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泰人的分布与文化共通

普泰人的分布与文化共通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挝的普泰人与越南的泰人的分布是连成一片的,只是国界把他们分隔开,但双方的交往还是频繁的,民族文化还是相同的。老挝琅南塔省的黑泰人认为,从前,由于白泰人与黑泰人发生冲突,他们的祖先为避乱从勐青逃居老挝。[6]普泰,即泰人、泰族。[9][越]阮维绍:《老挝的普泰人》,载越南《民族学》杂志,1992年第2期。

普泰人的分布与文化共通

在老挝北部普泰[6] (phu thay)人的语言中有部分词没有送气音,与壮语北部方言、布依语相同。在老挝中部的语言中则有送气音,与壮语南部方言相同。例如老挝北部讲pau(布)tay(人),中部则说phau thay。这表明有一部分操壮语北部方言或布依语的人向东南亚国家迁徙过。

越南学者阮维绍认为,按照自然迁移历史,他们进入老挝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中国南方进入越南的西北地区,然后再转入老挝;另一条是由于社会变化动荡的原因,从越南涌入老挝。老挝的普泰人与越南的泰人的分布是连成一片的,只是国界把他们分隔开,但双方的交往还是频繁的,民族文化还是相同的。

迁移是经常发生的事,根据他们的讲述,主要的迁徙方向是从越南的西北地区——清化—义安—河静迁入老挝的华潘(hua phan)、桑怒(san nua)、川圹(xien khoaŋ),然后再迁到琅勃拉邦(luoŋ phabaŋ)、琅南塔(luoŋ nam tha),或再向老挝南部的巴色(pakxe)迁移,有的则进入泰国的东北部。

老挝琅南塔(luoŋ nam tha)省的黑泰人认为,从前,由于白泰人与黑泰人发生冲突,他们的祖先为避乱从勐青(今越南奠边府)逃居老挝。他们最初定居在勐夸(mouŋ khoa),然后沿着南塔(nam tha)河、南通(nam thuŋ)河、南叶(nam en)河迁移到勐南塔。这里的土地肥沃而且辽阔,水源丰富,可开辟成良田,于是他们便在这里定居立业。

老挝桑怒省的普泰人说,他们的祖先原来是居住在越南的勐眉(mouŋ moui)(今顺州)的黑泰人,在距今8或9代人(距今约200年前)时,从越南迁到老挝,最初在勐埃(mouŋ e)、勐双(mou xon)地区披荆斩棘,居住于此。在勐桑(mouŋ sam)、勐博(mouŋ pua)、川可(xieŋ kho)、勐双的另一部分人则说,他们的祖先原先是居住在越南的勐哥然(mouŋ ka da)(今清化省关化县),因逃避匪乱而进入老挝。18世纪末—19世纪,在越南的清化—义安—河静的山林地带至越南的西北地区,战争和匪乱连绵,尤其是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的初期阶段,黄旗军、黑旗军的战事,使很多在越南的泰人移居老挝,这些新移民又把早先移居老挝的泰人挤向各地居住。

在迁徙的浪潮中,他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断延伸,形成迁徙走廊。如老挝华潘(hua phan)省华勐(huaŋ mouŋ)县勐阿(mouŋ o)的一部分黑泰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越南和平省的勐贺(mouŋ ha)、勐门(mouŋ mun)迁移到义安省的勐广(mouŋ khuaŋ)、勐葵(mouŋ kui),居住于此15年,又迁移到桑多(sam to),生活在勐百(mouŋ pek)。由勐百又分成几支迁移,有的迁到勐奔(mouŋ pon)、南仁(nam ron)、川圹(xieŋ khoaŋ),还有一些人则到川棉(xieŋ men),由此再向前迁移到勐阿。

在琅南塔的黑泰人,其祖先是越南勐青的泰人,迁到老挝的勐夸,然后沿着南塔河、南通河、南叶河移动,最后停留在琅南塔。

在老挝丰沙里省的泐人约有3000人,他们的祖先是7世纪时从西双版纳南下入老挝居住的。1895年,法、英、中3国签署条约,将泐族的12个版纳划分为3大块,各据4个版纳。[7] 关于12版纳的划分,前文已做了阐述,在此不赘述。

在丰沙里省的黑泰(thai dam)最初从中国迁入越南老街,后南移到勐青(奠边府);1885年,法国占领越南,有一些人逃入丰沙里,直至今日,人数大约有800人。他们不信佛教,而信鬼和蚁神。

丰沙里省白泰(thai khao)的人数不详,又称旱泰(thai moi)或北泰,意思是北方泰人,也是与黑泰人一样,从中国迁入越南老街,然后再转入老挝丰沙里省。[8]

岱山(tay xam)、岱埃(tay e)人回忆说,他们的祖先是从越南迁到老挝桑怒的坎葛(khan kot),距今4—5代人时又从坎葛迁到坎门(kham moun)。印度支那战争后期,尤其是1952—1954年,在越南西北地区爆发大规模战争,使大批越南泰人迁居老挝。1959—1960年,也有一些越南泰人弃乡进入老挝。[9]

反之,也有一些越南的泰人是从老挝迁入的。据越南山罗省木州泰族用泰文写的《别勐》(Piet mouŋ,意为“故乡事迹”)记载,木州的泰族有两支来源,一支是从黄连山省北河(老街)迁去的,另一支是从老挝中部迁去的,酋长的名字叫诺赞根(nhot chon kam)。再与《大越史记全书》、《越史通鉴纲目》以及泰文的《版勐纪事》(Quam to mou)的记载相印证,他们迁到木州应是14世纪。[10]

这些迁徙有一些是较晚近的事了,可见迁徙浪潮持续的时间很长。在迁徙过程中,虽然他们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但也受到孟-高棉民族文化的影响。(www.xing528.com)

【注释】

[1][老]富米·冯维希:《老挝和老挝人民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胜利斗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4页。

[2]陶红:《壮语与老挝语之异同》,载《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

[3]倪大白:《侗台语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252页。

[4]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第555—556页。

[5]王毓瑚:《我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农作物》,载《农业考古》,1981年第2期。

[6]普泰,即泰人、泰族。下同。

[7][老]昭坎曼·翁骨拉达纳:《老挝丰沙里省诸民族》,载《东南亚资料》,1983年第2期。

[8][老]昭坎曼·翁骨拉达纳:《老挝丰沙里省诸民族》,载《东南亚资料》,1983年第2期。

[9][越]阮维绍:《老挝的普泰人》,载越南《民族学》杂志,1992年第2期。

[10][越]邓严万等:《枚州传统文化研究》(越文版),河山平省,1988年,第35—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