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随着中学生的心理不断发展,在智育课程的增加、德育课程的加深的现实要求之下,美育的范围与深度也必须随之增进。因此,学校美育除了音乐、美术课程外,对各科美育的高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育实施得越好,越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满满、心旷神怡,大大增强自身自强不息的律己情操和热烈旺盛的求知欲望。
(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的情绪异常不稳定,因此中学阶段也是教育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正处于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维品质方面
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存在片面性。一方面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阅历的增加,中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推导能力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关注某一事物,发现、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同时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抽象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他们思维活跃、勇于拼搏、求知欲极强,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但另一方面,他们思维具有片面性,往往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想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及全面性。所以,对问题的理解、处理常常是虽很有创意,但并不准确,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极易钻牛角尖。美育的实施对思维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中学阶段实施美育有着巨大的必要性。
2.情感意志方面
中学生的热情度、兴奋性高,但缺乏稳定性,波动性强,两极性十分明显。他们思维单纯、容易冲动;自制力不够,又缺乏意志和毅力。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批评,或遭受失败时,就容易产生放弃、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比如,从小学刚进入初中时,学生一开始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意识的提升而充满了学习的热情。但随着好奇心的减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要求的提高,他们常常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学习成绩起伏不定,紧张、焦虑随之而来,有些学生因此产生了悲观、自卑等消极情绪。而美育可以帮助学生消减和摒弃消极、不良的情感,形成积极、良好的情感。因此,在中学阶段实施美育有重大的作用。
3.自我意识方面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他们的内心活动开始丰富起来,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开始有了获得自尊的需要,希望得到周围人的接受、肯定、喜爱、尊重。由于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有了自己支配自己的欲望,并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然而由于缺少社会阅历,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很不成熟,充满稚气,因此中学生的主观理想与客观事实充满矛盾。在这种矛盾中,一旦他们的愿望、观点及行为不被别人认同,并屡遭反对、阻挠,就会出现一种偏激的想法,认为成年人是他们的对立面,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年人,便会产生逆反和对抗心理。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中学散文教学的关系(www.xing528.com)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中学散文教学的展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将以下从两点进行阐述。
1.散文教学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结构完善有巨大的作用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心理渴望成长却又缺乏导引的阶段,现当代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性给予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期的学生以健康的指导。现当代散文往往将人生哲理蕴藏于轻松幽默的形式中,对于内心彷徨的青少年中学生有良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引导中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也就是作品是怎样将“人”的意念与大自然的万物联系到一起的,意境中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在哪里,品会其中的妙处,进而开始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有意识地去寻找情感的寄托物,这其实也就是文人所说的“诗意生活”的开始,也实现了散文情感熏陶的目标。
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是展开散文教学的依据
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散文教学只有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为教学导航,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表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在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来说,只有适合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学内容难度过高,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过低,教学就没有意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来说,中学生处在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处于半成熟状态,因此只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建立学生通往教材的桥梁,在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恰当地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唤起他们学的动机和愿望。
(2)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
只有建立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的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有效教学,才能发挥教学的功能,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隔靴挠痒”。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有特殊个性的群体、个体,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研究中学生的特殊心理发展特征,而且要研究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