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国社稷之盛:庄、僖小伯的卓越才能

齐国社稷之盛:庄、僖小伯的卓越才能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历史的发展确如史伯所预言的一样,“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当时齐国社会相对稳定,生产得以发展,国力日增,再加上齐僖公还算得上一位有为的国君,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庄、僖小伯”。“庄、僖小伯”的表现之一为齐、郑结盟,进而协调郑与宋、卫之间的矛盾。

齐国社稷之盛:庄、僖小伯的卓越才能

西周王朝后期,首先遇到了当时少见的大旱灾。《太平御览》卷八七九引《随巢子》说,“厉、幽之时,天旱地坼”。又引《史记》说,“共和十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通鉴外纪》说,“二相立宣王,大旱”。从周厉王一直到周幽王的100多年时间里,西周连遇旱灾。这场旱灾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情况十分严重,以至出现地面裂开大缝、火烧房屋等怪异的现象。连年严重的旱灾从经济方面沉重地打击了西周这个以农为主的王朝。

如果此时的西周王朝统治者贤明有为,或许能够应付这场危机,然而不幸的是,周王朝自周懿王以后大多昏庸无能,这就加速了周王朝的衰败进程。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懿王时王室衰微,周懿王死后由周懿王的弟弟继位,是为周孝王。周孝王死后,诸侯共立周懿王的太子继位,是为周夷王。兄终弟及、诸侯共立天子等现象都说明了周王室衰微已露端倪。周夷王偏信纪侯谗言杀死齐哀公,引起齐国长时间的内乱,又说明了周夷王统治的昏庸。周厉王重用“好专利”的荣夷公,他在遭到国人诽谤之时,任用“卫巫”监谤,后被国人流于彘地,诸侯共推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以及共伯和摄位,都说明了周天子的昏庸无道和王室权力的衰微。周宣王号称中兴,广征四夷,然而他强立鲁武公少子戏为君主,诸侯从此不再亲睦周天子了。

在周天子统治无道、王室衰微之时,中原四周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相继开始入侵中原。这些少数民族多以游牧、狩猎为生。他们在周王室势力强盛之时,服从王室统治;周王室衰弱之时,则乘机入侵中原。周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后汉书·西羌传》),“自是荒服者不至”(《国语·周语上》)。周懿王反击南夷入侵,讨伐太原即甘肃平凉附近之戎;周厉王伐西戎,击退严允、淮夷入侵。周宣王号称中兴,伐淮夷得胜、伐徐方使归顺,大举伐楚成功,多次讨伐严允至太原,但后来伐条戎与奔戎败绩,与姜氏之戎战于千亩又败,最后攻楚“丧南国之师”。

西周王朝的内外矛盾至周幽王时最终被激化。周幽王是最为昏庸无道的周天子。他重用佞臣虢石父,惹得民怨沸腾;他听信褒姒的谗言,废申侯女所生的嫡长子宜臼而立褒姒所生的庶子伯服为太子,引起申侯的极大不满。当时申侯的力量很强大,又与缯国、西戎各族关系十分密切。申侯在此情况下,联合缯、西戎各族讨伐周幽王。如果此时周幽王能够保持与其他诸侯国的友好关系,西周王朝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下去,然而周幽王十分昏庸无道。美人褒姒不笑,他竟然以烽火戏诸侯来赢得美人褒姒一笑,结果酿成各路诸侯失去对周天子信任的恶果。因此,当申侯、缯人和西戎联军攻至镐京时,各路诸侯都没有发兵救周天子,结果周幽王被杀,西戎各族趁势纷纷涌入关中地区,西周王朝自此结束。

周幽王被杀后,申侯、曾侯及许文公共同拥立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此时犬戎进据泾渭,侵扰京师,虢石父又立幽王另一庶子余臣于携,史称“携王”。周王室内有携王之乱,外有犬戎侵扰,被迫东迁成周。这时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合力勤王,将周平王安全护送至成周雒邑,并杀掉了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最终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

周平王迁都雒邑后,在各诸侯国的帮助下虽然最终稳定了统治,但周王室的力量大为削弱。周平王为报答秦、晋、郑等国国君护送之功,将岐山以西的封地及西周余民分封给秦襄公,并赐郑武公虎牢以东地方,赐晋文公温原等十二邑。东周初期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从方圆千里之畿变为只拥有方圆六百里的土地了。东周王室后来因屡次分封功臣及被夷戎侵吞等原因,土地日渐减少,最终只剩下方圆一二百里的土地了。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锐减,必然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减少、军队的数量锐减及战斗力的减弱,其对所分封诸侯国的影响力自然减弱,周天子也逐渐失去了号令诸侯的能力。而齐、晋、秦、楚四个诸侯国却在此时悄悄强大起来。《国语·郑语》载:“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当郑桓公问史伯周王室衰微之后,哪些诸侯国能够兴起时,史伯认为姜、嬴之姓中的秦、齐两国、南方芈姓中的荆楚、姬姓中的晋国都将兴盛起来。而历史的发展确如史伯所预言的一样,“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国语·郑语》)。(www.xing528.com)

春秋初期,虽然周王室动荡不安,但齐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庄公在位64年,齐僖公在位33年。齐庄公、齐僖公两位国君统治齐国将近一个世纪之久。而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正是周王朝动荡、春秋五伯尚未真正到来的交替期。当时齐国社会相对稳定,生产得以发展,国力日增,再加上齐僖公还算得上一位有为的国君,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庄、僖小伯”。

“庄、僖小伯”的表现之一为齐、郑结盟,进而协调郑与宋、卫之间的矛盾。周平王东迁之时,曾经“晋、郑是依”。周平王东迁后,晋在黄河以北,郑在黄河以南,从北和东两面保护周王室;虞、虢(北虢)两国在西面,申、吕两国在南面共同屏蔽周王室。而晋、郑、虞、虢(北虢)等诸侯国中郑对周王室的支持最大,郑国国君也是与周王室关系最近的国家。郑国的始封者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少子、周宣王之弟,同时也是西周王朝的卿士。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又因护卫周平王东迁功劳甚大,他自己及其子郑庄公都世袭郑桓公在西周王朝的卿士之职。此时王室衰微,宋、卫、蔡等许多诸侯国已不再朝拜周天子。郑庄公于是对内以王命,征伐宋、卫、祭等不服从周天子统治的小国,对外或单独或协助齐国打败北狄的侵略,郑国国势于是达到极盛之时。史书上称之为“郑庄公‘小霸’”时期。然而郑国在征讨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势力过大与周王室逐渐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与宋、卫等国的矛盾也日趋紧张。据史书统计,宋及其盟国卫与郑国曾在10年之内打了11次战争,可见郑国与宋、卫矛盾之深。因此郑国一方面需要盟国与其一起讨伐不服从周天子命令的诸侯国,又需要盟国为他调解与敌国的矛盾。而齐国恰在此时充当了这一角色。《左传·隐公三年》载:“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公元前720年冬,齐、郑在石门结盟。而石门之盟的主要任务就是重温两国在卢地的盟约。石门之盟在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东迁在公元前770年,这说明平王东迁不久,齐、郑便开始结盟。齐、郑虽然结盟,但齐与郑的敌国卫国关系并不紧张。这是因为齐、卫在春秋初期为姻亲之国,卫庄公曾娶齐庄公的嫡女、齐僖公之妹为妻。齐、卫既是联姻之国,且齐强卫弱,卫国当然愿意与强齐结盟。郑、卫、宋等国于是在齐国调解下缓和了矛盾。《左传·隐公八年》载:“齐人卒平宋、卫于郑。秋,会于温,盟于瓦屋,以释东门之役”。齐僖公调解郑、卫、宋三国的矛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715年八月,“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郑庄公以王室卿士的身份引荐齐僖公朝见周天子,足以说明此事对郑国及周王室的影响。齐僖公此举还在其他诸侯国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左传·隐公八年》载:“冬,齐侯使来告成三国。公使众仲对曰:‘君释三国之图,以鸠其民,君之惠也。寡君闻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这说明周王室的另一分封大国、齐国近邻鲁国对齐僖公此举也非常敬畏。由此可以看出,齐国在齐僖公时的影响之大。

“庄、僖小伯”的表现之二为齐僖公晚期齐国力量有超过郑国的趋势。其表现之一为齐国成功抗击北戎侵略、犒劳诸国时将郑国排在鲁国之后。《左传·桓公六年》载:“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春秋经·桓公十年》载:“冬有十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虽然史籍并没有记载这次战争的胜负,但齐、郑很快讲和,并盟于恶曹。此时,到底哪一方更占优势呢?这可从郑太子忽推辞齐国的婚姻中得到证明。《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郑太子忽推辞与齐国联姻的主要理由就是齐国过于强大与郑国不相匹配,这说明郑国已没有力量与齐抗衡。正因为齐国在春秋初期外交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其地位和作用逐渐超过了郑国,因此才有《左传》中的“齐庄、僖小伯”之说。

西周时期齐国的伯国地位仅限于其周围的小国,而到春秋时,齐国主持诸侯盟会的范围则远远超过齐国周围的小国。这是因为郑国、鲁国、卫国都是周天子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郑国国君是西周乃至东周的卿士,其地位可想而知。而鲁、卫与齐地位平等,都是西周分封的地方伯国,而齐国主持诸侯盟会的对象是郑国、鲁国、卫国,这说明齐国已有代替周天子号令诸侯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