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说坚持认为,一个人的早期经验,即这个人从出生到五六岁时的生活经验,对他其后一生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将成为怎样一个人,甚至决定了他将同什么样的人结婚。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说,“孩子是成人的父亲”,克莱夫·贝尔也说,“孩子是人类的父亲”,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弗洛伊德的这一决定论思想贯穿其整个理论体系。在他看来,成年人永远无法摆脱早年的阴影。这种观点同那种一味颂扬未来的观点不同。因为,弗洛伊德认为,未来无疑是在过去和现在的把握之中的。
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童年早期的意义是弗洛伊德的伟大发现之一。其他一些事实也告诉我们,不管弗洛伊德关于早期经验的具体看法还有多少值得商榷之处,但其基本观点确有其惊人的合理性,它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这里我们提到两个电影方面的例子。据说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6岁那年被父亲关在警察局的拘留所5分钟作为惩罚。他说,自那时起,那种恐惧感一直无法消除,即使警察查看他的驾驶执照也足以把他吓得直冒汗。他还承认,他的一切恐怖神秘的作品都是早年这种内心恐惧的升华。希区柯克一生共拍了53部影片,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惊险影片,如《爱德华医生》《蝴蝶梦》《美人计》《眩晕》《后窗》《精神病患者》《群鸟》《知情太多的人》《疑影》《讹诈》等。雷诺阿(Renoir Jean)提出,一个电影家一生只拍一部影片,其他影片仅仅是第一部影片的再创造。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说:“最深刻的印象产生自早年。从感情的角度是8岁到12岁,从风格的角度是15岁到25岁。在此以后是个人风格日臻完善的过程,甚至会和已经形成的习惯发生矛盾,但在我看来,人到此时已谈不到受其他影响的问题了。”他想否认别人对他的影响并不正确,但他想说明早年经验的重要性却是对的。
有人批评弗洛伊德忽略了人的遗传因素的意义,这是很准确的。但由此我们也发现,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即很有可能是因为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的重视而引起人们把时间推得更早:对胎儿生活的关注。我认为,对胎儿生活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当归功于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对儿童早期经验的描绘[29]是:儿童经过了一个由口唇而肛门而生殖器的过程,完成了一个由自恋到他恋的性经验的发展程序。儿童的自恋意指刺激自己身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快感并得到满足的冲动。自恋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孤影自怜的美少年那喀索斯(Narcisus)。弗洛伊德认为,对象性的他恋是从自恋发展而来的,他的用意即在于说明这一发展的内在机制。
弗洛伊德把人从出生到五六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出生到一岁半:口唇期;
(2)一岁半到三岁:肛门期;
(3)三岁到五六岁:生殖器期。
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三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快感中心区。
口唇期分为两期:在前期,口的吸吮动作产生的快感与吃奶(获取营养)的活动融为一体,吸吮动作的性含义尚未显示出来。到后期,吸吮与吃奶开始分化,小孩开始为了吸吮而吸吮,这时出现了啃指头或咂嘴的动作。
口唇期必然过渡到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这可以从胚胎学上找到一定的依据:肛门本相当于原始的嘴,后来下降为肠的下端。在我们远古祖先的动物时代,爬虫及更低级物种的肛门与生殖器孔道合一,而水螅一类腔肠动物全身只有一个开口。在肛门期,小孩把对乳头的兴趣转移到粪便上,小孩发现,他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大便来享受肛门的快感。
生殖器期也称阳物崇拜期,小孩的兴趣由粪便转移到阳具上面,其特点是抚摸以及显露生殖器或性欲幻想。在这一时期,小孩变得更加依恋于他的母亲,或者她的父亲。弗洛伊德把前一种情况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把后一种情况称为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的表现。
在弗洛伊德看来,成年人的人格是在他的早期阶段形成的,到五六岁时已经完全形成了。此后一直到12岁,儿童还要经历一个性的潜伏期,然后就进入生殖器期。
弗洛伊德还提到了固置作用和退行作用。所谓固置就是某一早期阶段的模式被固定在该阶段而不能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并最后进入生殖阶段的生殖人格这样一种理想的水平上。所谓退行就是已经发展到了下一个阶段却由于某种障碍(或危机)又回到以前的某一个阶段的水平上。固置和退行可能发生在非生殖阶段的任何一个早期阶段,并有种种表现。
固置发生于口唇期便形成口部人格。如果固置发生在前期(从出生至八个月),其人格特点是:嗜爱吸烟、饮酒、接吻和贪吃;过度的依赖性,好倾听、收集物品;不现实而富于幻想,过分的无忧无虑,慷慨、乐观,他的行为举止使人觉得好像这个世界欠他什么似的。这种人格颇似贾宝玉。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如果是一位君主,那么,他可能是一位亡国之君。如果固置发生于后期,其人格特点是:生性悲观,可能有咬指甲的习惯,贪吃;具有讽刺、挖苦和指责等口唇施虐狂的特点。这种人格很像林黛玉。前一种人格形成的原因是口欲过于充分地满足,后一种人格形成的原因是口欲没有得到满足。
固置发生于肛门期可以产生两种肛门型人格:排泄型——肮脏、浪费、放肆;便秘型——整洁、顽固、吝啬。这两种人格的形成均与父母在该阶段所施行的“排泄规矩训练”有关,在这一训练中,孩子与父母发生了冲突。在肛门前期,儿童快乐主要来源于对粪便的排泄,易形成排泄型特征。在肛门后期,儿童快乐的来源主要是粪便的保持,易形成便秘型特征。
在生殖器期儿童会经历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如果固置发生在这一阶段,这些情结无法得到解决,从而一直保留在人的无意识之中并对人产生一系列微妙的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性别特征以及对于性生活的态度两个方面。
俄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这一概念的名称取之于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该剧的核心是“杀父娶母”。厄勒克特拉情结也称恋父情结,这一概念的名称取之于索福克勒斯的另一个剧本《厄勒克特拉》,该剧的主要内容是:某国王为王后所害,公主厄勒克特拉促使她的弟弟俄瑞斯特斯杀死了她(他)的母亲,为父亲报了仇。
恋母情结的主要特点是男孩依恋母亲而嫉恨父亲,恋父情结的主要特点是女孩对父亲的好感超过母亲。当孩子与他(她)的异性双亲的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一直持续到生殖器期,这种情感纠葛的性的因素也就暴露得更为明显了。弗洛伊德依据这一理论分析了一系列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易卜生的《罗斯莫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岩间圣母》《圣母子与圣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对于那些在弗洛伊德之后出现的描写恋母或恋父的作品,人们很难断定它们在何种程度上是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在何种程度上是对弗洛伊德的一个证明。(www.xing528.com)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的《儿子与情人》也许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该书完成于1913年,据作者的妻子回忆,作者了解精神分析是在完成这本书的尾稿之前,有人根据这一点推断,作者对于精神分析的了解可能影响了小说中母子关系的推演。可是我们知道,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劳伦斯的传记作者甚至认为,劳伦斯终生都是一个恋母情结的牺牲者。而且我们还知道,作者本人并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至少在写这部小说的结尾部分时是这样。如果是这样的话,小说中对于母子关系及其后果的全部描写——长大成人的保罗·莫瑞尔由于对母亲的依恋而不能维持与一个女人令人满意的关系——就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对于恋母情结理论的一个证明(如果我们认为艺术的确可以反映生活的话)。现在我们就来引述小说中的描写。
有一次保罗同母亲谈起他不能同其他的女人结婚:
“但你并不想和克拉拉结婚吧?”她问。
“不想,也许开始时我是想的。但为什么——为什么我不想和她,或和任何人结婚呢?有时我觉得自己玷污了自己的女朋友,母亲。”
“怎样玷污法呢,儿子?”
“我说不上来。”
他有点绝望地继续画着,他已触到问题的要害。
“说到结婚嘛,”他母亲说,“时间还早哩。”
“不是这样的,母亲。我甚至的确爱克拉拉,也爱过米丽安;但要我通过婚姻形式把自己交给她们,我做不到。我无法让自己属于她们。她们似乎要我,但我永远不能给她们。”
“你还没遇上合适的女人。”
“只要你健在,我永远不会遇上合适的女人。”他说。
在保罗的母亲逝世之前的一些日子里:
他的脸离她很近。她蓝色的眸子像姑娘的眼睛一样——充满热情、欢乐和爱恋,含着笑意凝视他的眼睛。它们使他的心由于恐慌、痛苦和爱而悸动。
“你想把头发结成辫子吗?”他问,“躺好。”
他走到她背后,细心地把头发松开,用刷子梳理着。她的头发像细长的灰褐色真丝一般。她的头舒适地缩进肩窝里。他一边轻轻地给她刷头发,结辫子,一边咬着嘴唇,觉得头晕目眩。这一切显得那么不真实,他无法理解。
晚上,他常常在她房间绘画,不时抬起头来看看她。因此他经常发现她的蓝眼睛盯在自己身上。当他们的目光相遇时,她向他微微一笑。他机械地继续画着,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却绘出了很好的作品。
有时,他回来时脸色苍白,很安静,眼神警惕,鬼鬼祟祟地东张西望,像个酩酊大醉的酒鬼。他们俩都很怕横在他们之间的幕布撕裂。
这里我们还要简要地提到三部表现这方面内容或与这方面内容有关的影片。日本影片《水写成的故事》(1965)在主题上与《儿子与情人》非常接近:静雄的父亲因病经常住在医院,静雄长期和年轻貌美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和母亲的亲密关系使他无法跟与母亲有私情的传藏(这个人是静雄的生身父亲)的女儿由美子相爱。他在极端矛盾的心情中请求母亲自杀。影片结尾向我们表示:母亲死后,他对由美子的态度会有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转变。巴基斯坦影片《不能没有你》描写了一个感人的恋父故事:朱莉的母亲早逝,父亲因对妻子的爱而没有再娶,父女之间过着一种相依(恋)为命的生活,这是一种平衡的、似乎并不感到有什么缺憾的生活。朱莉曾经要求父亲再婚,但父亲坚决地打消了她的这个念头。而她对父亲的爱和依恋则表现在她决心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永不出嫁,即使是和她给打了一百分的表哥结婚,对她来说也是无法容忍的。由于她外祖父的要求,特别是由于她父亲答应了外祖父的要求,她才不得不忍着悲痛结婚了。她结婚后,影片使我们看到,父亲和她都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更引人注目的是,她的表哥作为她的丈夫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是个问题。后来她怀孕了,并和丈夫一起到了伦敦。可是有一天她突然要求回国去看父亲,结果是,孩子生了下来,她却死去了。
法国影片《德肋撒》(又译《泰莱兹》)的恋父主题和《不能没有你》相比要隐晦得多。影片是通过更为间接的方式——转移和倒错——来表现它的恋父主题的。或者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说,德肋撒对父亲的依恋升华为对于没有血肉之躯的神——基督——的皈依(正像弗洛伊德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弑父”和“弑君”相联系一样)。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德肋撒和她的一个姐姐还有她们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母亲早已去世,她们的两个姐姐在修道院里当修女。德肋撒决心步姐姐们的后尘,但是,她比她们(后来还包括她的妹妹)表现得更为杰出。影片通过大量细节对她的恋物症以及同性恋倾向予以提示:她如此深情地保存一朵渗透着一位老修女一滴眼泪的白色花瓣;她和年轻的修女吕西在一起谈话,无论从谈话的内容还是从谈话的场景和情境来看,都给人一种感觉:她们正在体验着一种真正的情人幽会般的刺激感和紧张感。影片似乎向我们揭示了,从对父亲的依恋到对神的皈依的结果是使她的爱变得更加琐碎了,这是一种被撕裂成碎片(就像那片渗透着一滴眼泪的花瓣一样)的爱。想象中的爱的确无法取代“现实”的爱。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在她那善良的、刚强的目光中也有几分忧郁;我们也许能够体察到,在她经过一切努力来克服由于严重伦理禁忌而产生的犯罪感最终失败以后,她对于自己的病以及自己的死已经无所畏惧了。也许她会认为这是她最好的归宿。[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