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通过在本地区几所中学的调查发现,在课堂之中,有的中学语文教师经常注意自己的体态形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关注自身的外在美是值得提倡的。教师不同的服饰也显示了教师的审美趋向、审美水平,这主要是通过教师对服饰质地、款式以及颜色的选择与搭配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有些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体型、肤色、年龄、职业选择恰当的款式和颜色,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而有些教师却难以做到穿着得体,如本属于比较胖的体型,却选择宽松的夹克衫和太阳裙,结果更显肥胖、松垮;有的追求服装色彩大红大绿,有的盲目追求时髦等,这都反映了教师的审美水平。尽管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服饰的发展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一方面要结合个性将自己融入大趋势中去适应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在与大时代合拍的同时,保持自己着装的相对稳定性。
教态的美也是值得关注的一方面。笔者通过与某些学生的谈话发现,有些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由于不熟悉中学生的特点,为了制造某种效应而随意改变花样,故作姿态,或作无度的夸张,脱离学生的生理接受基础,搞得啼笑皆非。也有少数年轻教师有所顾忌而拘谨,动作生硬呆板,做站桩式的讲解。这些都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外在美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中学语文教师内在美的现状分析
1.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
笔者通过在本地区几所中学的调查发现,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问题,这一现象在农村中学较为严重。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单纯地记住某一个知识点,而不能学会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更不能从中获得美感的熏陶。这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也是相违背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教师在分析文学作品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方法等方面,总是注重全面分析文学作品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强调写作方法、艺术特色。当然,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艺术特色等内容应该是语文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文本应该关注的要点,关键看怎么讲,采取什么方法教学,怎么让学生把握这些重点。有些教师急于让学生掌握这些课文的重点内容,于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机械地肢解文章,片面地分析段落大意,把备课过程中分析好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直接传达给学生。教师机械地肢解文章,学生不能很好地从整篇课文中自行分析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这极大地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学生也领悟不到文章的美。王元化先生认为,分析课文的这种“肢解法”,就类似于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胳膊也就不是胳膊了。一篇文章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把它肢解了就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这就成了“解剖尸体”,而不是讲作品。所以,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不是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感悟作者的心态意绪,进入课文的情境,体悟丰富多彩的物象之美、生命之美。
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经常使用音频、视频辅助的教师只占7%,经常使用“社会实践活动”方法的教师只占14.4%,而从不用的教师占21.2%。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有所改变,但总体来说中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相对单一化,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音频、视频以及研究型学习、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的作用。
2.教师的审美意识相对薄弱(www.xing528.com)
绝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能自觉地学习美学、美育学理论知识,但是能经常或总是自觉学习美学、美育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却只占少数。可见中学语文教师对于美学、美育学理论知识的重视度还不够。而能总是参加审美实践活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相对较少。这都说明中学语文教师的审美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中学语文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有较高的重视程度,而对于语文教学美感的熏陶的重视度还不够。与之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最多的也是基础知识学习的方法,而美感的收获却较少。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增强审美意识,强调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3.审美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的首要环节,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自身就必须能感知并传达出这种美。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极少部分的教师能总是感知教材中的美并将其有效传达给学生。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学语文教师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审美感知能力。
在实际调查和采访中笔者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总能充满感染力地讲授课文。教师只把自己当成知识的传授者,而没有自身情感的渗透,面无表情地、机械地授课,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感知和鉴赏,学生又怎么可能受到课文美感的熏陶呢?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像情感派教学大师于漪老师那样,单是一段有感情的朗诵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学生被课文内容陶醉,怎能不热爱语文课?学生审美素养怎会不提高呢?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自身的审美素养,从课文中体悟到所蕴含的深厚的情感,充满激情、有感染力地讲授课文,并用这些情感去打动学生。
绝大多数的教师能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学生表示喜欢语文,有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笔者通过问卷中主观题的分析,发现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师生关系良好,语文课堂气氛融洽。可见师生亲密合作,课堂气氛融洽,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授课,学生的心态得到放松,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教师审美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添美的和谐的因素,审美化教学也必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以往过分强调题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中学语文教师评价学生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还不够重视。在当今严峻的升学就业压力下,中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努力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以审美的眼光评价学生,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审美化评价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提升的审美能力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