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态度淡漠,教师对诗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双重冷遇诗歌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充分感受诗歌中的美。由此,便形成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审美缺失的现象。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生方面
1.学生诗歌储备匮乏
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接触诗歌,通用的方法就是背诗,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熏陶自己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教师开始正式教背古诗。进入小学,每册教科书都有古诗,开始正式学习古诗。这种熏陶逐渐积淀,形成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兴趣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仅仅是停留在能够背诵或默写出诗句的阶段。但是有的学生却不善于复习,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可谓屈指可数。由于学生缺乏自主储备诗歌的意愿和兴趣,加之教师和家长的疏忽等一些客观原因,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诗歌储备状况不甚乐观。
2.诗歌教学课堂的审美缺失
许多教师有这样一种感触,读诗写诗难,不如诗歌教学困难,而且诗歌教学是特别困难。教学诗歌,就应该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但是如果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那么到最后教师和学生都会觉得非常疲劳。通过笔者在学校听课的情况来看,近半数教师准备充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需要用耳朵听,手动起来,嘴巴表达和大脑思考的机会并不多,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在旧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下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也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师方面(www.xing528.com)
1.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诗歌赏析知识不足
诗歌教学必须以知识为支撑,知识的缺少会使我们的诗歌教学无法有力地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曾有人指出:“文学鉴赏能力如何具体化,理论界还缺乏研究。”翻开中学语文教材,发现储存在“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后练习”或知识短文内的诗歌鉴赏知识可谓微乎其微,以参考资料形式提供给教师的新诗理论知识也很贫乏。
2.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被淡化
就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升学考试大纲的情况来看,对于诗歌部分的考查,除了“古诗词鉴赏”题是传统项目,几乎年年都考之外,似乎很难在其他题型中看到考查诗歌的“足迹”,尤其是现代诗歌,连作文试题中都有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于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就出现了“学生忽视诗歌学习”和“教师冷落诗歌教学”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是无法在课堂中收到良好的诗歌审美教学的。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审美的缺失这一现象的确存在,而且不利于诗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呼吁诗歌教学的审美回归之前,必须先简单阐述关于美育的有关理论及研究现状,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诗歌教学实践的基石,相信能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