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素养与中学语文教师们的素养研究和优化

审美素养与中学语文教师们的素养研究和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应了解这一差异,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注重美育的思想性和娱乐性的结合,从而在适合初中、高中学生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培养他们高尚真诚的审美品位。青少年学生有不同于小学生的审美心理趋向,中学语文教师应了解这一情况,自觉提高审美素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素养与中学语文教师们的素养研究和优化

“美育”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是由18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明确提出的。但是美育的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

先秦时代教育家孔子以“六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实际就是古代朴素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其中的“乐教”就是美育。他还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比较完整的美育方案。这就使得我国美育的实施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近现代,美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发展的历程,教师的审美素养问题也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五四”时期,蔡元培先生大力倡导美育,第一次科学地界定了美育。他认为,各科教学实践中都可以实施美育。语文教学,在美育方面具有独特的超越其他学科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对语文学科性质、任务等问题的重新讨论,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艺术性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语文的美育因素逐渐得到开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把“讲美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并列在一起,要求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于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问题也就得到了重视。

(一)审美素养概念的界定

“审美素养”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我们可以先分开来解释其含义。先看“审美”,单从词义上看,“审”是一个动词,“美”是一个名词,审美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审”的义项有三个:详细;周密;审查,审讯。对于“美”,《现代汉语词典》有三个释义:美丽;好看(跟“丑”相对),使美丽,令人满意的美好的事物;好事得意。而美学意义上的“美”一般是形象的、无功利的、富有感染力的事物。综合起来看,“审美”就是仔细地观察、探究那些形象的、无功利的、富有感染力的事物。“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综上所述,审美素养是指审美主体所具备的观察、探究那些形象的、无功利的、富有感染力的事物的修养。(www.xing528.com)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也表现为观察美、探究美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语文教材中文章本身的选择过程就是审美化的。教材中独具一格、雄视千古、魅力无穷的文章在选材构思和辞彩等方面都渗透着特有的美学价值。2004年以来,随着高中新课程在实验区的推行,与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语文教科书也出现了人教版、鲁人版、广东版、语文版和苏教版。而新实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更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具有丰富的审美资源。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以人文话题组织专题,如“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此情可待成追忆”“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等,都能极好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而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典范文章也都具有丰富的美,几乎包罗一切美的表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荷塘月色的自然风景之美怎能不令人产生美感、陶醉其中?而社会生活中的美又体现了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君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英雄美,《陌上桑》中不为权势所屈、不为财物所动的坚贞美;还有自然美、生活美的集中体现——艺术美,如《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卡西莫多的精神之美与外形之丑体现的艺术之美,《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语言艺术之美。这种文学艺术之美以及汉字本身的形体之美、音韵之美等构成了语文丰富的审美因素。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带着深厚的感情色彩对上述审美因素进行美的鉴赏、体验和感悟,揭示其中美的意蕴,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必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能得到有效改善。其次,中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还必须了解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审美态度开始确立。初中、高中学生经过大量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训练,逻辑思维发展迅速,分析、抽象、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同时,他们的好奇心、幻想力以及心理活动的调节能力有所发展,他们能自觉地用无利害的方式来观察世界。他们已经可以欣赏规模较大、结构相对复杂的艺术作品。中学语文教师应加以指导,使中学生能够把握大型艺术作品的细节与整体结构的关系。

在审美趣味上,中学生男女性别体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初中、高中女生在审美趣味上更侧重于日常生活、内心情感。与之相对的是初中、高中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他们对自然科学更为感兴趣。中学语文教师应了解这一差异,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注重美育的思想性和娱乐性的结合,从而在适合初中、高中学生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培养他们高尚真诚的审美品位。

在审美创造能力上,由于升学就业压力较大,大多数初中、高中学生倾向于努力钻研科学和社会文化知识,而学习艺术创造的机会比较少。笔者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的艺术创造活动主要集中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文学节目和生活艺术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大部分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此项填写空白。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他们普遍存在着模仿艺术常规和创造个人风格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处于纠缠的状态,很容易因模仿某些作品而阻碍了个性真实的表现。这在中学生的作文中表现得很突出。例如,写游记,往往是先写所见、所闻,结尾处加上一点感想;写议论文则是摆出论点,举两个事例,再通过道理论证说服一下,最后再紧扣论点。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和表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指导青少年在掌握一般艺术规则的同时,又发挥他们的个性化创造,也是中学语文教师该思考的一个问题。青少年学生有不同于小学生的审美心理趋向,中学语文教师应了解这一情况,自觉提高审美素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