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形象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而内在的素养是一个人长期积累的结果,比外在形象更具感染力,对人的影响也更大。内在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两个方面。
(一)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支配人的审美活动、创造美活动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生活、人的实践能力、客观事物的美而不断地发展。中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以促进自身审美素养的提高。下面简要从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审美趣味
杜卫在《美育论》中认为,审美趣味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式,它以喜爱或不喜爱的情感来评价事物,决定对事物的取舍。它虽可以体现为一定群体的共同审美倾向,却又总是具体地表现为个体的审美偏爱或选择”。
每个人的审美趣味因职业、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审美实践、社会经历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点。有人欣赏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人爱好苏东坡为代表的豪放词,有人喜欢传统的戏剧,有人热爱现代的流行音乐,总之审美趣味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当然也就有了积极与消极、高尚与低级之分。
审美趣味的培养,可以端正情感态度、修养品质、净化心灵、开启智慧,因此目前人们对审美趣味的培养非常重视。
朱光潜先生对审美趣味有过很好的阐述。在他的成名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他认为读书要有趣味,生活要有趣味,还指出“趣味”是生活的“源头活水”,认为理想的人生应该是有情趣的人生。他明确指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他一贯秉持的态度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将自己投身于艺术事业中,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体会到一种快感和自由感,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情趣。
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作为教书育人的典范,更该具有高尚的审美趣味。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甚至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有广泛的审美趣味。对于音乐、绘画、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在审美水平上,也要显示出高雅性,脱离低级趣味,培养对于悦心悦志的高雅之作的喜爱。
2.审美理想
邱明正、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小词典》中认为,审美理想亦称“美的理想”,它产生于人的生活实践、审美实践、艺术实践,是依照美和艺术的发展规律对更完美的美和艺术的追求、期待。艺术家在艺术中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他们的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往往作为人衡量事物美丑的最高标准。
审美理想的确立和升华离不开审美实践的不断深入。审美主体在复杂的审美活动中不断受到教育,并进行自我反省,以端正自身的行为,规范自身的道德情感,使审美情感不断净化、审美观念不断调整、审美趣味不断提升,由此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审美理想的确立和升华标志着人成为审美的人。人的审美理想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师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在审美趣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美的理解,并构建起审美理想的宏伟蓝图。
3.审美标准
审美活动中,尽管存在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但美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任何情况下,总是那些内容真实、深刻、丰富,形象生动、鲜明、典型,立意新颖独创,形式和谐变化,有感染力的事物,即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的事物。因此,在审美活动中,我们还要把握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衡量和制约美丑的客观标准。邱明正、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小词典》中认为,审美标准是指衡量、评估对象审美价值的相对稳定的尺度、准则。它包括对事物内在美、外在美及其统一关系的评判标准。
那么,目前中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怎样的审美标准呢?首先,任何事物都应体现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只有那些符合事物内在发展规律性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美。因此,“真”是评判事物美的第一项标准。真实是艺术美的生命。那些背离真实的东西,即使他鼓吹得再完美,也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美的。其次,美还要达到“善”的标准,只有那些符合人类的功利目的,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有益影响的东西,才可以成为美。山水自然景物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感受,社会中的亲情、友情、爱情,艺术世界中的雕像、绘画,同样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调节人的精神,因此它们都是美的东西。最后,美是一种形象性和感性的东西。在美的欣赏与判断中,必须强调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融合。总之,凡是以感性的形式启迪人的智慧,愉悦人的身心的事物都是美的。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艺术美,中学语文教师要明确美的客观标准,要在审美活动中逐步建立自己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能力
费尔巴哈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因此,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捕捉到更多美的事物。所谓审美能力,是指人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特殊能力。包括审美知觉力、感受力、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力、意志力等。审美能力是人所独有的特殊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健全的神经系统、脑功能和感官等生理机制为自然基础,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和学习、借鉴、训练中形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对审美信息接收、传导、储存、处理、加工、转换、再生成的能力,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的世界观、审美观的制约。审美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统一,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师如果缺少审美能力,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就不能发掘出作品的美,讲课的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鉴赏作品的美,因此就不能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的效果。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谈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能力。
1.审美感知能力(www.xing528.com)
审美感知能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感知能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能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做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
感知力,还要讲究快而深,将审美内容尽快传递到大脑,促进主客体的和谐。虽然对美的感知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积淀着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因此,审美感知能力包含有选择力,这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导性。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能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而语文教师的这些审美感知能力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中的美。
语文课文大多都是艺术精品,储藏着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究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美。如果语文教师缺少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就感知不到作者的创造之美,美文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无生命的文字,那怎能让学生感知到美呢?
例如,有位教师曾给学生示范作文课的一个片段:
伴随着一首校园民谣《童年》,用“秋千”“夕阳”组成一个句子。一位学生说:“秋千在夕阳下摇晃。”教师一听,这没有错。可是,总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有味道的东西。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怎么回答?刹那间,思维的火花在他的脑中闪烁了一下:“我们来给它做一个小小的改动。”学生都睁大眼睛听下文。“夕阳在秋千上摇晃。”教师轻轻地说出了这一句。仅仅改动了一个字,仅仅改动了一下词语的次序,一种与众不同的旋律悠悠然飘扬在课堂中,学生似乎都为之一振。
也许我们对于“秋千在夕阳下摇晃”的场景习以为常,感觉不到任何美感,而“夕阳在秋千上摇晃”却是具有较高审美感受能力的人才能发现的。
2.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比审美感知能力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这一能力。鉴赏能力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审美鉴赏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作为基础,还必须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标准。
现代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做到高屋建瓴、独具慧眼。审美鉴赏能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还需要有审丑能力。例如,艺术世界中的美丑是互相依存的,丑作为美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美的一种高级审美形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那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旁边荒凉的古道上,一匹孤独的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这确实是一幅荒凉凄惨的景象,是一种丑的形态,然而这种景象越是丑,就越能显示出这位落魄的断肠人内心的孤寂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美是联结情感的纽带。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语文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鼓舞。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那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雪景之美,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中那种“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的江南冬景之美。中学语文教师在发现这些美时,还要学会在比较中鉴赏二者之美,北方的冬天雪景是一种雄伟豪迈之美,而江南的冬天则是充满了明朗情调的柔和之美。情是文之根,语文教师抓准了作者的情感,就可以转变成学生之意,从而使他们品尝到寻幽览胜的乐趣。
语文教师的情感应随作者感情的波动而波动,绝不偏离开作品的感情基调。激昂时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时义正词严,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融美于心灵,敞开心扉,触发情思,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又必须有理性的、稳定的审美情感,只有形成这样稳定的情感,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语文教学的情感节奏,使学生的审美情感趋向稳定,以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最后,中学语文教师还要能从广阔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中鉴赏文本所蕴含的时代美感。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宋朝统治者软弱无能致使英雄豪杰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代背景下,辛弃疾一腔的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之美。
3.审美创造能力
语文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做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具有创造能力的审美设计,才会使学生越学越美、越学越乐,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如沐春风。陈钟梁老师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力量就表现在花最少的时间以求取得最大的效益。由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这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反馈,即吸收、加工、输出,这种“输出”就是创造。有无审美创造力是衡量教师是“教书匠”还是“教育家”的重要标准之一。没有审美创造能力的语文教师,其语文教学就无艺术可言,也就不会是成功的教学,甚至是绝对失败的教学。
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能力还包括还原性创造和全新性创造。前者要求语文教师能通过直观、美读等方法将美的人、事、物进行还原;后者要求语文教师能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创造教学美,如形式多样的教学艺术之美。于漪老师说,语文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这就是创造性语言的魅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很强的语言,总是准确的语言,因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表现出语言的力量;它又是简洁的语言,因为只有简洁的语言才能表现出思想的丰富;它又是严密的语言,因为只有严密的语言才能表现出思维的科学性;它还是形象的语言,因为只有形象的语言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的欲望;它还是生动的语言,因为只有生动的语言才富有表现力,突出课文的传神之笔。语文教师创造性的语言,有时也不失诙谐幽默或爽朗朴实,有时则富有哲理。语文教师富有审美创造能力的语言总是能营造浓烈的艺术氛围,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中学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能力一方面表现为能自主进行文学艺术等的创作,在广泛地进行音乐、绘画、文学等的欣赏的基础上,尝试审美的创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创作,这既能锻炼自己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进行审美创作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中学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美。在掌握教学规律、把握美的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教学美。这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编写美的教案,能创造性地组织美的课堂教学,并且能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身审美化教学的能力。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等就是主动创造教学美的典范人物。例如,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能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活泼、愉快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获益匪浅。著名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范锦荣老师曾说过:“通过我的手指你可以看到月亮,但最终你看到的不是手指而是月亮,我希望自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也相信优秀的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手指。”范锦荣老师也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进行审美性创造。比如,她在讲授诗歌时为了能让学生获得亲身的感悟、真实的感受,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排演诗歌,将曹不欲杀弟的故事改编为舞台剧《七步诗》,借助《附指》改编为现代青少年的故事等。在这种独特的审美性教学创造中,不仅教师的审美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中学生也能在活动中更直接地感受美、鉴赏美。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