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是由英语、法语通用的code一词译过来的,又译作符码、信码、密码。代码本来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术语。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符号学研究使用这一术语的意义有二:第一,表明了所讨论的对象不限于一般的语言学范围,而是扩大到所有的通信领域;第二,表明了要从通信的角度来看待产生意义的问题。
code既是一个动词又是一个名词,作为动词它有“编码”和“把……译成电码”的意思。因此它还有一个动名词coding,是“编码”和“译成电码”的意思。编码的意思是把一种形式的信号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信号,如电话话筒把声音变成电信号,电视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电报员把电文变成电码,其目的是传递。收到信号以后还要把它变成原来形式的信号,如电话话筒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电视摄像机把电信号还原成图像,电报员把电码变成电文,这个过程与编码正好相反,用decode这个词来表示,也叫解码。从这个意义上说,代码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代码的含义是“流动”性的,它既有可传递的、秘密的信号的意思,又有两种信号的转换机制或转换规则之意。这种流动性跟“符号”这个术语含义的流动性很相似。代码的两种含义具有互相包含的关联性。说到一方则意味着另一方的存在。符号学更注重代码的第二种含义,它的意义是强调单元含义对于系统的归属性。但问题是,艺术通信和信息论通信的根本区别在于,在艺术通信中根本不存在明显的可供编码的“原文”,却仍然在使用着“编码”或“代码”这样的术语。这就意味着,“没有”原文的“转换”信号还必须被解码为它的“原文”形式,这就是理解。可以假设确实存在着编码和解码使用完全相同的转换规则的情况。一般地说,军事上的密码通信要求这样。对艺术通信来说,既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也可以不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者这样说,用信息论的眼光来看,每个人用来编码或解码的转换规则系统在保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的前提下,还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个人特点。即使对艺术通信来说,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也是必须的。但不能完全一致,如果完全一致,艺术活动将变成一种严格的军事通信,艺术的神秘性将荡然无存。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意义的产生,就是“按照”编码的方式来“解码”,这里可能产生的一个误解是,信号似乎具有一种“原文”的形式。艺术作品的意义就是这样产生的。就是说,代码既是编码的依据,又是解码的依据,但这“两种”依据却不一定重合。艺术通信的代码与军事通信的代码的又一明显不同是,军事通信的代码可以根据通信的需要随时加以制定,而艺术通信的代码是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加以制定的。虽然如此,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代码依赖于其他代码,同时又受到习惯方式的制约。随着习惯的改变,代码也发生某种“变迁”。
1970年,艾柯的电影代码分层分类理论在《电影学》期刊第1期中被译成英文发表。艾柯的观点在西方很受重视,我国也有这篇论文的译本。由于该文对一些关键用语的表述语焉不详,以及列数10大代码的顺序也不够讲究等因素(图4-3),理解这些代码及其相互关系有一定困难,因此,这里对他的代码顺序和表述都做调整介绍:
图4-3 艾柯的代码分类体系
(1)传输代码:为知觉条件提供基础的代码,属于人工媒介系统,如新闻图片的斑点、电影图像的线条等。传输代码属于感觉层次,其媒介性质(基础性)使之成为某种审美信息的负载者。
(2)知觉代码:规定有效知觉条件的代码,属于知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说:“一个物体的形状,从来就不是由这个物体落在眼睛上的形象决定的。”[6]他还说道:“视网膜向大脑‘报告’色彩时,不会把无数种色调中的每一种都用一个特殊的信息录制下来,而是仅仅录制少数几种可以由之推衍出其他色彩的最基本的色彩或色彩域限。”他认为,这个假设已在今天的实验和解剖中得到证实。[7]影片中出现裸体或性爱镜头时,有时就运用这一代码。看到东西需要光,而在这些镜头中,画面光线比较暗,暗到你能知觉这是裸体或性爱场面的较低程度。
(3)识别代码:使知觉条件构成意素组成部分的代码。识别代码中包含一种经济化原则,比如,从远处认出一匹斑马,并未注意其头部的准确形状与躯体的比例,只要发现两个适当的特征——四条腿与条纹——就够了。在《广岛之恋》和《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中的性爱镜头,只让观众看到背和手、腿和胳膊或手和腹部就可以了。艾柯认为,现代具象艺术越来越离开对知觉条件的简单复制,而只是去复制一些识别意素。
(4)肖似代码:以由传输代码实现的可知觉的成分为基础形成意素的代码。肖似代码呈现为修辞元、记号和意素的联结。修辞元是由知觉代码形成的,其内容是主题背景关系、光暗对比关系、几何学效果等;记号是由识别代码形成的,其内容指由习惯化图形手段成立的识别意素(鼻子、眼睛、天空、云彩),以及“抽象模型”、象征符号(如用具有放射线的圆圈表示太阳);意素是由肖似代码形成的,通常被看作“形象”或“肖似记号”,意素应当被看成是一种个别性的语言表现,就是说,应当被看成是言语,比如说,一匹马出现,一个人出现了。安德鲁认为,电影复制品首先是一桩视觉生活的事实,而不是一套编码。艾柯则认为,电影形象是一种编码。
(5)肖似化代码:把意素(由所指)变成能指,以形成文化意素的代码。由于这一代码的作用,一匹马可以是一匹白龙马,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国王,或者是巴顿将军。肖似化代码通过一种肖似性变异,以便使含蓄意指成为更复杂和更被文化化了的意素。
(6)修辞性代码:把意素(文化性的)加以组合或聚合以形成习惯意素的代码。修辞性代码由习惯化作用产生,尚未成为明确的肖似代码,但已为社会所吸收,成为通信的模式和规范,其稳定性或明显性低于肖似化代码。修辞性代码呈现如下联结:修辞性前提、修辞元和修辞性论证。
修辞性前提:肖似化意素作为修辞性论证的前提,由肖似化代码形成,《孩子王》中的字典、石碾子,《巴顿将军》中的风车等,都是修辞性前提。
修辞元:相当于语言中的修辞法,如隐喻、换喻、反喻、引申等。
修辞性论证:通过画面的组合(相续)或聚合(如对比)传达某种复杂的论证。论证就是不通过实际的操作、搬演来“推论”出某些东西,就是说,只通过最少的“呈现”来表现某些东西,这种表现必须被知觉为是可信的、有依据的。如果吃一顿饭可以搬演的话,那么,汽车压死一个人就绝对不可以搬演,因此,论证是需要的。镜头和镜头的连接构成影片,产生意义的联结就是修辞,修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交易性的(修辞元),一种是论证性的(修辞性代码)。《战舰波将金号》中的三个石狮的连接就是一个简单的论证。一部影片的复杂的含蓄意指没有修辞论证是不可能的。
(7)情调代码:使肖似代码的成分(记号和意素)携带审美信息的代码。情调代码或者由记号媒介的特殊性决定,比如,大理石雕塑和泥塑即使表现对象完全相同,其韵味也会不同,再如,高清晰度电视的图像具有一种“油画风格”;或者由形成意素的特殊方式所决定,比如,写同一个字,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的风格各有不同,再比如,影片中的色调处理、运镜方式、剪接技巧等,都是情调代码。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广岛之恋》的开头所产生的截断众流、麻木不仁、思维停滞感,就是情调代码的效果。(www.xing528.com)
(8)感觉和趣味代码:以极其富于变化的方式使肖似代码和肖似化代码的意素再次意指产生某种审美意味的代码。如希腊神庙可含蓄意指“和谐美”、“希腊理想”和“古风”,风中飘扬的旗帜可含蓄意指“爱国主义”或“战争”。各种含蓄意指均取决于情境,比如,在某一历史时期中,某类女优意指“秀美”,另一历史时期则可能意指“滑稽”。在影片《摇滚青年》中反复表现主人公的男朋友(摩托车赛运动员)骑着摩托越野,传达了某种烦躁不安的焦虑和动作感,这与霹雳舞本身给人的感觉和趣味是完全一致的。
(9)风格代码:由修辞学加以码化的,或者只被实现过一次的、确定的、独创性的代码。风格代码表示某种风格学的成就,标志某位作者的特点,或某一富于情绪性场面的典型化实现(如《黄土地》的“求雨”和“腰鼓”场面,《红高粱》的“野合”和“颠轿”场面,以及《顽主》的“大聚会”场面等),或者是某一美学理想或技术理想的典型化实现。
(10)无意识代码:构成肖似的、肖似化的、修辞性的、情调的、感觉和趣味的、风格的决定性结构的代码。正是这类代码在暗中决定了作品的同化作用或投射作用,从而引起作为对作品反应的体验。要体会这类代码,我们应当想起前面提到的鱼、鸟之类的造型意义。
经过我们的调整和辨析,艾柯的10种代码之间的逻辑关系变得更清楚了。我们看到,对于电影影像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代码分类体系,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这10大代码和前面提到的三层意指图示加以对照,图4-4表示的是10大代码逻辑关系。
图4-4 10大代码逻辑关系
【注释】
[1]沙夫.语义学引论[M].罗兰,周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7.
[2]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15.
[3]巴尔特.法兰西学院文学符号学讲座就职讲演[M]//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20.
[4]李幼蒸.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81-92.
[5]邦斯玛雅.玛丽-克·罗-维叶米埃或找回的本文[J].王国卿,译.世界电影,1990(6):76-83.
[6]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6.
[7]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