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或美育,首先要有审美对象的存在,否则审美或美育就丧失了存在的依据,更失去了我们探究的意义。美是附着于形象之上的,抽象的美或美感也势必以具体形象的存在为发端,没有“美象”就没有“美感”,更无所谓审美或美育。所以,形象性是审美的首要要素和基本特征,而通过客观存在的形象来实施美育是第一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文章是用语言来描述事物、传情达意的,因而无法直接创造具体形象,但是它仍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仍具有以具体的形象感染人的美育功能,这是由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所拥有的特质所带来的。比如,我们打开沈从文的《边城》,从中可以看到作品对女孩“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映入眼帘的是文字,但反馈到脑海的是活生生的画面,作者在这里运用外貌描写以及比喻的修辞,将“翠翠”这个人物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在各级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涉及或塑造具体的客观形象,或为形色各异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或为品行不一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或为各具特点内涵独具的人文景观,这些客观形象并不直接涌现在眼前,但通过阅读之后,它们的形象又历历在目真真切切,是读者在脑海中将这些形象“还原”进而发生审美体验。由此可见,语文课本中的审美对象并不直接与读者的感官进行面对面的关联,而是间接发生关系,即读者借助课本中的文字内容,运用个人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甚至智慧阅历,在脑海中绘出审美对象,从而产生审美感受。(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