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要求】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审题提示】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具有丰富的意蕴,可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朋友的怀念,也是贞洁、爱情与永恒的象征。由月亮引起的遐想很多,但写作时一定要把主题确定下来,才不至于让你的遐想漫无边际。
【作文指导】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球。它负载着丰富的原始文化信息,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
我们要积累一些关于月亮的美丽神话故事。关于月亮最著名的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不死药;还有吴刚受天帝惩罚在月宫砍伐桂树。传说中月亮里也有一些动物,如蟾蜍、玉兔。
更要积累一些有关月亮的诗词,理解月亮寄托的寓意。提到月亮,我们就会想起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起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亮不仅会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也引起人们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亮会引起你很多遐想,一定要学会用上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的意象和诗句,这样的文章就会显得饱满又富有文采。
【习作选编】
月 亮
晚上,闲来无事,就一人漫步学校后面的小树林中,独自享受那夜色之美。抬头望着寂静的夜空,可爱的月亮从树梢后慢慢地爬了上来,光亮、圆润,像一块玉琢的盘子。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滑过一曲悦耳的琴声。
置身于如此美好的月色之中,我不由想起了古诗中很多关于月的描写。
《诗经》里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句子。皎洁的月光成了装扮美人最好的饰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是美好爱情的见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如顽童,惊碎了鸟儿的好梦。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我们寂寞时,月是我们忠实的伙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我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是我们对人类起源的遥遥揣测。
当月出现在夜空时,它总能牵引我们的目光,激发我们的思维,绽放我们的情感,使我们为它痴,为它狂,为它欢呼,为它感伤。它是那样光彩夺目,它是那样令人神往。然而,当我们仰望明月时,有谁会关注它身后那默默给予它光明支持的太阳呢?
夜渐深沉,明月依旧当空照着,只是更圆更亮了,而我的眼睛却穿过耀眼的光芒,望向那“明月”背后遥远的夜空。(张子涵)
点评
作者积累了很多关于月亮的古诗,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引用。又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文章摇曳多姿。第一段中“像一块玉琢的盘子”“如流水般”“仿佛滑过一曲悦耳的琴声”,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月亮的光泽以及月光照射下周围景物美妙和谐的氛围。中间关于月亮诗句的引用,也很有层次,借助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月亮的意蕴揭示了出来。文章的点睛之笔在倒数第二段的“当我们仰望明月时,有谁会关注它身后那默默给予它光明支持的太阳呢”。
故乡的月亮
中秋已过去半个多月了,我坐在公交车上,戴着耳机,听着那熟悉的歌词: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车窗外华灯初上,鳞次栉比的高楼从我眼前一晃而过,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照亮了城市的半个夜空。不经意间,我抬头望向天空,月亮已经出来了,斜挂在西边的天空上,是一弯细细的新月。相比中秋时的大圆月,这细细的弯月太不起眼了。
“吱”的一声,车停靠站台了,一位满头是汗的大叔匆忙上了车。他穿着满是灰尘的工作服,一双胶鞋全是黄泥,头戴一顶黄色的安全帽,手里还拿着一把十字镐,模样还挺吓人的。只见他四处打量了一下,摘下安全帽,把它放在我座位前的空地上,然后一屁股坐了上去。我连忙说:“叔叔,这里还有座位,你来坐吧!”只见他对我憨厚一笑,爽快地说:“要不得,我才从工地上出来,身上很脏,把位子坐脏了别人就坐不了了。”听了大叔说的话,我心里一动:他一定从外地来这儿打工的,背井离乡,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妻子、父母,可能就是为子女挣一笔学费,为家里挣一栋新房……这些来城里打工的农民工是多么艰辛,又多么朴实啊!这繁华美丽的城市,是他们流了多少汗水而建设起来的啊!
我陷入了沉思,望着车窗外的新月在高楼大厦的缝隙中忽隐忽现,一回头,发现那位大叔似乎也在扭头看着那弯新月。这天上的月亮是我故乡的月亮,也是这位农民工大叔家乡的月亮,他也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吗?一定是的。望着这弯弓似的新月,我真想立刻把它变成一把巨大的弓箭,把这位农民工大叔的思念,射向他遥远的家乡,让他的亲人们感受到他的牵挂……(丁浩然)
点评
第一段的歌词“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暗示文章要写的人物及借此表达的感情。一弯不起眼的新月,引出作者要极力描写的人物:到城市打工、坐公交车生怕把车厢弄脏的农民工。中间的人物描写内容不多,却处处蕴含着情感。结尾一段的月亮,是我看到的月亮,也是农民工大叔看到的月亮。憨厚朴实的农民工,看着天上的月亮,是否在思念家乡的亲人,作者以己度人,把自己对农民工大叔的情意传达了出来,非常巧妙。
人离合,月圆缺
绵绵阴雨,银光昏淡。月,隐匿在云层中。“哎!”叹口气,看不成月了,又是一个无月的中秋。望着那赏月的桌子,心底莫名涌起一股惆怅。
那时月圆。
银白色的轻幔笼罩在整个城市的上空,天空清碧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在笔洗里摇曳。月亮注下了清冽的光来,如一面未磨的镜子。我靠在椅背上,咬下一口月饼,酥皮在嘴里随即化掉,蛋黄的香气在口中散开,如一滴墨,浸在了宣纸上,轻轻、缓缓地渲染开来。我一边品着嘴里悠悠不散的美味,一边看看爷爷,他正斜倚在安乐椅上吸着烟,舒缓着呼出一缕缕波动的烟圈,点点的火星在黑夜中不时地闪动,应着那飘忽不定的薄烟,似一幅画。四五岁的我现在已经长成了翩翩少年,但这温馨的一幕,却一直印在我的心中,不曾淡去。
时间不等菊花开遍,就已到了腊梅傲雪独放之时。冬日的风极大,似乎尖啸着要把整个城市摧毁。宅在家中,看着电视,父亲突然从书房匆匆走出,一边穿鞋,一边对我说:“爸爸有点事,要去医院一趟,你在家自己待一会儿,别给陌生人开门。”还没等我回话,他就关门离开了。时间一晃就过了几个小时,正纳闷爸爸怎么还不回家,突然,手机响了,拿起一看,时间如同被定格在那一瞬间,手机短信上写着一段文字,但最显眼的几个字一下子映入眼帘:爷爷走了。我还没从震惊中缓过来,泪已经无法控制地涌出来,豆大的泪水肆无忌惮地流淌着。我似乎还一直处在那年的中秋夜,看着爷爷安详赏月的样子,一家子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可今日,一切都回不去了。
还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洗衣服;还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他长征的故事;还记得小时候,爷爷为了我不被蚊子叮咬,用蒲扇给我扇了一夜;还记得小时候,爷爷曾打趣地说要看着我娶个漂亮媳妇回家来……可爷爷,您怎么就走了呢?我还想听您打鬼子的故事,我还想为您洗一洗衣服,我还想为您扇一扇风……
月终于从厚厚的云层中出来了,的确很圆。可是,我看着爸爸、妈妈、奶奶……没有了那张慈祥的脸庞和熟悉的身影。我的中秋,总不够圆满……(太 然)
点评(www.xing528.com)
对爷爷往事的描写不重细节,而是采用简笔勾勒的手法,把自己对爷爷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景和情相得益彰。结尾以景结情:虽然月亮很圆,但在没有爷爷的中秋,月总是不够圆满的。语言表达细腻,行文通顺流畅。
月 亮
古往今来,月亮寄托了太多人的情感,有思乡的,有牵挂的,有忧伤的……而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却很少能看见皎洁的明月。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见到了最纯洁最美的它。
去年暑假,我随父母一行驾车游玩,足迹遍布几个省,最后来到了华阴市,为的就是去攀爬那“古今华山一条路”。
我们一行人到华山镇时,已是下午六点半,距计划爬山时间还有七个多小时,大家草草吃完饭就去“养精蓄锐”。
午夜的华山是寂寞的,是宁静的,是孤独的,不知何处银纱罩住了华山的孤寂。
凌晨两点,我们出发至华山山脚,开启了徒步登山之旅。沿途没有路灯,我们每人买了一个头灯,戴在头上照明。道路有些滑,大家都走得格外小心。走着走着,前面居然出现了一大块光亮,我急忙跑过去,发现这时山涧正反射着白光,那样清澈,那样欢快……
一路走一路踩着银纱,再也不怕滑倒了。慢慢地,慢慢地,就瞧见远处的树顶山有一髻儿银色。它越来越大,越来越亮,从一缕轻似白纱的薄云里钻了出来。
月儿是那样美丽,月盘是那样圆润。是游人为它披了一件轻纱吗?月儿照亮了山涧的昏沉,照亮了清澈见底的小溪,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这时,我们停下脚步,站在栈道上赏月。这个古老的栈道,身上已有许多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我不禁想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上千年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站在这样的栈道上,赏着这样的明月?
浸沉在银白色月光下的树林,像覆上了一层薄雪似的。我呆呆地望着,迈不开脚步。
噢,月儿,它不见了,又躲回去了,山的肌肤在一瞬间又回到了漆黑,把我拉回到现实。在大家的再三催促下,我们一行人又向山顶出发。但月儿,却回家了,直到我们爬上华山山顶,再也没有看见它。
山顶的晨曦自然是美的,在云的衬托下,显得高邈,可我依然忘不了那月下的相遇。
坐在返程的车上,终于跟华山说再见了,望着那绵绵不断的山峰,仿佛回到了夜晚……
那夜的月色真美,那晚的月景真让人沉醉!(鲜津铭)
点评
本文重点写半夜登华山途中见到的月亮。因为作者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很少见到皎洁的明月,所以这次华山之行的不期而遇,让作者沉醉其中。景物描写细腻,情感也融入细腻的文字中。可能是作者太想表现见明月时的种种思绪,写下来文章显得有点散。
沧 月
深夜十点半。
赏月的人群已经散去了大半,欢声笑语也渐渐消弭,却还留下几把不知是谁家的藤椅,在夜风中彼此依偎着。
月光低身避过矮矮的屋檐,恰巧附在那块纯色的帘布上,继而如心血来潮般,檐下织起一段极浅极透的白绸来。
它便是这样不知情地一路而下,然后无可避免地尽数倾洒在地上,像是被熊孩子莽撞打翻的牛奶。
我惶惶不安地站在一旁,觉得这似有若无的氛围只不过是我摇摆不定的梦境。
远处茫茫的夜色里忽然起了一阵风,毫无预兆地扑进了近处的窗帘,捣碎了那新织的绸缎后,居然若无其事地匿迹了!
我蹙起眉,感觉自己终究是个格格不入的旁观者。
回过神时,见自己半身皆陷入了浩瀚月光里。心中自是欢喜难胜,三步并作两步奔至窗前,勉强将自己的动作放缓了才掀开帘子一角,而后抬眼就把它的淡然之姿刻入眼中、心底。
他人言月,或赞它薄凉,或赞它感性,殊不知它是这般无悲无喜,望无数人间戏剧。
恍惚间,我似乎听见记忆中的某位故人用温软的方言唱起《明月几时有》,含着忧伤,却仍明朗。
我伸出手,掬进这满溢着的月光深海。
谁懂我荒唐愿望?愿拥抱这一海月光。(郭婧汝)
点评
本文情感细腻如丝,语言清新生动,营造了朦胧月光倾泻下一种静谧柔和的氛围,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小作者由一次平凡的赏月经历,得到沧月无悲无喜的感悟,继而其心境随悟月而开阔,放手拥抱月光,抒怀解愁,终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洒脱境界。作者对沧月有一份独特的见解,也令人对赏月产生了别样的感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