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析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的不足之处

探析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的不足之处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对古代白话小说的审美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代白话小说的文体特征不容忽视。实际上,古代白话小说语言也有雅的一面,并且语言生动鲜活、具有地方色彩,因此正确认识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特征,有利于审美教学的展开。同时,古代白话小说有别于现代小说,不是完全的口语化,带有一定的雅的成分,使得小说具有独特韵味。

探析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的不足之处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在中学古代白话小说教学中,教师往往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来讲解文本,然而其他的一些小说的文体知识却不讲或混杂在其中讲解。一堂课上完,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故事情节,那么这只能是一堂失败的课。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接受能力,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该明白虽说考试不需要掌握这些文体知识,但是美育要求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尽可能地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文本,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

当文言小说趋向虚构化,而话本小说不再仅仅以娱乐为宗旨时,小说史迎来了新的传奇,那就是雅俗结合的古代白话小说。古代白话小说是介于文言小说和现当代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它由民间故事和街谈巷语演变而来,发源于唐代,繁荣于明清。它继承了文言小说丰富的内涵和“说话”的通俗易懂的特点,因而古代白话小说有其独特的内涵蕴意,其文体知识也具有时代独特性。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对古代白话小说的审美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代白话小说的文体特征不容忽视。

那么,古代白话小说的文体特征有哪些呢?

(一)语言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特征,认为白话小说语言通俗,没什么可以品味的,而把教学重点放在故事情节的梳理上,或是用更多的时间来讲解散文、诗歌等其他文体的语言特色,这种偏颇的看法也加大了古代白话小说审美教学的难度。实际上,古代白话小说语言也有雅的一面,并且语言生动鲜活、具有地方色彩,因此正确认识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特征,有利于审美教学的展开。

1.雅俗共存

相对于文言小说而言,古代白话小说语言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通俗易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相对更加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同时,古代白话小说有别于现代小说,不是完全的口语化,带有一定的雅的成分,使得小说具有独特韵味。例如,“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好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言,肚里寻思:‘这厮不值得便骂人!’”这段话从句式、语法、语气上都采用生活化的口语表达,如“放屁”“这厮”基本与现代汉语一致;同时,像“尴尬去处”“口里”“不值得”这类词,同时又带了一些雅的韵化,使得文字变书面。总的来说,这种雅俗共存的语言特征不仅更易为学生理解接受,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古代文化产生兴趣。

2.生动鲜活

人物的语言是小说中塑造人物典型的重要方法。白话口语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生动鲜活是白话小说的又一特征。这种轻松、活泼的原生态色彩语体普遍表现在小说文本中。例如,胡屠户骂范进的一段话:“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很明晰地感觉清代社会的市井众生之相,给人一种贴近生活的感觉。尤其是胡屠户用“癞蛤蟆”和“尖嘴猴腮”等字眼来形容范进,生动形象地勾画出胡屠户这种嗜钱如命、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性格。

3.方言色彩

古代白话小说除了具有通俗性、生动性特征之外,还具有方言色彩。就如现在我们听到“俺们”“咱”这类话就知道这是北方方言一样,小说中人物对白使用方言,不仅能形象地反映人物特征,显示人物所在的民俗风貌,使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特定区域的读者产生亲近感。例如,《水游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既不是烧饼也不是馒头,而是一种无馅的圆而隆起的饼。在宋元时期,杭州市民一般称有馅的为馒头,无馅的为炊饼。这个炊饼就反映了当时人物所在之地的民俗风貌,使得作品生活气息浓烈。

在古代白话小说教学中,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语言的文体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也可以了解古代传统文化,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地进入文本的阅读与鉴赏。

(二)视角特征

视角是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叙述技巧,它指的是作者在观察生活,描绘人物、环境、事件时所采取的角度,它关系到作者创作技巧和作品的艺术构思的成功。而视角的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视角的转换也可以避免小说的呆板和单调,使小说创作技巧多样化。

在古代白话小说教学中,小说中的叙述视角问题往往被教师忽略。由于对叙述视角认识的不足,教师往往以单一的教学模式去解读古代白话小说,从而导致学生对古代白话小说的认识也仅仅停留感性的认知上,对故事情节的兴趣远远大于审美的感知。然而小说视角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作者的构思意图以及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作品,对鉴赏古代白话小说的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作用。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即作者以叙述人的身份做叙述,具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能力,并且能够不受限制地把小说所有内容叙述出来。古代白话小说是由说书艺人的话本演变而来的,文本常有一种非常明显的讲说痕迹,叙述者在文本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幕后人,情节的展开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

再说金老得了这一十五两银子,回到店中……(www.xing528.com)

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

且说郑屠开着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

这几段文字中,每段开始都有个“说”字,读者可以明确地感觉到虚拟说书人的存在。而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是由我国古代特殊的说书形式决定的,一方面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打消听众的疑虑,另一方面故事的发生情况都由说书人决定,叙述者可以直接掌握情节的发展。

2.限知视角

限知视角即第三人称视角的内视角,即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某几个人物充当叙述者,以他们的眼光来观察世界、透视生活,叙述往往只是关注视角问题时所可能接触到的最表面的现象。这种限知视角,不仅可以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也可以给读者带来“叙述空白”,增加故事曲折性。

例如,《智取生辰纲》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杨志押送生辰纲,暗线是众好汉智取生辰纲。一方护送,一方夺取。对于夺取的一方,作者在第十六回用较短的篇幅简略叙述晁盖吴用等七人在东溪村聚义,设置圈套,准备夺取生辰纲,至于是何计策,作者用“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一带而过。视角主要转到护送一方,直到故事结束才点名吴用等人的计策。故事从七人出场起都未提及其身份,只是通过杨志的视觉感知了人物的外形特征,直到最后生辰纲成功被劫才透露出七人的身份,这给读者留下了“叙述空白”: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吴用等人的计策之高明,几乎没有破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激起读者的好奇心。

长篇小说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可使小说的整个场面变得有立体感,同时选择好的叙述角度也可以呈现作者的创作构思,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掌握视角的转换,对文本解读、赏析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去赏析作品,更全面地感受文本之美。

(三)结构特征

结构,顾名思义指的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组合和构造。如何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故事、纷繁的生活场面组合构造在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之中,形成一部优秀的古代白话小说,这需要多个章节构成,而不同的章节也就可能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当然不同的结构形式也就会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艺术效果。在传统的古代白话小说教学中,教师进行文本分析时,总是采用一种简易的结构,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总结艺术美时,教师总是程式化地讲到“结构美”,但具体如何美,教师讲得不清不楚,学生当然听得糊里糊涂,更不用说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结构之美了。

中学语文教材虽说是节选的部分经典章节,但节选的内容毕竟是长篇小说中的某一个枝节,我们需要认识整棵大树,了解它的结构及枝节在整棵大树中的位置,这样才能领悟到其精妙之处。因此,在古代白话小说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小说的整体的特点来研读节选部分,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审美教学的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代白话小说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其结构有以下三种。

1.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的代表小说是《水浒传》。线状结构指的是人物之间是前后相互串联的,有内在紧密联系,形成线状延伸。例如,《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游传》的第十六回,由林冲落草之后引出了杨志,小说视角转到杨志的故事叙述,杨志失陷花石纲、汴京城卖刀、北京斗武;故事到这之后视角又转到晁盖众人,先是引出了赤发鬼刘唐,接着是吴用、三阮、公孙胜,最后就有了七星聚义等人一凑齐,“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的精彩故事就登场了。整个故事情节既独立又互相勾连,像珠子一样相互串接,形成线状。

2.网状结构

这种网状结构并不是沿着一条线索直写下去,而是由许多事件、许多人物交杂在一起,左右生枝,互相影响,然而却有条不紊地进行。《红楼梦》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例如,写香菱学诗,先写薛蟠遭打、柳湘莲逃跑、薛蟠远走做生意、宝钗邀香菱进住蘅芜院,接下来才有香菱学诗的一幕,而香菱学诗又引出香菱拜师,薛宝琴、邢岫烟等人进大观园史湘云谈诗,李纨办诗社等一系列事件,而香菱学诗也展现了众姐妹不同的性格,黛玉的聪慧高傲、宝钗的宽厚尊礼、湘云的憨厚率直、香菱的灵秀纯真。这种大小事交叉结合着写,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一波暂平一波又起,虽都是日常生活,但仍然是波澜起伏。

3.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以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批判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的畸形人为宗旨,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其故事内容主要批判了三种类型的人:第一种批判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痴迷愚昧,如范进、周进、马二先生;第二种批判了由于社会的腐败而堕落的人,如匡超人、王惠、严贡生;第三种批判了沽名钓誉的假名士,如赵雪斋、杜慎卿。

而这些都是以短篇式的故事结构形式呈现的,并且故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故事之间连环套结、环环相扣。例如,写周进,写他在薛家集办学堂坐馆,然后写他失馆之后不得已在姐夫底下当记账先生,看贡院时在天字号撞号板,众商人资助他捐监生,随后科场一路得意任广东学道。由周进又引出老童生范进,范进受赏识中秀才,范进乡试中举喜极而疯,被老丈人胡屠户一打一骂清醒过来,老母因家庭瞬间的暴富欢喜而死,引出去高要县打秋风……每个故事相互串联,人物之间也都互相关联,组合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我们常说构思巧妙,构思,顾名思义就是作者的结构布局。作者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并不是任意而为,它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精心布局的产物,它的每一个故事情节的安排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伏笔。所以说掌握小说的结构,对了解作者的布局谋篇、走进作者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对古代白话小说的审美教学也有一定的用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