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迁徙的时间和出发地点分析

迁徙的时间和出发地点分析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壮语和傣语基本相似,壮族地区刚好在傣族地区北面。事实正是这样,表明语言、语音的稳定性和顽强性。学者多年来的研究认为,壮族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这次迁徙距今三四百年,同化也是近一两代人的事。现代壮族、傣族男子的服装大体相同,女子的服装较复杂。在西双版纳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外居住的傣族,例如花腰傣、文山傣族女子的服装,与壮族女子服装较近似,这可能是傣族女子原来的服装。

迁徙的时间和出发地点分析

那么,傣族祖先是从什么地方迁移去的呢?

壮语和傣语基本相似,壮族地区刚好在傣族地区北面。远古时代的华南是否寒冷呢?据对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和分析,在更新世中期(距今10万年前),华南的气候比现在要冷。[6]

对5万年前的柳江人洞穴动物群化石的研究表明,华南密布着大片森林,由于喀斯特地形的关系,岩洞很多,是古人良好的栖息处所。[7]

从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年前)的动物化石研究情况看,广西桂林市宝积山哺乳动物化石有16种,其中现生种11种,灭绝种5种。广西柳江县甘前洞哺乳动物化石19种,其中现生种13种,灭绝种6种。广西田东县定横山溶洞哺乳动物化石20种,其中现生种15种,灭绝种5种。广西都安县九楞山动物化石35种,其中现生种29种,灭绝种6种。云南省西畴县仙人洞哺乳动物化石32种,其中现生种26种,灭绝种6种。研究表明,1万年前华南的气候由冷转暖,但比现在要冷。

1178年,南宋周去非撰写的《岭外代答》卷4说:“杜子美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盖桂林常有雪,稍南则无之,他州土人皆莫知雪为何形。”现桂林一带冬天还下雪,对照起来,700多年前华南气候与1万年前的气候差不多。

语言的变化比其他社会现象的变化缓慢得多,较有稳固性。近百年来,我国虽然经过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经过机械原子电子三个时代,汉语基本相同,显然不同的是大量新词汇的出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事实正是这样,表明语言、语音的稳定性和顽强性。在我国,子孙后代不讲母语会被视为忘本、忘祖的可耻行为。所以,侨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子孙后代绝大多数是不会忘记母语的,在社会上讲外语,回到家讲母语。一个民族语言的稳定性和顽强性要比个人讲母语顽强得多。因此,语言是活的社会化石,正如体质人类学家可以根据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头骨化石,恢复原始人的相貌,甚至整个人体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语言材料追溯古代民族的起源、演化和形成诸问题。

壮语分为两大方言,大体以右江为界,以北为北部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没有送气音,有46个县市,占壮族总人数的66%;以南为南部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套送气音,有26个县市,占壮族总人数的34%。

傣语亦分为两大方言,操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的人口各占总人数的一半。

笔者以894个词(现代政治术语均借自汉语,不包括在内)对壮语和傣语做了比较。有对应规律可循的词包括在相同的词中,声母或韵母中有一个相同的,称为部分相同的词。

壮语南部方言的龙州话与傣语西双版纳方言相比较,相同的词有311个,占34.8%;部分相同的词有155个,占17.3%。两者加起来,共有466个,占52.1%。

壮语南部方言的龙州话与傣语德宏方言相比较,相同的词有254个,占28.4%;部分相同的词有189个,占21.1%。两者加在一起,共有443个,占49.6%。

壮语北部方言的武鸣话与傣语西双版纳方言相比较,相同的词有215个,占24.0%;部分相同的词有170个,占19.0%。两者加起来,共有385个,占43.1%。

壮语北部方言的武鸣话与傣语德宏方言相比较,相同的词有176个,占19.7%;部分相同的词有156个,占17.4%。两者加起来,共有332个,占37.1%。

从上述的比较统计来看,壮语南部方言与傣语西双版纳方言更接近。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词,傣语西双版纳方言与壮语南部方言不同,却与壮语北部方言相同。德宏方言的个别词与壮语北部方言相同,而与壮语南部方言不同,例如:

(续表)

鹅,壮语南部方言靖西话为haan,与傣语相同。

如果把壮语北部方言与傣语相同的词加在壮语南部方言中,那么,整个壮语与傣语相同的词会更多,所占比率会更高。

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是最有稳定性的。大量基本词汇的相同,不可能是壮语借傣语的,也不可能是傣语借壮语的。

在语法上,词序主要是主语—谓语—宾语,如kāu pai thai na(我去犁田)。另外,修饰或限制成分都置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后,例如黑狗,说成ma(狗)dam(黑)。上述例子,壮、傣语的词汇和语法完全相同。

词汇和语法上的相同,只能理解为壮、傣民族有同一起源,否则无法说明这一奇特现象。

学者多年来的研究认为,壮族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那么,傣族是从岭南一带迁移出去的,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从现在壮、傣族的分布情况,也可看出昔日他们的迁徙遗迹。在壮族聚居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至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之间的河口、屏边、蒙自、开远、元阳、绿春、元江、墨江、江城等县,都有一些壮、傣族。广西龙州县有一部分壮族自称pu tai(布代),沿着中越边境越南一侧从谅山、高平至越南西北的莱州、山罗,也分布着自称pu tai的人,其语言和习俗与壮族相同。

1988年4月,笔者到西双版纳的勐腊县进行民族调查,得知该县的壮族是从广西—文山—元阳—江城—老挝—勐腊迁徙来的,该县勐腊乡曼那寨的壮族已同化变成了傣族。这次迁徙距今三四百年,同化也是近一两代人的事。而杂居在傣族的苗族、瑶族哈尼族以及民族成分未定的其他民族,虽然与傣族交往,但不会被傣族同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过去没有傣族,1982年,文山、马关、麻栗坡等县自称pu tai的1万多人由壮族改变为傣族。现代壮族、傣族男子的服装大体相同,女子的服装较复杂。在西双版纳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外居住的傣族,例如花腰傣、文山傣族女子的服装,与壮族女子服装较近似,这可能是傣族女子原来的服装。现在西双版纳和德宏州傣族女子的服装是后来改变的。上述民族同化、改变民族成分的情况,只可能在一定的共同基础之上才会出现。

傣族于何时迁徙的呢?上述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没有交代清楚。如果这部创世史诗没有掺入后人的内容,而是原型的话,史诗中已讲到傣族先民在迁徙时已有了数字、年月的概念,已会开辟田地种谷和饲养家畜家禽,已有衣裳穿(奇怪,没有讲到有裤子)。这有助于我们考证他们的迁徙时代。再就是,在得出壮族和傣族有同一起源的结论之后,我们就应探讨壮族和傣族是何时分化形成两个不同民族的。

据数学史的研究,人类最早的数字概念只有一、二、多3个,三以上的数字是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傣族创世史诗中已有千、万、十二万的大数字概念,表明他们已进入文明时代。

年的概念,在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已有。

壮族何时有年月的概念,已无从得知。傣族有自己的历法,傣历的纪元开始于638年3月22日。傣历的干支纪年与汉历相同。年的概念与干支有密切关系,但不能等同,应该先有年的概念,而后才有历法,有干支。傣族年的概念必然产生于638年以前。傣族创世史诗中没有用傣历,但已有年月的概念,表明他们迁徙的年代不会很早,但也不会很晚。

考古发掘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壮族地区开始出现原始锄耕农业

广西南宁市郊区,邕宁县、横县的邕江沿岸,扶绥县左江沿岸,武鸣县右江支流沿岸,发现了不少磨光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杵、石磨棒、蚌刀、骨刀以及其他器物。[8](www.xing528.com)

在广西桂林市南郊甑皮岩发现磨制的石杵、石斧、石锛、磨石。[9]

在广西柳州市郊柳江沿岸发现17个文化遗址和石器采集点,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10]

在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海滨地带发现石斧、石锛、石杵、石凿、石磨盘等。[11]

石斧、石锛是原始锄耕农业生产的劳动工具。石刀、蚌刀是收割工具,石杵、石磨盘、石磨棒是谷物加工工具。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西汉初期的不少植物种实,经广西植物研究所和广西农学院鉴定,是稻、粟、芋、姜、葫芦花椒木瓜、黄瓜、西瓜、罗浮栲、广东含笑、金银花大麻、梅、青杨梅、李、橄榄、乌榄、橘子、仁面,还有煮饭的陶甑以及铁锄。[12]

贵县风流岭三十一号西汉墓也出土稻谷壳、梅核、橄榄核。[13]

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出土菜籽、花椒、瓜子、李、橄榄、青杨梅等植物种实。[14]

梧州大塘一号汉墓中出土一座铜仓模型,仓内储存着谷物。

梧州大塘三号汉墓,在铜碗和铜盘内盛有豆类、中药、柑橙种子。[15]

合浦县堂排二号汉墓中,有一件盛满稻谷和荔枝的铜锅。

平乐县银山岭汉墓、贵县东汉墓出土的模型中,有人舂米的形象;贵县北郊还出土有手握杵舂米、用簸箕簸米的陶俑形象。[16]

由此看来,壮族地区的农业始于新石器时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了汉代已有比较高的水平。

壮族地区的饲养业出现也较早。在广西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物中已有现生种的牛、猪骨骸。[17] 在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中,也有牛、猪等遗骸。到了汉代,已大量饲养牛、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18] 傣族创世史诗虽然没有言明饲养的是什么,但不外乎这几种吧。

傣族创世史诗只讲他们在迁徙中穿的衣服破烂了,未言明是兽皮衣抑或是纤维纺织的衣服。若是后者,我们必须考证纺织品始于何时。在广西那坡县后龙山感驮岩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纺轮。[19] 广西全州县才湾公社卢家桥,安和公社显子塘、麻市马路口发现同一时期的石纺轮。[20] 广西灌阳县水车公社夏云村五马山也发现同一时期的陶纺轮。[21] 在广西贵县、平乐、贺县的汉代墓葬中,出土有纺轮、绞线棒、纬刀、大麻种、丝绸、麻布、织锦残片、麻鞋、麻布袜。在贵县高中出土属西汉晚期的木椁墓中,有重25克的纺织品,经纺织工业部科学研究院鉴定,是麻类纤维纺织品,无动物纤维掺杂。[22]

由此看来,壮族地区的纤维纺织品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汉代已较多使用。用纤维纺织品制作的衣服,也在此时出现。

从上述的考证,我们暂时可以得出如下的初步结论,傣族祖先的民族大迁徙时间,大约是在春秋至汉代以前,即公元前8世纪—前2世纪的600年间进行的。这样的初步结论是否正确,后文将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再加以验证。

壮族和傣族是何时分化形成两个不同民族的呢?我们再从语言、考古、历史文献的资料来考察。壮语和傣语在如下方面的词是相同的:

农业方面:田、水、稻、刀、犁、耙、牛轭、水牛、种子。

饲养业方面:猪、鸡、鸭、鹅、马、黄牛、水牛、羊、狗、猫。

野兽:象、虎、熊、猴子、狼、穿山甲

饮食方面:碗、筷、米、饭、菜、盐、肉、酒。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傣语叫碗为vaːn,武鸣壮话也叫vaːn,这是借自汉语的词,古傣语叫thui,与现代龙州壮话相同。

天体、气象方面:天、太阳、月亮、星、云、雷、风、雨、雾、霜。

生活用语方面:被子、席子、枕头、梳子、梯子。

这些词的相同,表明在农业、狩猎业、饲养业存在的时候,甚至已出现被、席、枕头、衣、梳、梯的时候,壮族和傣族、泰族、佬龙族的祖先还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有同一起源。与农业、狩猎业关系密切的词自然也相同。

有趣的是,傣族创业史诗中只说迁徙时衣服烂了,没有说裤子烂了。反映在词汇中,“衣”一词,壮语和傣语、泰语、佬龙语是相同的,“裤”一词却不同。大概壮族和傣族生活在一起时,只有衣,没有裤子,他们分化成两个民族后才有裤子。《淮南子》卷1《原道训》中也说,秦汉时的越人,在“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互相印证,壮、傣、泰的祖先,即古越人是有衣无裤的。直至清代,仍有不穿裤的。赵翼的《粤滇杂记》中就说:“仲家苗(布依族)已有读书发科第者,而妇女犹不着绔。某君已作吏矣,致书其妻,谓到任作夫人,须绔而入。其妻以素所未服,宁不赴任。”现在在壮、泰各族中有的上年纪的妇女穿筒裙仍不穿裤。

新唐书》卷222下载:“道明者,亦(真腊)属国,无衣服,见衣服者共笑之。无盐铁,以竹弩射鸟兽自给。”道明是6—7世纪的一个小国,位于今老挝、泰国东北、柬埔寨北部。从生理上讲,穿衣可御寒,不使身体患病。不穿裤子一般不会生病。所以先有衣,后有裤。壮泰族群的各族在分化之前已有衣,所以“衣”一词的读音是相同的。裤子是他们分化之后才出现的,所以“裤子”一词各族不一样。泰国泰族是17世纪以后才有裤子的。1680年,在法国公司任职的希腊人金斯坦丁·华尔康[泰国名字叫昭帕雅(公爵的意思)·韦差元(知识的意思)]到泰国工作后才把裤子传入泰国。周边民族也受其影响。

“床”一词,壮语和傣语不同,表明他们生活在一起时还没有床,后来建竹楼,无床,睡楼板,至今如此。壮族后来住干栏,睡床。床是在他们分化成两个民族后才有的,因此“床”一词不同。“蚊帐”一词也不相同,也是他们分化成两个民族后出现的事物。

桌子”一词,壮语和傣语不同,桌子是他们分化成不同民族后出现的事物。“凳子”一词两族语言虽相同,但均借自汉语,都叫tang。

“酒”一词,壮语与傣语、泰语、佬语相同。酒是何时出现的呢?广西兴安县文化馆在该县土产公司的收购站得到一件商代晚期的铜卣。[23] 在广西武鸣县马头公社全苏大队第一生产队勉岭发掘出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的铜卣。[24] 在广西荔浦县栗木公社栗木大队马蹄塘、陆川县乌石公社塘城大队各出土春秋初期的铜罍一件。[25] 在广西恭城县加会公社秧家大队秧家附近掘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的铜罍一件。[26]

卣和罍是古代盛酒的器物,表明在商周时期,壮族和傣族、泰族、佬族先民已有酒,并生活在一起。壮族与傣族、泰族、佬族的迁徙和分化不会在商代晚期以前出现。

综合上述各个学科的论述和考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春秋时代以前,即距今2700年以前,壮族与傣族、泰族、佬族先民同一起源,共同生活在岭南和岭北一带。春秋到汉代以前,即距今2700—2100年前,他们已进入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傣族的祖先从岭南和岭北向南迁徙,定居在现在的居住地。壮族与傣族、泰族、佬族的分化形成不同的民族,与迁徙密切相关。

西双版纳最早的居民不是傣族,而是通称的“卡西先满麻”,意为“四十万马鞍的部落”。“卡西先满麻”不是指单一民族而言的,今日西双版纳山区的攸乐(基诺)、濮满(布朗),可能还有爱尼(哈尼)族包括在“卡西先满麻”之内。[27] 笔者到西双版纳访问调查时,当地的干部和群众都说,傣人来此定居之前的原住居民是克木人和插满人,即“卡西先满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