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散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散文阅读中来。
(一)展开对话,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沟通”艺术,而对话就是展开“沟通”的重要途径。关于语文课堂对话,建立于以学生为主题的基础上,大体可以包括四种形式,即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者与被灌输者的身份。教师在对话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互相倾听与表达中获得情感的交流与灵魂的沟通。通过对话,师生将化为生命成长的共同体,会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想境界。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在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中加深理解、共同提高。而文本已经成为学生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分析的对象,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我体验相联系,在自我的时空里对话文本、内化文本,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从而发现自己、重塑自己。
在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尝试采取多种对话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学,体会与文本的亲密对话,再进行分组探究,实行生生对话、小组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提问共同讨论,实现师、生、文本的三重讨论。最后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师,说说作者对教师的感情与自己的内心情感是否有共鸣。
(二)鼓励发现,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
美国道尔顿中学扬名世界,他们总结出的其中一点教学理念:“(学生)最重要的不是学到知识,而是对学习的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足以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据调查显示,只有18.3%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这足以说明语文教学未能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失败、语文教学的遗憾。
森塔尔效应实验认为,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在散文教学中,还学生以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发现和创造。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即使学生的答案幼稚、肤浅,教师也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留意一星智慧的火花,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对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时,在第二个环节“发现文章的美”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说说课文美在哪里?”学生的发现丰富多彩,令人惊叹:“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美在那曾经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的描写,美在对人生的感悟……”这种鼓励发现的开放性题目,强烈地调动了学生审美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那么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激发学生兴趣和研究热情的孵化器,都是一座师生双方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补给精神养料的加油站。
(三)重视朗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琅琅读书声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的一个区别所在。朗读是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因此朗读训练不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那么,如何使朗读发挥最佳功效?笔者把它归为以下四个要点、一个宗旨。(www.xing528.com)
1.范读引路
课堂朗读训练必须建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教师的示范朗读要产生效果,必须融情于声,通过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营造富含感染力的语感氛围。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范读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诱导。我们听优秀教师的课时,他往往总是示范朗读一小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体会、感悟,逐步将学生引入文章蕴含的情感中。比如,在教授《白鹭》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自己的深情示范诵读,让学生被教师的深情所感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那么整堂课自然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诗情。
2.点拨先行
课堂朗读教学,并不是说想读就读,让学生读出什么效果就能读出哪种效果的。不建立在情感和技巧上的朗读无疑是无效的。因此,在课堂上常常出现的一些没有指导就要读出味道的环节,自然是不成功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除了必须明确目标外,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散文的朗读中,如“让我们带着悲伤的语气来读”“让我们读的时候把微笑写在脸上”“请同学们看了文章的背景资料之后再读”等这些具体的朗读目标和技巧的主导才是帮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的垫脚石。
3.精心指导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选取的朗读内容要精,如对于一篇文章,哪一段甚至哪一句需要也值得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的,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朗读的要求要精,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而教师常常在课堂上希望通过一次或两次朗读就能让学生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读不出往往就会放弃,觉得学生基础差、领悟力差,殊不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离自己的要求太远,实在望尘莫及。一次读一个要求,一篇文章两三个技巧,让学生逐步提高朗读的能力。第三,朗读的过程设计要精,不可想读就读,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教师的指导方法、朗读训练的要求、朗读后的合理评价都是需要考虑的。在学生基本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之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空间,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巩固内化。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的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4.形式多样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朗读、默读、略读、诵读等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而每一种朗读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因此,在具体朗读环节的设计上,首先必须立足文本,寻找最适合文本的朗读方式,其次是要兼顾学生的全面训练。比如,余映潮老师上课就是非常注重朗读,几乎每一堂课都会设计朗读这一环节,但值得我们学习的更在于他各堂课的朗读任务从不重复,甚至每一堂课的朗读任务多种多样,用默读还是朗读,是自由朗读还是表演诵读,是内心独白还是说话式的朗读,都有不同的设计。
5.关键明确一个宗旨
新课标指出,朗读的目的是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朗读的目的,朗读只是一种手段,并且不可就读而读、为读而读。读是为感、为品、为悟而服务,因此不管是哪一种朗读的方式,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朗读,都必须明确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