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抓住散文的审美特征,提升学生的感知力

抓住散文的审美特征,提升学生的感知力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分析散文的结构美时抓住文眼,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抓住散文的意境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绝不亚于诗歌。阅读散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散文中的意境美,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文艺理论基础是必备条件。散文教学要解决欣赏“意境美”这一难点,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不断拓宽和丰富自身知识体系,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抓住散文的审美特征,提升学生的感知力

散文被誉为“美文”,她不受时空限制,行笔自如。大至民生国事,小至草木沙石;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均可信手拈来,连缀成篇。她写法自由,表现随性,不讲究节奏、韵律的推敲、限制,但语言优美,意境脱俗。以下笔者从散文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四个方面来谈在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一)抓住散文的情感美

作家韩小慧说:“散文首先应该是真性情的流露——你对世界的理解,你对人类亲情,你对生活的期盼,你对事业的追求;还有你的坚毅、你的勇敢、你的人格力量,当然也包括你的弱点,都应该毫不矫情地抒发在其中。”情感性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以其真实质朴、善良高尚的情感美,滋养人、启发人,熏陶人们的品行,美化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精神。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誉为天下至情之作,文章具有如此强大魅力的根源就在于作者抒发了父子真情,把心中埋藏已久的对父爱的感受,通过描写父子间平凡的小事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入微,令人感动。鲁迅先生的名篇《藤野先生》,作者把这种浓浓的师生之情表现于平淡的交往之中,描述自然纯朴,但透过朴实的文字,读者却能深深体会到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关怀爱护,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无尽的尊敬和怀念。质朴的情感更能表现出动人的美感,优秀的散文作品都是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点。

情感因素是打开学生接受新事物大门的钥匙,积极乐观的情感是学生认知的动力和源泉。在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美的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情感体系,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品味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揣摩散文蕴含的情感,是散文教学的良方。

(二)抓住散文的结构美

王先霈先生认为,散文写作最具有决定性的是文章结构美的营造。结构美表面上看属于外部结构特征的概念,但其实必须有内在的本质作为支撑。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体现。没有“形散”,散文的结构便失去了自由的特性;没有“神聚”,散文的结构便松散如沙。贾平凹的《月迹》就是个典型。月亮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他们常常用月亮来象征圣洁、光明、美好的事物。然而把对美好事物热情追求的感情,隐含于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则是别具匠心之所在。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全文的线索,通过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边寻找月亮的活动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又使《月迹》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

散文结构美还体现在“文眼”。“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题、提升意境、贯穿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就是一篇文章的窗户,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抓住它,学生就能找到文章的中心。例如,《绿》的文眼在于文首的“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济南的冬天》的文眼就在于篇首的“温情”一词;《夏》的文眼在于文末的“黄金”一词。散文文眼虽不规定于某段某处,但仔细探索,还是能寻找到其中的规律。在分析散文的结构美时抓住文眼,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www.xing528.com)

(三)抓住散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叶圣陶先生认为,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是作者最贴合的符号。散文历来以凝练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而著称。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散文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是语言运用上的典型。教师要引领学生咬文嚼字,咀嚼品味高度提炼的语言,体会它的“余音袅袅”“明净无尘”“色彩鲜明”。

语文课堂要体现出“语文味”,必须牢牢抓住文本。深入浅出的文章,要体会出其中丰富的内涵,就必须细心玩味、赏析语言的魅力。因此,对于包含深厚情感性、哲理性的散文,我们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句子的表达效果甚至是语言含义会随着词语、句式、语序这些细微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差异,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揣摩,使学生在语言的品位上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当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课文时,当学生喃喃自语,若有所思,微闭双眼用心咀嚼时,你就知道他们已感受到散文那听之无声却有声、视之无形却有形、嗅之无味却有味、触之无感却有感、品之无味却有味的语言的美了。

比如,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春》的教学中,就运用了四种品析语言的手法:一是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二是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三是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四是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在散文阅读中抓住了散文的语言美,那么我们就踏上了一条通往美的征途

(四)抓住散文的意境美

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绝不亚于诗歌。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指在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寄托在一定的形象之上,可以托物以言志,可以借景以抒情,可以因事以明理。而这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它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营造出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审美时空,它属于美学概念,读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在思想感情上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

阅读散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散文中的意境美,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文艺理论基础是必备条件。散文教学要解决欣赏“意境美”这一难点,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不断拓宽和丰富自身知识体系,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例如,熟悉不同作家的散文风格:冰心散文的婉丽,巴金散文的热烈,鲁迅散文的深邃,朱自清散文的隽永,杨朔散文的精巧,茅盾散文的俊健,刘白羽散文的奔放,郭沫若散文的浪漫……在对散文名家的风格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展开散文教学,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