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现相同或相近的语言

发现相同或相近的语言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教是武装侵略的开路先锋,传教得靠语言文字,因此,调查语言情况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之一。有的人对这些语言做了比较研究,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语言有很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对该语族,缪勒分为南、北2组,上述我国境内的民族语言属北组。“广西与广东两省人民,无论族系与语言,皆为泰族之苗裔。”他把我国的壮族、布依族、黎族称为“不识文字的泰族”。

发现相同或相近的语言

19世纪,西方殖民国家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竞相争夺亚洲的势力范围,为了便于他们的侵略和统治,必须了解这个地区的人文情况。传教是武装侵略的开路先锋,传教得靠语言文字,因此,调查语言情况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之一。19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的传教士、军官、学者,开始逐步调查、记录、研究上述某些民族的语言,计有我国的布依语、侬语(壮族的一支)、黎语,泰国的泰语越南的黑泰语、白泰语、土语,[5] 发表了论文,出版了专著。有的人对这些语言做了比较研究,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语言有很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讲这些语言的某些民族自称为tai或thai,而这两种自称又源自dai,过去有人译为“台”,台语就包括上述各民族的语言,用语言学的语言系属分类来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语言。

早期研究壮侗语族语言有影响的是德国语言学家缪勒、法国汉学家马伯乐(H. Maspero)、英国语言学家施密德。对该语族,缪勒分为南、北2组,上述我国境内的民族语言属北组。马伯乐分为南、东、西3组,施密德分为北、东、东南3组,他俩把我国境内的上述民族归入东组。

1885年,阿·罗·柯 奎 翁(A. R. Colquhoun)所著的《在掸族间》(Amongst the Shans)一书在英国伦敦出版,英国教授特·德·拉古伯里为该书写了一篇名叫《掸族发源地》的序言,认为中国人的祖先是在公元前23世纪,从西亚途经中亚迁入中国本土。此说已为我国大量而确凿的考古学资料、历史文献所否定。他的另一部著作《中国人到中国之前的中国语言》(1887年伦敦出版)又说:“(泰国)泰族原居于四川、陕西山谷间,与来自中国北方之民族渗混,复与蒙·吉蔑语族杂居,遂成泰族。”后来该族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此说广为传布,英、法、美、德、泰等国的一些人起而附和,写了不少论文和著作。

1897年,法国人皮·勒·邦德里发表《泰族侵入印度支那考》(载荷兰《通报》1897年第1卷第8期和1909年第2卷第10期),认为:

“(越南)高平之土族黑河之布傣族澜沧江之老挝族实皆傣族之支派耳……广西区域之傣族与在(越南)谅山区、高平区之傣族,其中70%皆作一种民族名称解。”[6]

1904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年)所著的《交广印度两道考》一书中说:

“昔日扶南强盛之时,其领地能自澜沧江口达于榜葛刺湾者,必因在此广大领土之中,无有外族阻其发展,似至暹人抵于湄南江下流之时,始将其隔为两段,此泰(Thai,原译为歹)种南下之事,时代较晚。盖暹文不能上溯至13世纪以前也。”[7]

1909年,英国驻印度的情报局副局长、上校戴维斯(H. R. Davies)所著的《云南——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在英国剑桥出版,他认为:

“自伊拉(洛)瓦底江上游(即缅甸与西藏交界地)南下至暹罗边境,又自阿萨密(姆)(印度境)向东延至东京,广袤凡600里,其语言无不相通;溯自南诏亡,600年后,泰族南迁散居于上述地区,而未尝有政治与商务上之联系,虽各该地之泰族,未尝不保全其固有之语言。”

“广西与广东两省人民,无论族系与语言,皆为泰族之苗裔。”[8] 这里所说的东京,是旧时的称法,即今越南北部。

美国牧师杜德(W. C. Dodd,1857—1919年)博士在泰国传教30多年,后曾到过广西、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他自诩是泰族历史的专家。1923年,他著的《泰族》一书在美国依俄华出版,认为当时泰族有约2000万人,分布在暹罗、越南、缅甸以及中国西南、海南岛。他援引菲立民传教士的话说:

“为泰族盘踞地之中国西南部领土,若广西、贵州、海南岛及广东一部分,又云南东部与西部,均有多量之泰族,为各该省人民重要之成员。”[9]

杜德曾经到过广西的邕宁县,用一个壮族村庄的壮语与标准的泰国泰语做了比较,在250个词中,相同的词有196个,占78.4%,其中不相同的词有54个,又跟云南省文山一带的壮语做比较,有2/3是相同的。由此,他把壮族视为泰族。他还说:“仲与僮同,本贵州东部泰族也,又谓与广西、东京之侬人同族。”[10] 仲即仲家,这是过去的称呼,今改称布依族;僮即僮族,1965年改写为壮。他把我国的壮族、布依族、黎族称为“不识文字的泰族”。

1926年,英国人吴迪(W. A. R. Wood)在英国伦敦出版了他的专著《暹罗史》,他说:

“以至今日,华南人口尚昭示有泰族血统之痕迹,若云南省中人,泰族之多逾汉族。距广州市数百里内,有一纯粹泰族社区,居民所操方言,为曼谷泰人所不难了解者。”[11]

1938—1939年,德国人艾思德(Egon Frhr. Von Eickstedt)教授到泰国、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和中国西南地区从事人类学的调查,然后写出《南亚东亚研究记游》,发表在他主编的《人类学》杂志1938年11月第8卷、1939年8月第10卷。他说:

“在扬子江下游的湖北,我们刚刚说过的地方,当北方的古华人光顾时,无疑的早已住着泰(族)。我们从古老的言语中所知的东西很少,然而很少的一点点中却是泰或大部分是泰。”“在上缅甸、掸国、阿山(阿萨姆)、暹罗的佬与越南的佬,在广西与云南,此地今日到处都说泰语,用泰的格式建筑,照泰的习惯庆祝、游荡、恋爱(的人)。”[12]

泰国学者步西方学者的后尘,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最早的是共丕耶达吗銮拉查奴帕亲王(即丹隆亲王),1925年,他在泰国的最高学府朱拉隆功大学任教,讲授泰国历史,后来他把讲稿汇集起来,印成《暹罗古代史》一书出版,为此他获得了“暹罗历史之父”的殊荣。他说:“据历史所传,泰族初发源于中国之南方,如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以前皆为独立国家。泰人散处各地,中国人称之曰番。至于泰人放弃故土,迁徙缅甸及佬、蛮等地之原因,实由于汉族之开拓领土。”[13](www.xing528.com)

1940年,泰国著名学者拍耶亚奴罗阇吞发表《泰掸族系考》一文,除征引杜德等人的结论之外,还认为:

“广西一带,泰族中之最多者曰土僚,或即汉人所呼之‘土番’欤。而汉人之以土僚称谓,因此辈乃广西之土著耳。且闻广西省西部,土僚之多,占该地人口90%云……土僚除居于广西一带外,贵州、广东亦有其迹,而以东京一地尤多,侬人次之。土僚语多近泰语,其中亦有汉语掺杂焉。而侬人则不然,盖其语与汉族之粤语甚多相同,且为粤人所同化也。沙维纳教士云:侬人以在广东及广西二省者为多,在东部诸泰族中,论权势,未有能及之者。广东一省侬人占30万余人,而东京亦约10万人。其散布于广西、贵州及云南者,则更标立名目,因地区而异,如东京则有‘侬安’与‘侬应’之称云。”[14]

他也把傣、壮、布依、黎等民族视为泰族。

此后,他写了大量有关泰族的论文和著作,并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泰国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弯歪塔雅哥亲王殿下赞誉他是“泰国语言与文化方面的一位著名权威”。1968年他80岁寿辰,泰国社会科学联合会为表彰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巨大贡献,在亚洲基金会的赞助下,出版了他写的《泰国传统文化与民俗》一书。此书出版后不久,他便不幸离开人间。他在该书中说:

“在中国南部的大片地区,越南北部的东京地区和印度最东部的阿萨姆地区,也到处散布着泰族的较小部族。迄今所知,该民族的大部分集团都自称为傣族或泰族(即前者的送气发音形式),关于‘傣’或‘泰’这个词,尽管有许多臆测,但在泰人中,当前被普遍用来表示‘自由’或‘自由的’的意思。”[15] 马宁将作者译为披耶阿努曼拉查东,与40年代译法略有出入。该作者的笔名沙天哥色,译法今昔均同。

日本学者绫部恒雄也把操壮侗语族语言的民族通通称为泰族,人们称之为泛泰或泛泰主义。他从地理宗教观念出发,分为西支佛教徒各泰族,包括阿洪姆族(即阿萨姆人)、坎底族、掸族、远族、兰那泰族、暹罗族、森族、佬族、蒲泰族、仂族(即卢族)、泰怒族;东支非佛教徒各泰族,包括壮族、侬族、土族、黑泰族、红泰族、白泰族、土司族、仲家族(即布依族)、拉基族。[16]

越南的一些学者也受到泛泰主义的影响,越南著名史学家陶维英说:“在大越(即越南——引者)和中国两国辽阔边界中的一个地段,在广源地区周围散布着属于泰人一个支系的部落,俗称侬人(中国方面)和土人(越南方面)。”[17] 陶氏在这里所说的侬人,即今天壮族的一个支系,中国从来没有承认过侬人或壮人是泰族的一个支系。土人,即今越南确定的岱族、侬族。越南史学家文新在论述李朝(相当于中国的宋朝时期)侬智高起兵一事时说,这些部落是泰人的后裔。[18]

越南学者邓严万也持泛泰论,把泰族划分为两支,东支包括中国的壮、布依、侗、黎等以及越南的岱、侬、热依等民族。西支包括中国的傣族、越南的泰族、老挝的佬龙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19]

越南学者何文书、吕文卢则从观念上来分类,狭义的岱族,指的是越南的岱族和侬族;广义的岱族,是指生活在中国华南、缅甸、老挝、泰国、印度东部与岱族操同一语言系统的各个民族,即很多学者所说的“古岱人”。[20]

越南学者黄氏珠、阮灵援引雅可托甫的语言比较统计材料,列表如下:

相同的200个词,异同比率是:

相同的100个词,异同比率是:

他们认为,泰语是在4—6世纪分化的。[21]

回顾上述的历史,可以看到,外国的学者是先从语言入手,发现这些民族的亲缘关系的,可惜没有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上述的回顾还可以看到,外国学者以泰国泰族为中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有从语言学角度来分类的,有从地理学角度来分类的,有从宗教学角度来分类的,有从观念上来分类的,有从有无文字的角度来分类的。现代越南的个别学者是以越南的岱族为中心来分类的。

泰国原称暹罗,1939年6月24日暹罗国庆日,銮披纹政府将国名改称泰国。随后,他积极准备建立“大东亚泰族联邦”,其成员包括操壮侗语族语言的各个民族,地域包括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岛、贵州、云南等省,越南的北部,老挝的全部,缅甸的掸邦,印度的阿萨姆邦以及泰国全境。当即遭到各国舆论的抨击和抵制,当时中国的《大公报》等报刊发表社评,抨击这种谬误,銮披纹的企图未能实现。

銮披纹要建立的“大东亚泰族联邦”的理论基础是泛泰主义。其实,操壮侗语族语言的各个民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些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形成不同的民族。看不到这些民族有相同相近,有联系的一面,是无知,经过我们的介绍,他们会从无知到有知。若把这些民族说成是泰族或者某一个民族,则是谬误,或别有企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