罕弄,嫁给孟密部长思外法。[6] 但木邦与孟密又有矛盾,经常有摩擦,生事端。
孟养,又名迤水。宋代大理国置乞兰部;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改置云远路军民总管府;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云远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称孟养府;后废;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十二月复置;永乐二年(1404年)改为军民宣慰使司;正统十三年(1448年)废;万历十三年(1585年)改置长官司。[7] 治所在今缅甸克钦邦孟养,“其辖境范围则包括了元代蒙光路的地域而西与印度交界”[8] 。孟养土司不断向明朝朝廷进贡。
孟养府建立后,明廷以土官刀木旦为知府。刀木旦遣人向明廷贡方物。孟养与戛里(今缅甸实皆省西部之上亲敦县)兼并土地,互相仇杀。缅甸宣慰司(今缅甸曼德勒西南之阿瓦)宣慰使那罗塔趁机杀了刀木旦。永乐十四年(1416年)复设孟养宣慰司。命刀木旦次子刀得孟为使,以木旦侄玉宾为同知。自木旦被害,司遂废,孟养之人从玉宾散居干崖(今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金沙江(今伊洛瓦底江)诸处者三千人。[9]
云南麓川土司叛乱,明朝朝廷于正统七年(1442年)、正统八年(1443年)和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征麓川”之后,麓川土司思机发逃入孟养“求抚”。
“孟养思陆本麓川叛种,窜居金沙江(今伊洛瓦底江)外。成化(1465—1487年)中,尝据缅甸之听盏。弘治七年(1494年)征调其兵渡江,遂复据腾冲之蛮莫(今缅甸八莫)。又纠木邦兵,攻烧孟密安抚司,杀掠蛮民二千余人,劫象马金宝,有并吞孟密觊觎故土之志。”[10]
前述第一个事件是孟养的人逃到干崖避难,第二个事件是麓川土司遁入孟养栖身,第三个事件联系到四个地方,涉及现中缅两国的傣、掸族。可见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情况错综复杂。
孟密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置孟并长官司,原是木邦的一部分,“孟密宣抚司,本孟密安抚司。成化二十年(1484年)六月析木邦地置。万历十三年(1585年)升为宣抚司(东北有南牙山,与南甸分界。西南有摩勒江,有大金沙江,俱与缅甸分界。又有宝井。北有猛乃、猛哈,东北有孟广等部)。东北距布政司三十三程”[11] 。治所在今缅甸掸邦西北之孟密特。(www.xing528.com)
孟密的地盘大致是,东接近中国云南省盈江县,西至伊洛瓦底江,南抵缅甸新固,北到缅甸杰沙。[12]
木邦宣尉使罕碟法之女曩罕弄,嫁给孟密头目思外法为妻。罕碟法去世,孙子罕落法嗣其位。但祖母曩罕弄掌握实权,不服管束,争权夺利。景泰年间(1450—1456年),其叛木邦,驱逐宣慰使,据公署。弘治二年(1489年),曩罕弄先后占夺木邦地27处,又唆使其头目放卓孟等叛木邦。万历十八年(1590年),缅人攻孟密(今缅甸地),女土司罕烘及其子思礼投奔陇川(今云南省陇川县),可知孟密与陇川的关系密切。
蛮莫安抚司则是从孟密宣抚司地分化出来的。“蛮莫安抚司。万历十三年(1585年)析孟密地置(东北有等练山,西南有那莫江,下流入大金沙江,又西有孟木寨)。东北距布政司三十一程。”[13] 蛮莫的范围,“即自今缅甸密支那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以东地带起,往南,比今国境线略大,下至南坎附近的瑞丽江北岸。此线以西,伊洛瓦底江以东,便是蛮莫土司的辖境范围”[14] 。其东北界有一段与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相接。治所即今缅甸克钦邦曼昌。
万历三十年(1602年),“闻蛮莫宣抚同知思化之子正索,勇悍,戕各夷以残陇川,挑动木邦,阿瓦(今缅甸曼德勒)连诸夷兵逼蛮莫,思正不敌,驱象携家奔腾越(今云南省腾冲县)以求援”[15]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陇川土舍多罕,先系汉臣,后投狡缅,导引阿瓦逐杀思正,据蛮莫而有之”[16] 。可见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一旦有事,还得求救于明朝。
孟艮又称孟掯。孟艮御夷府,是明朝初年把元朝时的八百大甸宣慰司(今泰国北部清迈一带)和彻里军民总管府(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各一部分地方拨出来设置的。“孟艮御夷府。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置,直隶都司,后直隶布政司[东有木朵路,又有孟隆路,俱元泰定三年(1326年)九月置。东北有孟爱等甸军民府,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俱为府,后俱废]。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17] 治所在今缅甸掸邦景栋。
“永乐三年七月癸丑,设孟艮府,隶云南都司,以歹掯土官刀哀为知府,给印诰及赐冠带。时刀哀遣人来朝,请设治所,故有是命。”[18]
孟艮的范围东至今西双版纳,南至泰国清迈,西达缅甸的木邦,北抵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它是今中国、缅甸、泰国、老挝4国的中间地带,对这一带的傣、泰、掸族起连接作用。孟艮土司不断向明朝进贡。天启二年(1622年),缅人攻打孟艮、耿马(今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傣族土司罕金率众往救。天启七年(1627年),洞吾(今缅甸东吁)入侵孟艮,向车里(元时之彻里)求援,车里宣慰傣族刀韫猛派遣兵、象万余往救。车里的傣族因生活或战争的原因,有迁往孟艮的。可见孟艮与耿马、车里傣族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孟艮的掸族语言与泰国北部的泰语相近似,使用兰那的昙摩字母。20世纪30年代前一段时间,孟艮为泰国管辖。
上述五地的土官都是掸族,与麓川、陇川、干崖等地,即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不仅只是地界相邻或相近,更重要的是,他们彼此视为同族人,互相有错综复杂的血亲和姻亲关系,来去自如。尤中教授在他写的《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中论述上述五地的土司和居民时,都称为傣族。泰国泰学专家余庆则说,掸族即大泰。西方学者特尔福德说,掸人有时被称为泰人。他把我国云南的傣族、广西的壮族,老挝的佬龙族,泰国北部的泰人都称为掸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