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要求】
借鉴课文《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景或物,写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标题自拟,不少于500字。
【审题提示】
1.作文要求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因此首先就要确定自己“借”的景或“托”的物。
2.再想想你借此景要抒发怎样的情感,托此物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前面的基础上,再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4.写完自己读一读,然后修改调整,注意语句的连贯顺畅,表达的准确简明。
【作文指导】
《紫藤萝瀑布》是散文中的典范,让我们体会抒情散文借物抒情、物我交融的妙处。
还可先从课文中寻找写景的句子进行揣摩,学习其描写景物的方法,思考如果自己写这样的文字,又该怎样去描写。比如我们可以揣摩这一句:“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作者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一棵小桃树》也很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可以去体会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时,用了摹形着色的词“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弱小,又用了描写动作、神情的词“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来表现它面对逆境时的顽强。这些景物描写之所以传神,主要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
【习作选编】
校园秋韵
时间一点点流逝,校园热烈的感觉慢慢变得平和了。校园的秋天,在时光变换中奏响秋的韵律。
硕果累累、瓜果飘香,这是我们校园果树的变化。刚开学时,小山坡的果树还是绿油油的,细小的果子挂在上面也是青涩的。现在,再走在山坡旁的小路上,就能感到秋天是一个魔术师,那红通通的果实,使人垂涎欲滴。
落叶飘飘、漫天飞舞,这是我们校园树木的变化。路边的两排银杏树,由绿变黄,一直飘落在地。我们教室外的“小花园”,在风吹来时,就开始了它们的群舞表演,有的往左飘,有的往右落,有的旋转不已。我觉得秋天其实是一个编舞家,变黄的树叶纷纷飘落,简直就是一场壮观的歌舞剧。
水波粼粼,阵阵微风,这是我们校园弦歌湖的变化。以往鱼儿出没,嬉水的场景也非常少了,并非鱼儿不出来,而是在风吹来时它们把头缩回去了。望着那阵阵微波的湖面,我就能感到秋天是一个音乐家,在阵阵微波的映衬下,奏出一曲又一曲的优美歌曲。
衣服增多、插兜蹦跳,这是我们校园学生的变化。以往穿着短袖、短裤的我们,现在都穿上了一层薄薄的外套。离开教室出来做课间操时,大都是缩着脖子,握着手出来,有的在座位上会时不时地打几个哆嗦。从同学们一层秋衣一层毛衣的穿着,我就能感到秋天是一位指挥家,在不断地指挥我们添加衣服。
校园的秋天,总会有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总会让人不经意地赞叹。赞叹季节的神奇,赞叹大自然的无限创意。(姜润晴)
点评
文章选了四个方面的变化来反映校园的“秋韵”。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得韵味十足。每段景物描写之后,都有一句蕴含自己情感的句子,比如“使人垂涎欲滴”“简直就是一场壮观的歌舞剧”“奏出一曲又一曲的优美歌曲”等。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律感,中间写景的四段开头第一句都用了四字短语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有音韵美。
知了,知了,知多少
几场大雨的浇灌,大地的身躯就膨胀丰满起来了。鲜艳的花朵怒放着,油亮的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茂腾,肥大的荷叶铺满了河面……对于我来说,这时树上的知了声就是热气腾腾的夏日里最好听的歌声。
小时候,我拉着爸爸的衣角问:“爸爸,树上有一个黑不溜秋的东西在叫,那是什么?”爸爸笑而不答,拿了根长长的竹竿,往树叶间探。爸爸黝黑的手臂夹着,直举着,五根短又粗的手指,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阳光刺穿树叶,像一根根针刺进眼里。爸爸一直抬着头,眯着眼,极力迎着天空刺下的万道金光,脚步艰难地左右移动,平衡着长长的竹竿。知了在粗大的树干上显得特别小,像是层层叠叠的煤堆中夹着一粒豆大的金子。爸爸努力睁大眼睛,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凝聚着细致,凝聚着渴望,凝聚着自信。
知了声仿佛是从天上传来似的,天网一样网在我们头上,铺天盖地,但是知了却不容易让人找到,更不容易捕捉到。竹竿在叶间猛地一挑,“哗啦”一声,一道黑影突然在我的眼前闪过,掉在我的脚边。黑色的甲壳,长长的触角,四仰八叉,想极力翻转身子,我吓得窜到爸爸的身后。爸爸一只手紧紧地拉住我的手,一只手抓住那东西的翅膀,抬头微笑着说:“这叫知了,不怕,它不咬人。”我小心翼翼地提着知了的翅膀,薄薄的翅膀上是阳光在欢腾,是树叶的影子在捉迷藏,非常好看。
八年了,我一天天长大,爸爸一天天老去,不知何时起,爸爸原本平坦的额头上刻上了几条深深的皱纹,原本乌黑的头发中也掺夹着白发,原本为我做任何事都不显吃力样子的他,也不知从何时起显得那么累了。时间悄无声息地流着,不变的是年年声声响彻云霄的知了声!
知了,知了,知多少?每年夏天,我总喜欢站在大树下,细细地聆听知了的歌声,那是爸爸的爱,响在心头,那是爸爸的手,温暖心房……那不竭的歌声穿过岁月的风尘,萦绕在我的生命里,浇灌我的心灵,让我在黑夜里不觉孤独,让我在彷徨时不会无助,让我在生命的荆棘中用爱穿枝拂叶……
那一年的大树下,知了声声,爸爸举着竹竿捉知了,我在一旁快乐地跳着,笑着……这一幕逐年定格成一幅永恒的画面!(罗丽娟)
点评
作文题目新颖,读来又有一丝韵味。知了知多少?看完全文才知晓,夏日阵阵的知了声中,包含的是父亲对我说不尽的影响。作文选材典型,叙事详细且生动,不论是父亲的眼神,还是父亲的手掌,都是无言深沉的父爱的象征。(www.xing528.com)
铮铮梅花骨
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只见这北国的冰封城,鹅毛般的大雪在空中飞舞,整个小城被笼罩在银色幕布中,白茫茫的一片。我不禁想起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漫步在小城中,心里莫名生出一分惆怅。我不喜爱冬天,因为它带走了生机和所有的活力,变得死气沉沉。无意中,路边墙角的一树梅花引起了我的注意。
枝头上,灰色的花苞,已经露出鹅黄的花骨朵,正在艰难地一点点绽开。仔细一看,在树下端,已看见三五朵梅花悄然绽放,一缕缕清香沁人心脾。每一个花骨朵儿,都依偎在枯瘦的树枝上,宛如一个个哭丧着脸的少女,在风雪的摧残下悄悄地啜泣。
看着一簇簇梅花被雪打得微微颤抖,仿佛下一刻便会落下,却终没被风雪吹掉,转眼间,心里的那分惆怅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生命价值的豁然开朗。
一树梅花,从孕育到绽开,又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它面临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寒冷,而是整个冬天的风雪冰霜,只有孤独作伴,只有寒冷相陪。
古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盛开在令人畏惧的严冬,万花败尽,唯有她独占枝头,不畏不惧,以高洁、坚强征服严冬。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梅花开得愈精神。寒冷造就了她的冰肌玉骨和清雅秀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一生亦是如此。生活中的困苦、坎坷、挫折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不断将困难化作动力,如梅花一般,我们才能脱离世俗的干扰,取得成功,更上一层楼。(王瑞熙)
点评
此文先写自己不喜欢冬天的原因,实为后面写梅花作铺垫。写梅花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枯瘦的树枝、生长的艰难,再写它的顽强绽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梅花开得愈精神”。最后一段转入议论,由花及人,卒章显志。
小 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每当唱起这首歌,我就想起了那平凡而又顽强的小草。
春天,冰雪刚刚融化,许多娇贵的花还躲在温室里不敢出来,而小草却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从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调皮地探出一个个嫩绿的小脑袋。它们不畏春寒,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唱歌跳舞,第一个给人们带来春的信息。
夏天,暴风雨来了,许多庄稼、花儿,就连小树也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而小草竟然昂着头,挺着胸,任凭风吹雨打。经过暴风雨洗礼的它,长得更加茁壮,更加翠绿,像一条条碧绿的毯子覆盖在大地上。
深秋,小草的叶子枯黄了,它脱去一身衣服,毫不吝惜地献给大地,使大地更肥沃地滋养万物。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这首诗,不正是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讴歌吗?我们经常看到,只要有土壤的地方,甚至在墙缝、石缝中都会有它翠绿的身影,而且不需要任何人来给它浇水、施肥。野火虽然可以给小草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但是只要春风吹过,它又会破土而出,展露出蓬勃的生命力。
小草的确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它不像大树那样傲然屹立,更不似鲜花那样婀娜多姿,但它却具有极顽强的生命力。
我赞美小草,更赞美那些具有小草精神,意志坚强,不择环境,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孙一信)
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的特征,进而挖掘出了小草的象征意义,以物喻人,赞美那些具有小草精神的人们。文章在写景状物时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且都紧扣小草的精神特质,为抒发情感、表达中心做了很好的铺垫。
奶奶的芦荟
奶奶是个很爱养花的人,她常常一边参考着花圃书,一边精心地修剪花朵。她养过的花一定不下数十种,瞧,桌上那一小盘用来泡茶的茉莉花就是奶奶的劳动成果。
可在阳台上,唯有一盆芦荟不受约束,疯狂地生长着,一丛一丛被奶奶养得胖乎乎、水灵灵的叶片从盆中跃出,铺满附近的一大片窗台,舒适地享受着阳光。这盆芦荟是我送给奶奶的,当初只有那么一小枝,没想到现在如此茁壮。
记得我在四岁那年,从妈妈同事手中得到一小枝芦荟,它看上去那么脆弱、渺小,就像当时一个月要跑四五趟医院的我。为了芦荟能够茁壮成长,我将它送到奶奶那里。这棵芦荟就一直在奶奶的阳台长到今天。
芦荟长得如此高大,如此茁壮,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芦荟本身的不屈和坚强,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奶奶的悉心照料。但要说奶奶悉心照料芦荟也不太对,真正养得好的芦荟是矮胖健壮的,这需要主人及时修剪,但我从未看到芦荟被奶奶剪掉一片枝叶。电视上常播放一些以芦荟为主料的菜肴,看得我眼馋了,就央求奶奶从那棵“疯狂”的芦荟上拔几片肥厚多汁的叶子做菜。望着小孙子圆乎乎的脸,奶奶每次都是满口答应,可菜里从未出现过一粒芦荟,哪怕只是充当一下调味品。我曾问奶奶为什么不修剪芦荟的枝叶,奶奶的回答是“不忍心”。可为什么在满阳台的花草树木中,奶奶偏偏对这棵不算精贵的芦荟“不忍心”,我一直想不明白。
这天,我和妈妈去看望爷爷奶奶,无意间看到那盆芦荟。它在阳台上的面积似乎又大了一圈。刚想向妈妈赞扬一下芦荟顽强的生命力,妈妈就说话了:“看那盆芦荟,自从你把它送给奶奶,她就一直不舍得修剪。奶奶是把这盆芦荟当成你来养了,总觉得芦荟长得好了你身体就好。”
真想不到,在这盆“疯狂”的芦荟里竟充满着奶奶对我的爱。它也像我一样,在奶奶的哺育下成长,尽管这种哺育有一点溺爱。想起奶奶耐心地教我识字,常常给我包最爱吃的饺子,还有如今看着长高的我笑个不停,我那被考试压得冷冰冰的心再次温暖起来,就好像奶奶又在我胸口放上了热乎乎的暖水袋。(尹明皓)
点评
本文采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借奶奶对芦荟的放纵溺爱来写奶奶对我的关爱。先写奶奶善于养花,每种花都被奶奶修剪得十分精致,而唯独阳台上的这盆芦荟长得疯狂,长得无拘无束,没有受到奶奶一剪刀的修剪,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妈妈的一番话解开了我的迷惑。文章内容虽然丰富曲折,但语言简洁,表意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