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侬族自1990年开始南移,越南境内发生大规模人口迁徙情况

侬族自1990年开始南移,越南境内发生大规模人口迁徙情况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后,居住在越南北方的侬族,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自发搬迁到南方,其原因和情况与前节岱族的迁移相同。中越边境两侧的壮、岱、侬族简称龙州为昭。越南西北部的泰族姓kam的很多,过去多为贵族。她现是一个县文化局的干部,在越南填报侬族。她在排堂屯亲戚家用同一种语言交谈,但民族成分不同,一方是越南的侬族,另一方是中国的壮族。

据1989年越南人口普查的统计,侬族的分布是:

1. 谅山省   268010人

2. 高平省   185614人

3. 北太省   59188人

4. 河宣省   57877人

5. 河北省   51530人

6. 黄连山省   28528人

7. 多乐省   18594人

8. 同奈省   10927人

9. 林同省   8491人

10. 嘉来-昆嵩省   2069人

11. 顺海省   1687人

12. 广宁省   221人

在其他省市也有零星的侬族分布。

1954年《日内瓦协定》签订后,南方才有侬族居住,他们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从北方搬迁到南方的。

1960年,越南北方人口普查时,有侬族1000人以上的县是44个;而到1989年进行人口普查时,在北方侬族有1000人以上的县达53个,29年增加了9个县。1975年南方解放,全国统一。1979年全国进行人口普查,侬族有1000人以上的县是53个;1989年是63个县,10年增加10个县。这说明侬族还在移动中。

1990年后,居住在越南北方的侬族,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自发搬迁到南方,其原因和情况与前节岱族的迁移相同。

越南侬族有很多支系,支系的名称是从他们的自称而来的,而自称都带有他们祖先的原居住地的地名。因此,知道他们的自称,也就知道他们祖先是从何处搬迁来的。如:

万承侬,是从万承州迁入越南的。万承州即今中国广西大新县龙门乡。

英侬,是从龙英州迁入越南的。龙英州即今广西天等县龙茗乡,今尚有龙英街的街名。

安侬,是从结安州迁入越南的。结安州即今广西天等县进结镇,今尚有结安村的村名。

雷侬,是从下雷州迁入越南的。下雷州即今广西大新县下雷乡。

昭侬,是从广西龙州迁入越南的。中越边境两侧的壮、岱、侬族简称龙州为昭。

崇善侬,是从崇善县迁入越南的。崇善县即今广西崇左。(www.xing528.com)

归顺侬,是从归顺州迁入越南的。归顺州即今广西靖西县。

富侬,是从富州迁入越南的。富州即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

所有各支侬人,总称为ok nook nuŋ(窝诺侬),或ok haaŋ nuŋ(窝杭侬),意思是从中国来的人。

各支侬人是何时迁入越南的呢?从地名来考证就会知道,必然是该地名出现之后,他们的祖先才能带着故乡地名进入越南。

万承州始建于唐代,民国时改为万承县,现属大新县。1982年全县居民96.89%是壮族。

龙英州,北宋时始建龙英峒,元代建龙英土州,明、清沿袭此土州名,现属天等县。1982年全县居民98%是壮族。

结安州,南宋置结安峒,元代置结安州,现属天等县。

下雷州,北宋置下雷州,元末明初为下雷峒,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升为下雷州,民国改称雷平县,现属大新县。

龙州县,始建于唐代,至元代改称龙州万户府,清代为龙州厅,现称龙州县。1984年全县居民94.27%是壮族。

崇善县,北宋始置,至1951年与北面的左州合并为崇左县。1982年全县居民79.03%是壮族。

归顺州,元代初年改名归化州,1913年改为靖西县。1982年全县居民99.27%是壮族。

富州,元代始置,1913年改名富州县。1993年全县居民56.02%是壮族。

史书记载,到了清代,在中越边境及其附近的壮人还处于游动状态,结安州人“居址无定”,全茗州(今广西大新县全茗乡)人“住去无常”,结伦州(今广西天等县进结乡)人“原无定在”,都结州(今广西隆安县都结乡)“民无定居”。[14] 这种游动状况与下面的民族学考察材料是相吻合的。

越南的史籍也记载说,明命十一年(1830年)十二月,“更定北城诸镇(山西、北宁、谅山、高平、太原、广安、宣光、兴化)清人、蛮人、侬人税例。先是诸镇清人额籍以北客称,准城臣议请改为明乡,为属户,为客户。户部因奏言:此清人等与蛮人、侬人向来税例曰家,曰灶,名色不同,或银或钱,多少互异……惟侬人刀耕火耨,迁徙不常,视之土著者,有间请半征之。”[15] 侬族的移动一直持续着,直至现在。

在越南谅山、高平、老街等省的侬族,有一些是300—200年前从中国广西、云南迁移去的,有的已有7—8代人,约300年的历史;也有迁去4—5代人的,约200年的历史。19世纪中叶,吴凌云、吴亚终领导的广西南部的壮族农民起义失败后,有些群众为了逃避清政权的镇压,迁居越南。民国年间,有的壮族群众为了逃避国民党政府的抓兵拉夫,也移居越南。[16] 1959—1961年,中国发生严重饥荒,所谓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有数万边民进入越南投亲靠友度荒,中国经济形势转好后,绝大多数陆续返回中国,有少数滞留越南。

越南西北部的泰族姓kam的很多,过去多为贵族。越语kam是琴的意思,故译为琴姓。法国殖民统治时期,高平省保乐知州琴木芳于1930年奉调到奠边府任知州,1945年升任巡抚。1971年调查时,他这宗族的人已发展到1000多人。他是高平省的侬族。从姓氏看,泰、侬族均有kam姓,迁徙久的变成泰族,迁徙短的,民族意识没有改变。琴(kam)姓极可能是由岑(sam)误读声母s为k而形成的。明清时期,岑姓土司势力壮大,控制了广西左、右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而中越边境越南一侧也有岑姓。又如覃姓,是壮族中一个大姓,越南岱族、侬族中也有,中国的字典注音读谈(tan),即谭。在中国有很多人把覃误读成谭,越南也一样误读为谭,译成越语也为谭。广西读覃与岑同音。

1991年1月,笔者到靖西县进行民族调查,在壬庄乡龙珠村排堂屯认识一位越南妇女,叫黄秋瑞,她是来此探望亲戚的。她祖父是靖西县化峒乡三友村的壮族,原来较富有,因吸大烟和赌博而家境破落,到父亲这代时,已无法生活,移居越南高平省重庆县谋生。她现是一个县文化局的干部,在越南填报侬族。她在排堂屯亲戚家用同一种语言交谈,但民族成分不同,一方是越南的侬族,另一方是中国的壮族。据黄秋瑞女士讲,她到过越南奠边府一带的泰族地区,那里泰语与侬语基本相同,开始时由于声韵调有些差异不习惯,过几天,熟悉了语言后,她便能与泰人交谈了。

接着笔者到吞盘乡孟麻村弄(陇)乃屯调查,该屯人农恩宏(63岁)给笔者看了他的家谱,他的先祖农尚香5兄弟从万承州迁到弄乃屯居住,农尚香的二弟农尚欣迁往越南保乐,三弟农尚星移居越南高平。到农恩宏的孙子已有12代人。农恩宏5代以前的祖先生卒年不详,第6代祖先生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按一代人25年计算,他的祖先到弄乃屯已有约300年,他的叔祖迁入越南也有约300年。1990年,在越南的亲戚还来探望他们。有的从中国迁入越南后,又回到中国境内,如孟麻村加计屯有3户梁姓壮族,是90年前从越南迁回中国居住的。双方互相通婚的事也很普遍。笔者在孟麻见到10多位越南姑娘穿着侬族服装来喝喜酒,住了3天才返回越南高平。

1995年8月,笔者在越南认识胡志明市艺术文化研究所的蒙利钟女士(52岁),她是谅山省那岑县侬族。她的第8代祖先从中国万承州移居越南高平省长定县,又再迁到谅山省的那岑县,自称昭侬。她父亲参加抗法斗争,法国殖民者悬赏1000皮斯特(法币)买他的头。1947—1949年,全家人逃到中国凭祥的浦塞躲避,现在浦塞已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边贸点。她父亲后来去莱州工作,牺牲在那里。1995年8月20—27日,蒙利钟应邀参加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蒙利钟不会汉语,但住在普纳东宾馆与服务员钟晓红(广西隆安县都结乡壮族)各自用母语交谈,互相可以听懂约70%。钟晓红用隆安县壮话跟来参加研讨会的两位老挝学者交谈,双方可以听懂约50%。

侬这个族称是怎么得来的?其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侬是因为这些人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故称为侬。这是望文生义,是从汉文的农业、农民的农引申得来的,而不是侬人本身的含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姓转为族称。这似乎有些道理。在唐、宋时期,侬是左右江一带(包括今中越边境越南一侧)的大姓之一。侬智高起兵反宋抗交趾时,宋朝廷派李肃之前往助战。“侬蛮暴岭外,肃之亲扞诸境。”[17] “杨燧开封人……又从征侬蛮,数挑战,手杀数十人,众乘之而捷。擢万胜都指挥使,迁荣州团练使。”[18] 侬智高起兵失败之后,交趾李朝经常骚扰宋朝边境,于是朝廷派陆诜到桂州任知州,“自侬徭定后,交人浸骄,守帅常姑息”[19] 。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编纂的《云南图经志书》卷3《广南府》说:“其地多侬人,世传为侬智高之后。”《滇志》卷30载:“侬人,其种在广南,习俗大略与僰夷同。其酋为侬智高裔,部夷亦因号侬。”这是汉族对他们称呼的由来,不是他们的本义。

现今自称“布侬”(侬人)的人,在我国分布在广西的宁明、龙州、靖西、那坡、隆林、武鸣、柳城、忻城、宜山、南丹,云南的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砚山、沪西、师宗、弥勒、开远、蒙自、屏边、红河、元阳、金平等县市。

在中越边境中国一侧的壮族和在越南一侧的岱族、侬族都有相同的一句话,叫khau(入)keu(交趾)ok(出)nuŋ(侬),意思是去交趾到中国。有意思的是,去交趾用的是“入”一词,到中国用的是“出”一词。岱人、侬人已居住在交趾(越南)了,为何还说是“入交趾”呢?在这里,“交趾”一词的含义有了变化,是指交趾(越)人居住的地方,他们称越(京)人为kan(人)keu(交),即交人,交是交趾的简称。西汉建立交趾郡后,“交趾”一词一直沿用至隋代,长达700多年。隋代以后,交趾之名虽屡有改动,但人们仍习惯用“交趾”一词。中国宋代以后的史书也习惯用“交趾”一词,交趾人就简称为交人。直到现在,岱人、侬人说去中国仍是pai(去)nuŋ(农)或ok(出)nook(外)nuŋ(农)。在流传下来的诗歌中仍然如此唱。从中国回来说成pai(去)nuŋ(农)ma(回来)。“农”是中国的意思。现今广西百色、田阳、田东一带的壮人称德保县及其以南地区为“农”。壮语nuŋ(农)是山林、森林、密林的意思,pu nuŋ(布农)的意思是山林里的人。他们的先民居住在山林地区,故称侬人。古代人们的地理知识很有限,尤其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人,中国有多大,往往以自己的居住地及其附近作为中国的概念。“农”也就等于中国。居住在这里的人也就成为侬人,再演化为族称。岱人、侬人移居越南后,仍然沿用这一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