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仲推行的外交政策及其深远影响

管仲推行的外交政策及其深远影响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期间,所推行的“救难恤患”的外交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齐国此举,极大地提高了齐桓公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对齐国号召诸侯共同抵御夷狄外患,是有重大意义的。达到救援北燕的预期目的。诸侯国订盟的简书,表明大家要同恶相恤,患难相救,如今邢国有难,请遵从盟书,发兵救邢。齐桓公作为侯伯,第一次把“救患、分灾、讨罪”作为诸侯长应当担负的责任明确下来。

管仲推行的外交政策及其深远影响

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期间,所推行的“救难恤患”的外交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安鲁。

齐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鲁国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庄公弟庆父杀鲁君公子般,立公子启方。齐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庆父欲自立为君,派大夫杀闵公,鲁国大乱。齐国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慰问,齐使报告齐桓公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桓公问:“怎样除去庆父?”仲孙湫回答说:“要等待庆父作乱自毙”。桓公问:“是否可以袭取鲁国?”仲孙湫说:“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参见《左传·闵公元年》)这段话比较清楚地概括了齐国的外交政策,即遵守周礼,紧密团结尊重周王室的国家;加强同邻国联盟,打击敢于背叛周王室和齐国的国家,颠覆那些昏乱的政权;而对于像鲁国这样的国家,则是要努力复其国难,结成亲密邻邦。

齐桓公采纳仲孙湫的建议,没有乘人之危,而是致力于帮助平定鲁国的灾难。不久鲁国国内要诛杀庆父,庆父逃亡莒国。庆父连杀二位国君,罪恶昭彰,鲁国要求将他引渡回国,迫使他自杀。参与叛逆弑君的鲁庄公夫人哀姜逃到邾国,齐国派人取而杀之,将尸体归还鲁国。同年冬,齐桓公派上卿高子与鲁国订盟。高子率领南阳甲兵,帮助确立鲁僖公的君位。修复鲁国都城从鹿门至争门的城防。在鲁国三位国君相继死亡、国内旷年无君的情况下,齐国可以毫不费力地灭亡鲁国,然而齐桓公息难存鲁,对鲁国亲善,使保存周礼较多的鲁国这个文化中心不废。齐国此举,极大地提高了齐桓公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对齐国号召诸侯共同抵御夷狄外患,是有重大意义的。高子率军安鲁订盟,在历史上成为美谈,“犹望高子”,即出典于此,表示鲁国人民对齐国安鲁的衷心感戴。

第二,援燕。

散居冀北、冀东的戎族的一支山戎屡次侵犯北燕,北燕告急于诸侯伯齐国。齐桓公曾与鲁庄公在济水相会,讨论伐山戎之事。欲约会鲁庄公共同兴师伐山戎。鲁庄公表面答应,却因害怕道路远而按兵不动。齐桓公便在无其他诸侯国协助的情况下,与管仲、隰朋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兵锋直至今支(今河北迁安西)、孤竹(今河北卢龙、滦县一带)。“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韩非子·说林上》)在行军千里、入戎狄空旷腹地的艰苦情况下,齐国君臣上下同心,终于战胜山戎,“拂令支、斩孤竹而南”(《国语·齐语》)。达到救援北燕的预期目的。燕庄公感谢齐桓公的恩德,“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我不可以无礼于燕’,遂分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公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卷三十二)。

由于鲁国临行退却,在战胜山戎之后,齐桓公曾想移师侵鲁,管仲说:“不可。诸侯未亲,今又伐远,而还诛近邻,邻国不亲,非霸王之道。君之所得山戎之宝器者,中国之所鲜也,不可以不进周公之庙乎!”(《说苑·权谋》)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献戎捷于周公庙。这样做,安定了鲁国,避免鲁国倒向楚国,也避免了中原诸侯国联盟的分裂。孔子称赞齐桓公的行动是“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说苑·权谋》)。使北燕和鲁国都成为齐国的支持者,齐国在统一战线上获得了重大胜利。(www.xing528.com)

第三,救邢。

北狄中以赤狄路氏为主,它役使众狄,成为北方大国。“盖春秋时戎狄之为中国患甚矣,而狄为最。诸狄之中,路氏为最。然狄之强莫炽于闵、僖之世,残灭邢、卫,侵犯齐鲁。”(《春秋大事表》)北狄成为晋、齐、鲁、卫的严重威胁。齐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62年)冬,赤狄伐邢。齐国君臣讨论救邢,管仲力主:“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曰:‘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说,诸夏与戎狄不共戴天,戎狄野蛮民族,其侵略欲望是贪得无厌、无法满足的;诸夏同是炎黄子孙,理应患难与共,不能坐视不救;大难当头,却苟且偷安,迷恋太平,就等于怀抱毒药而自我陶醉。诸侯国订盟的简书,表明大家要同恶相恤,患难相救,如今邢国有难,请遵从盟书,发兵救邢。

管仲分析了天下大势,主张齐桓公履行诸侯长的职责。在管仲的主持下,齐国便于次年发兵救邢,大败狄师。齐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赤狄攻邢,邢国军民溃散。齐国率宋国、曹国军队救邢;在战斗中,邢人潮水般奔向联军驻地,联军发起攻击,将赤狄驱逐。齐桓公又派人备各种器具,护卫邢人迁往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诸侯国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还帮助邢人筑起夷仪新城。齐桓公作为侯伯,第一次把“救患、分灾、讨罪”作为诸侯长应当担负的责任明确下来。邢人得救,齐国又派战车百乘、士兵千人帮助邢人戍守。

第四,存卫。

齐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赤狄伐卫。卫懿公是个荒淫且不理政事的人,喜欢养鹤,给鹤以大夫的禄位和乘轩,而给战士的待遇却很差。赤狄来攻,士兵们说:“让你的鹤去打仗吧,我们怎么能打仗?”卫军与赤狄战于荥泽,卫军败,士兵们临阵溃散。赤狄杀死卫懿公,占领卫国的国都,灭亡卫国。援军渡河救卫,救出卫国遗民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共有五千人,就在曹邑住下,立昭的儿子申为卫国国君,是为戴公。齐桓公派自己的儿子无亏带领兵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戍守曹邑。给予卫国“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纪事本末》卷三十七)。卫戴公死,卫文公即位,齐桓公又带领各诸侯国为卫国修筑楚丘城。在齐国的扶持下,卫文公励精图治,“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授方、任能”,“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救卫民。”(《左传纪事本末》卷三十七)一年之后,便强盛起来,革车由三十乘增加到三百乘。齐国救邢存卫,史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齐桓公其后又为卫国筑内城和外城。“天下诸侯知桓公之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譬若市人”,“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威”,“莫之肯背”(《左传纪事本末》卷十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