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泰国西双版纳地区的迁移历史与祭祀传统

泰国西双版纳地区的迁移历史与祭祀传统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王国祥访问调查的难府旺帕县农波村、东模村,波县的曼乱宰,披夭府的上曼达法、下曼达法,清莱府坎县的满园村,这里的泐人都说,他们的祖先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从云南迁到泰国的。他们每年12月祭祀祖先,在农波村的龙林举行,为时3天。反之,也有不少泐人是从泰国的清莱迁到西双版纳的。

泰国西双版纳地区的迁移历史与祭祀传统

佬人在泰国东北部有1850万人(1986年),分布在16个府。他们与老挝的佬龙族同一起源,后来从不同路线迁入泰国,有的逐渐泰化。因此,人们又称他们为东北泰人。从他们的语言可以追溯他们的原居住地,如有琅勃拉邦语调的人,显然是从琅勃拉邦迁移去的;有永珍(万象)语调的人,显然是从永珍迁移去的;有泰国东北语调的人,是已被泰化的佬龙人。

前文中提到的讲石语的人,是阿瑜陀耶王朝时期(1349—1769年)从越南迁到老挝,再从老挝迁到泰国的,最后定居在洛坤拍农。

老挝和越南西北的黑泰人,由于战乱的原因,分别在阿瑜陀耶王朝和曼谷王朝(1782—1946年)初期迁居泰国。拉玛五世(1868—1910年)允许他们正式移居。佛丕(phet buri)府,现有167200人(1986年),后来他们便自由移民到附近地区,估计总人数有10万—15万。泰国民间称他们为“老松”人,泰国政府在行政上称他们为“泰松”人。

现在居住在泰国东北部洛坤拍农府(nakhon phanom)黎奴(renu)县、吁 窗(tha u then)县,色军 府(sakhon nakhon),廊 开 府(nong khai)他帽(tha bo)县的泰约(thai jo)人,大约有50万人,实际上是老挝人。他们于拉玛三世(1824—1851年)时,从老挝甘蒙省迁到泰国居住。他们与泰佬人的语言有些不同。

1993年10月,笔者到泰国进行学术交流时,曾到素攀府乌通(U thong)县板壳(ban khok)村访问,此村有40多户人家。板是村,壳是高坡的意思,即位于高坡的村。我们吃宿在一位叫mwən的佬人家里。他说,他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老挝的永珍(万象),拉玛三世时,因泰老两国发生战争而迁到泰国,先居住在ban nu ta sam,再迁到本村,大约有80—90年了。他们自称“老康”(lao khaŋ),泰人也这样称他们。他讲的是老挝话,但与泰国人可以交谈。

拉玛三世时的泰老战争,有些被俘虏的老挝人被安置在佛丕府海边生活。他们长期住在山区,不习惯海边生活,于是移居佛丕府考锐山,住宅仍保留老挝的传统,屋顶为椭圆形,而泰人的屋顶为人字形。他们吃饭时仍使用筷子,叫thu,与壮语南部方言相同。

次日,笔者又去访问了板敦(ban don,意为水淹不到的村子),那里全是黑泰人。笔者用壮话跟村民交谈,吃饭、穿衣、人体部位的词大多相同。他们说是从老挝永珍迁来这里的,时间已很久了,具体多少年已不知道。他们还说和中国人是同一个祖先。在附近的一个村子,人死后举行葬礼,要竖一个幡,作为标志,让祖先认识死者,带死者的亡灵到祖先的故土——中国南方安居。

居住在泰国沙功那空府各县的泰佬人,又称为约依泰(thai yooy)人。他们于拉玛三世和拉玛四世(1851—1868年)时从老挝渡过湄公河移居泰国的。

卡拉新府扣翁县腮那横乡结兰豆村莫一洪屯的居民自称为“约”,属佬支系,其语言与壮语南部方言相近。他们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广东经贵州到云南,到越南,到老挝,然后到泰国东北部的。[11] 该府金满县诺囊乡农肯才村的居民自称“pu tai”,他们说,他们是从越南奠边府迁到老挝,再进入泰国境内的,至今已有5代人。[12]

原来居住在老挝川圹省芒潘的佬人,大约在100年前移居泰国,分布在泰国北部的素可泰,泰国中部的华富里(lopburi)、素攀,泰国东北部的黎逸(loei)、乌隆(udon)、廊开等府。这些府并不相连,人数约100万。由于他们是从老挝芒潘迁来的,泰国中部的人称他们为“潘佬”。

嘎伦泰人实际上是泰佬人,100年前从老挝迁入泰国,居住在洛坤拍农府沿湄公河畔的各县,分散在色军府有1000多人。他们的发音与老挝普泰人相同。

红泰人,在泰国的人数很少,约2000人,与约依泰人杂居,二者很难区别开。他们早先居住在越南,逐渐移居老挝、缅甸,100多年前定居在泰国清莱府昌盛县永乡(在泰缅边境)。兰那人又称他们为“尧”人,但红泰人并不喜欢这个称呼。

原来居住在越南西北和老挝的普泰人,包括白普泰、黑普泰、混血普泰人,迁到泰国东北部,居住在乌隆(ubuŋ)、卡拉新(kalaxin)。这些普泰人的语调很像泰潘人的语调,但词汇又与东北泰人相似。

润泰人自称khon muoŋ,意为勐人。他们大概是从勐绒(muoŋ zoon)或若努(zo nok)、昌盛迁到清迈、清莱、难府的。

泰泐人居住在泰国北部沿湄公河和其他溪流畔,人数众多,约5万多人。他们的故乡原来在中国的西双版纳。有一些是从西双版纳直接进入泰国的,还有一些是从西双版纳经过缅甸再转入泰国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1856—1884年泰缅战争中的俘虏。泰泐人在老挝与西双版纳交界的地方也有分布。

王国祥到泰国的实地访问调查,泰国泐人主要聚居在清莱府的清孔、清坎、腾县。此外,还有不少居住在清迈府、南奔府、南邦府、披夭府。在王国祥访问调查的难府旺帕县农波村、东模村,波县的曼乱宰,披夭府的上曼达法、下曼达法,清莱府坎县的满园村,这里的泐人都说,他们的祖先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从云南迁到泰国的。

难府旺帕县农波村现有176户,该村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在数百年前从云南勐腊迁来的,到泰国以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景罕县曼纳弄建寨,另一部分在曼农波建寨。后来曼农波的人多了,又分出一部分到曼顿罕、曼暖恩建寨。他们每年12月祭祀祖先,在农波村的龙林举行,为时3天。与西双版纳的“灵披勐”、“灵披曼”一样,也是用牛做供祭品,用牛皮煮肉。

泰国披夭府清闷县曼达法代(下达法村)的老人说,泰雅人的祖先是300年前从云南勐海迁来这里定居的。他们过去常到中国走亲戚,例如69岁的女赞哈(歌手)咪依燕仍有亲戚在勐海县景真,她曾经去过景真。(www.xing528.com)

清迈著名人士皆希·林曼夏民先生也说:“现在泰国北部仍然生活着许多其祖先是从西双版纳迁去的人,他们在整个泰国北部人口中占50%。在南奔还有将近80%的人其祖先也是从西双版纳去的。”从西双版纳迁去的傣泐人所建的村寨,大多以原居住地的地名命名,如景洪寨是从西双版纳景洪迁去的。反之,也有不少泐人是从泰国的清莱迁到西双版纳的。[13] 这是晚近的事了。

泰雅(thai ya)人,这是兰那泰人对这种人的称呼。有人认为,泰雅人的祖先原居住地在云南或者昆明,经过中越边境,转至缅甸掸邦,然后定居于泰国清莱。他们的迁移大概与1927—1936年在中国的传教有关,但人数不多,大约100户。

1987年,笔者到西双版纳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调查得知,他们曾请泰国清迈泰族、缅甸掸族的僧侣到西双版纳和德宏主持佛教寺庙。西双版纳和德宏的佛寺也派和尚到泰国学经,双方来往密切。

【注释】

[1][泰]汶育·丹泰:《泰人到底来自何方?》,载泰国《文化艺术》,1984年第5卷第5期。

[2][泰]索·讪威迁:《现代的班清人》,载《往事——史前论文集》(泰文版),泰国艺术大学,1974年。

[3]《班清——祖先英魂会有什么感想呢?》,载泰文《札督腊周刊》,1976年9月,第62期。

[4]见《光明日报》1995年6月24日的报道。

[5]刀永明、康朗庄译:《车里宣慰使世系》,见《车里宣慰使世系集解》,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83页。

[6]《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

[7]《岭外代答》卷3。

[8]罗美珍:《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载《民族研究》,1986年第6期。

[9]新兴州,即今玉溪市。

[10](明)陈文修著,李春龙、刘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11]《访泰日志》,载《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参加这次出访泰国的白耀天先生对笔者所述。

[12]《访泰日志》,载《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参加这次出访泰国的白耀天先生对笔者所述。

[13]王国祥:《访泰国泰泐人村寨》,载《东南亚》,198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