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限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限制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子·形势解》晏婴也英雄所见略同,更明确地提出“人不同能,不可责遍成”;鲁仲连、闾丘邛也有比喻性的论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限制

在管理使用人才时,充分考虑到了人才的差异性,主张量才授官,用人之长,不用人之短。人才和人才是不一样的,搞政治的不一定能当将军,作外交的去分管农业肯定会不太适应;每一个人身上既有优点,又有不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如何根据每个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把人才放置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使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为国为民做出最大贡献,是齐国有为的政治家们努力思考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管仲是中国人才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重要思想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人才的差异性,认为“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成功无不立”。《管子·形势解》晏婴也英雄所见略同,更明确地提出“人不同能,不可责遍成”;鲁仲连、闾丘邛也有比喻性的论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战国策·齐策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绿骥,天下之俊马也,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器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槁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过管槁也。”(《新序·杂事五》)

在用人之长、不用人之短的实践方面,管仲所做的非常出色。他根据五个杰出人才的长处,让他们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特别是他对自己的老朋友鲍叔牙和奸佞易牙、竖刁、开方的使用上,更是体现了用人所长的原则。管仲既了解鲍叔牙的优势,认为鲍叔牙正直无私,思维敏捷,喜欢直言不讳,完全可以担任“大谏”的职务,担负起劝谏国君的责任;同时又十分了解鲍叔牙的缺陷,即鲍过于爱憎分明,处理问题往往武断,不能容人,所以最后临终论相时拒绝了桓公要鲍叔牙为相的建议。易牙、竖刁、开方这些人尽管品质十分恶劣,但管仲也能从霸业大局出发,量才录用。易牙是能品尝出淄水和济水味道不同、能做鲜美的鱼腹羊肉的厨艺大师,管仲就让他当了御厨:竖刁善于揣摩人的心理,管理上十分周到,管仲就让他总管后宫内务;卫国公子开方机智善辩,有外交才能,管仲就派他去做卫国使臣。由于管仲知人善任,这几个恶人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在管仲任内都还表现出色。能看清一个好人的缺点,也能看清一个恶人的优点;能重用好人,恶人也能在自己的手底下好好干事。管仲可谓把用人所长的领导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管子·形势解》说:“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也,而责必备。夫虑事定物,辩明礼义,人之所长而蝚蝯之所短也;缘高出险,蝚蝯之所长而人之所短也。以蝚蝯之所长责人,故其令废而责不塞。”《管子·形势解》的作者在此明确提出在统治者尤其是君主在用人方面只能用其长处,一定不能求全责备。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某一位人才的优点从另一角度来看正好是其缺陷。

晏婴对用人之长原则也深有体会。“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徧成。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婴先从大地不只生产一种物品的自然规则出发进而引申出这一用人原则。

“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在贤君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一旦国君在德、才方面出现问题,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或德、才全无,那么就只能依靠重臣如齐国的宰相来掌握好这一原则。事实证明,齐国的贤相如管仲、晏婴、邹忌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一原则。其中以管仲的作为最为突出。(www.xing528.com)

我们先看管仲依据什么标准向齐桓公举荐出游各诸侯国的人选。齐桓公为称霸中原欲以厚赏各诸侯国国君及臣下的善行,但对于派哪些大臣出游这些诸侯国去了解其君臣的实情拿不定主意,如是请教管仲。“管仲曰:‘……卫国之教,危傅以利。公子开方之为人也,慧以给,不能久而乐始,可游于卫。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礼。季友之为人也,恭以精,博于礼,多小信,可游于鲁。楚国之教,巧文以利,不好立大义,而好立小信。蒙孙博于教,而文巧于辞,不好立大义,而好结小信,可游于楚。小侯既服,大侯既附,夫如是,则始可以施政矣。’君曰:‘诺。’乃游公子开方于卫,游季友于鲁,游蒙孙于楚。五年,诸侯附。”(《管子·大匡》)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管仲派公子开方、季友、蒙孙分别出使卫、鲁、楚三国,是依据这三位大臣的性格与三国的政教特点一致。而卫、鲁、楚等诸侯国之所以能在五年内归附齐国,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管仲用了三位大臣的长处。如果管仲不用这三位大臣的长处,即将他们出使的国家对调一下,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再看看管仲向齐桓公推荐百官。据《管子·小匡》记载,管仲为齐相三月,请与齐桓公共同评论百官。他说:“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管仲在这里列举了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等五位大臣的长处,并且承认没有上述五人的专长,但自己有统摄百官、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宰相之才。管仲所具有这种大才在齐国除隰朋与其相似但能力稍差之外,其余众臣都没有。管仲自己非常清楚,并且在病危时将这一实情告诉了齐桓公。“鲍叔之为人好直,而不能以国诎;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而不能以国诎;宁戚之为人能事,而不能以足息;孙宿之为人,善言而不能以信默。”(《管子·戒》)鲍叔牙虽然为人好直,但不能为了国家而牺牲其直;宾胥无为人好善,但不能为了国家而牺牲其善;宁戚虽然为人能干但不能为了国家适而可止;曹孙宿的为人能说,但不能为了在取信后及时沉默。上述这四位大臣的为人放在特定的官位的确是能臣,但他们不能站在百官之首及国家的利益上考虑问题,而这恰恰是宰相必须具备的才能。因此,管仲对自己的宰相才能,对自己能辅佐明君称霸诸侯都非常自信。这也是他不为公子纠殉死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管仲不但对于自己,而且对于齐国的百官都能做到用其长不用其短这一用人原则。正因为如此,齐桓公才能既享受易牙为其烹调的美食,竖刁为其管理复杂的后宫,又能在管仲、鲍叔牙、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等人才的辅佐下称霸中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