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越与哀牢:两个历史文明的接触及其影响

南越与哀牢:两个历史文明的接触及其影响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越是百越族群的一支,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存在93年。南越与西瓯、骆越毗邻而居,交往十分密切。哀牢有哀牢山、哀牢县、哀牢国之分。今史学界一致认为哀牢在今云南省保山市一带。哀牢山当在今云南省保山地区或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1985年,云南省测绘出版社编制并出版的《云南省交通图》,在双柏县与景东县处标写哀牢山,高3166米。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与广西的壮族的关系,前人也已发现。

南越与哀牢:两个历史文明的接触及其影响

南越百越族群的一支,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存在93年。南越国是由南越、西瓯、骆越人组成的。南越与西瓯、骆越毗邻而居,交往十分密切。“其(南越王赵兴)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1] 南越国共经历5位王,即赵佗,其孙赵胡,赵胡之子赵婴齐,赵婴齐之子赵兴和赵建德。那么,赵胡即南越王位时,吕嘉已为南越国相(宰相)。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吕嘉反叛汉朝,杀死愿意归汉的赵兴,立主张对抗汉朝的赵建德为王,实际上吕嘉前后任南越国4位王的相。赵建德与赵兴是同父异母兄弟,所以史书说吕嘉“相三王”。同年,武帝调兵10万大军镇压吕嘉的叛乱。吕嘉败走。

汉武帝开辟西南夷后,设置郡县,于是调吕嘉的后人前往充实。“孝武时通博南山,渡兰沧水、渚溪,置巂唐、不韦二县。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因名不韦,以彰其先人恶。行人歌之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渡兰沧水以取哀牢地,哀牢转衰。”[2] 博南山在今云南省永平县西面。翻越此山便见澜沧江。兰沧水即澜沧江。渚溪即怒江支流枯柯河,出保山市北,南流经该市之东,过施甸县南境注入怒江。巂唐县在今澜沧江、怒江两岸自保山市以北皆其故地,东接昆明,东北近越西。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设县,属益州郡,东汉分属永昌郡,蜀、晋因之。巂唐故城明清地方志多称在今云南省南境,保山市北境,永平县西境。不韦县为汉武帝设置,蜀、晋因之。不韦县治在澜沧江之西,明清旧说多定在于今保山市东北,《清一统志》引《永昌府志》谓不韦废县在今保山市东北30里风溪山下。汉时不韦县辖境大致包括今保山、施甸、昌宁、凤庆、云县,乃至澜沧江以东,南涧以南至景东一带。

哀牢有哀牢山、哀牢县、哀牢国之分。《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得很清楚:“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永昌郡治所在不韦县(今云南省保山市)。东晋时治所移至永寿县(今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今史学界一致认为哀牢在今云南省保山市一带。《明史》卷46《地理志七》也明确记载,哀牢山在永昌军民府,保山县东有哀牢山。哀牢山当在今云南省保山地区或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

1966年,北京地图出版社编制并出版的《中国地图册》(普及本)第28页云南省图在双柏、新平、景东三县之间,礼社江与绿汁江汇合处标写哀牢山,在元江上游又标写哀牢山,疑为哀牢山脉。1985年,云南省测绘出版社编制并出版的《云南省交通图》,在双柏县与景东县处标写哀牢山,高3166米。这与史籍记载有一定差距。哀牢县为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置,蜀、晋因之。旧说多以为其在今保山市。按今保山市以南地区旧虽属哀牢国地,但汉武帝时渡澜沧,置巂唐、不韦两县,怒江以东皆已属两县境。因此,哀牢的中心区不可能在保山一带,而应在怒江以西。汉明帝时哀牢王归附,始于此置县。故治当在今腾冲,辖今腾冲、龙陵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至更西之地。哀牢国,汉武帝之前,其疆域东至澜沧江,西至今缅甸东北部,南至今西双版纳一带,北至今缅甸北部的恩梅开江上游。现今老挝的有些学者认为,佬龙族是从哀牢发展而来的;泰国的某些学者认为,泰族是从哀牢迁移去的。故在此对哀牢略加介绍与说明。

吕凯是吕嘉的后代,被调遣哀牢地后,在此3世为官,成为这里的大族。“章武(221—222年)初,郡无太守。值诸郡叛乱,功曹吕凯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丞相亮南征,高其义,表曰: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以凯为云南太守,伉为永昌太守,皆封亭侯。李恢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凯子祥,太康中献光珠五百斤,还临本郡,迁南夷校尉。祥子元康末为永昌太守。值南夷作乱,闽濮反,乃南移永寿,去故郡千里,遂与州隔绝。吕氏世官领郡,于今三世矣。”[3] 两汉时永寿县未设置,《晋书》始有,当在今云南省思茅地区普洱、思茅一带。我们已知今天的壮族是从西瓯人发展而来的,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语又与壮语有很多基本词汇相同或相近,那么这种渊源关系和迁徙也就不言自明了。吕凯位居高官,他被调遣往哀牢任职,不会单家独户,必然会有随从,因此,吕凯家人成为永昌郡的大族。可惜,吕氏家庭的情况,三国之后不见记载。

《蜀世谱》载:“初,秦徙吕不韦子弟宗族于蜀汉。汉武帝时,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曰不韦县。”这就是说,吕凯是吕不韦的后代。如此说属实,吕嘉居南越已很久,已是越化的汉人,视为越人也是可以的。(www.xing528.com)

1994年7月,笔者在瑞丽市考察时,认识了陈正元先生,他原在市物资局工作,已退休,自己开了一间小杂货店。他是贵州省惠水县的布依族,1937年出生,参军后来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6年转业在瑞丽。他年轻时到过广西的南丹县,与当地壮族的语言相通。到了瑞丽后发现,布依语与傣语有80%相同,很快就学会了傣话,缅甸的掸语也能相通。在瑞丽市的布依族有7—8人,都是部队转业下来的,有的已娶了傣族女子为妻。

其实,傣族与布依族的关系,早在200多年前德宏傣族的一位和尚写的书中已经发现。他说:“从傣族地区到京城(指北京)需五次月亮圆缺的时日才能到达。离开傣族地方,首先到宛尚(即保山),然后到城墙很坚固的勐熙城(即昆明),再往前走就是‘召幸’(即千户侯)所管辖的贵州地界。这个地界,地方很宽大,‘广母’(圆塔)式的山峦成了它的心脏,奇山异境,鸟语花香。更奇怪的是,这里的人民与我们傣族一模一样,少女的裙子镶有缘边,虽然穿的服装不同,可能与我们傣族是同支系。”[4] 贵州居住着苗、布依、侗、水、彝等民族,这里指的应该是布依、侗、水等族。明清时期,汉文文献上还无傣的族称,但傣族自己的文献自称为tai,应译为傣。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与广西的壮族的关系,前人也已发现。清人赵翼(1727—1814年)先在北京做官,1766年任广西镇安府知府2年,后转赴云南,到过永昌府,随清军出兵缅甸。他说:“至粤西(即广西)边地,与安南相接之镇安、太平等府,如吃饭曰‘紧考’、吃酒曰‘紧老’、吃茶曰‘紧伽’,不特音异,其言语本异也。然自粤西至滇之西南徼外,大略相通。余在滇南各土司地,令随行之镇安人以乡语与僰人问答,相通者竟十之六七。”[5]

镇安府即今广西德保县,这里的居民是壮族。云南西南部是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僰人是今称的傣人。200多年前,赵翼已有此发现,十分珍贵,可惜他没有再进行深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