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必须调动学生的审美能动性,并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美中。有许多诗作简洁、美丽并充满了哲学含义,其中包含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如果学生能以此汲取深刻的启示和教训,那么将会大有益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此外,中国古代诗歌的许多悲剧杰作在初中教材中有诸多文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雄浑壮阔,有的恬静优美,通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习诗人面对人生困境的智慧。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师:他起起落落,他有理想、有抱负,因为政治风波,二十三年间身处荒凉偏远之地,终于在二十三年后重回故里,老友重逢,心情将会如何呢?想必其中有悲有喜,感慨非常。是应该恨命运的不公还是开始新生活?诗人刘禹锡,他用诗歌来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朗读
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师: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字,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
师: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
(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师: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师: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师: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www.xing528.com)
教师提供刘禹锡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进一步理解刘禹锡豁达乐观的胸怀。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师: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教师提供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满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面对老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教师提供后人赋予的哲理: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师(讲解):“寄蜉蝣于天地,渺炝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蜉蝣而已,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地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师:“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
教师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多媒体展示: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
师:有感情地再读后四句诗。
(学生自读)
师:再读完整的诗,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得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得昂扬乐观。
师:完成下面的填空,说出自己的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轻叩我的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四)总结归纳
师: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炝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诵读,了解诗歌内容—赏读,体会诗人情感—回读,共鸣诗人精神。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被创设的氛围感染,一幅幅苍凉、壮阔的情境不自觉地出现在师生的脑海里,仿佛看到了诗作中沧桑凄苦的作者展现出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此一来,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提高了,沉浸在创设的氛围里能够自得其乐并获得成就感。
总之,我们开展相关的诗歌美育活动时,可以分阶段、分手段地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审美情感,并早日实现进一步增进学生诗歌审美的能力。但是,教师必须认清一点,针对学生的群体特性和个体差异必须区分对待,绝不能一成不变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妄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笔者目前正在讲授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因此在讲到“民族”“历史”“语言”等抽象名词时,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采用由彼及己的思考方式来感受和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