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较为赞同王一川先生的内涵界定,即美育重视个人的审美体验,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手段。但第一个明确提倡美育的是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狄德罗、莱辛大力提倡文学艺术的美育作用。他第一次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论述了美育的性质和重要作用,认为美育在培养人的教育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他的美育思想为中国近现代美育取得独立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美育的概念

艺术教育自古有之,但“美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由18世纪末德国古典文学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的,它由德文“Aesthetische Erziehung”翻译而来,是指一切以培养人类美感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不同学者对美育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界定。例如,李泽厚将美育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狭义美育主要指艺术教育,广义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所达到的最高水准。”

曹廷华、许自强在《美学与美育》一书中这样定义美育:“狭义的美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而广义的美育则是指美的教育,是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培养人爱美、审美、创美素质及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杜卫认为,美育可以保持人类生命的活力,在对人类进行理性教育的同时进行感性教育。

曾繁仁则认为,“我们所说的美育,就是旨在通过美的形象的手段,培养人们这种对于客观现实的情感判断能力、审美的能力”。

王一川在其主编的《美学与美育》一书中认为,“美育”这个概念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这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从具体过程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表现在,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感情,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入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个方面。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总之,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笔者较为赞同王一川先生的内涵界定,即美育重视个人的审美体验,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手段。

(二)美育发展的历史

1.国外关于美育的研究

(1)国外古代美育思想

在西方,古埃及时期就已经把宗教歌曲、绘画、舞蹈等作为儿童教育的内容。但第一个明确提倡美育的是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据历史学家考证,古希腊在原始公社阶段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神话,大部分存于荷马史诗之中。希腊神话是美育孕育的土壤、生长的摇篮。

柏拉图认为:“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美化。”他的《理想国》认为文学艺术必须“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要求艺术家“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的心灵里面去”。也就是说,柏拉图将艺术的社会效用看成评价艺术的唯一标准。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说的基础上,对美育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他重视音乐对于美育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达到“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的目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强调“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能力的多方面的提高”。此后,诗人贺拉斯、剧作家莎士比亚、教育家拉伯雷、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为美育理论的发展付出努力、做出贡献。

(2)国外近现代美育思想

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首次将美学这门科学德语命名为“Asthetik”,本义是“感性学”,也即“审美学”,日本和中国均译为“美学”。由此,美学这门科学正式诞生。美学的创立为美育奠定了学理基础,为美育学科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文学艺术打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从愚昧走向光明,使坏人变成好人,好人变成更好的人。狄德罗、莱辛大力提倡文学艺术的美育作用。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黑格尔也相信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席勒对美育重要地位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席勒是在康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美育的对象、研究领域、性质、功能和意义,划清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界限,将美育提升到改造人类和社会的高度。

席勒认为:“审美可以化解理性和感性剑拔弩张的局面,使其走向调和、融洽的境界——这正是‘审美王国’。”美育一词由席勒大力倡导宣传,方才普遍流行。

苏联政府规定美育的途径之一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高尚的审美感,提高理解和评定艺术作品的技能”。

日本极为重视教育,许多日本学者认为美育的内容包含艺术美、社会美等。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学习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也成了美育的重要途径。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世界各国对美育目的的看法大致相同,都认为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健康的人具有重要作用;美育的内容是艺术美;美育实施的途径是学科教学。

2.国内关于美育的研究

(1)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崇尚美的中华民族,美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那时神农造琴,舜以五弦琴治天下。但对于美育的倡导,却是从奴隶社会的周代开始的。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美育思想进行了发展和概括,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美学理论影响很大。孔子是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奠基者,他着重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里仁为美”的艺术教育思想。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都强调将美和善联系。中国儒家美学思想中的六艺教育已经暗含了智育、体育、美育、德育诸内容,礼重在德育,射、御重在体育,书、数重在智育,乐重在美育。孔子本人非常重视美育,“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在孔子看来,人的教育一开始就应该是审美的,最后完成于美育。

古人非常重视对于美的心理基础和活动特征的研究,美育的形式主要就是诗歌和礼乐。

(2)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美育理论得到发展。梁启超首先提出“趣味教育”的主张,主张用美育的方式启蒙,认为小说具有多重美育的功能,即熏、浸、刺、提。这是美育的新概念,具有启蒙性的重大意义。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论教育之宗旨》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他第一次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论述了美育的性质和重要作用,认为美育在培养人的教育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他的美育思想为中国近现代美育取得独立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www.xing528.com)

我国开设美育课程是在近代实行新学制以后,此时的美育较之前已然改变了许多,前人的美育形式为诗歌和礼乐,现在转化为小说和戏剧等大众化的文学形式,美育的主要场所变为学校和社会。

蔡元培被誉为中国现代“美育之父”。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他第一次将美育确立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一,为此奋斗终生。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成为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确立的垫脚石。

如果说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史上是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确立的第一人,那么鲁迅便是试图通过美育和文艺领域中的努力以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第一人。鲁迅在各方面都支持蔡元培的工作。在美育倡导方面,他做讲座、译著作、写论文、办展览,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美育,对我国美育思想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光潜从学科角度研究美学,倾注了毕生心力。此外,闻一多瞿秋白宗白华丰子恺、陶行知等大批先进知识分子都对美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努力探索并做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更加重视美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美育的地位逐步凸显。1986年,中央公布“七·五”计划;1993年、1994年、1998年、1999年和2002年均颁布重要文件,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至此,美育的地位得到强化,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都普遍关注美育。

(三)美育的特点

1.美育具有情感性

美育的首要特征就是“情感性”,所以美育也叫“情感教育”。克莱夫·贝尔说:“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审美得以显现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如眼睛对于自然景观的接受,耳朵对于音乐作品的接受,耳朵嘴巴对于“诗”的接受。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体验。体验,也叫体会,是通过亲身经历来验证事实,留下印象。简单地说,审美体验就是审美者亲自感受艺术作品或自然对象,从而产生憎恶、喜欢、爱恋等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审美体验。梁启超先生认为,情感的作用是神圣的,情感是一种本能与超本能的统一,它能将人从本能引入超本能的境界。比如,子不嫌母丑,这是亲情的伟大;一见钟情则恰恰反应的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日久生情则更注重的是内在美的发现和忽略外貌的表现。然而,并不能说情感都是善的、美的,它也有很丑的方面。美育的目的不外乎“将情感的真、善、美尽量发挥,假、恶、丑渐渐淘汰”。梁先生在此道出了美育的作用,是要取善而去恶,取美而去丑。

2.美育具有形象性

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无论是面对自然美、社会美,还是面对艺术美,美育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形象之上,并且始终无法脱离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在美的形象中体会到美的内蕴。只有在具体的具有美的事物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美,而在完全抽象的国度中要探究到美是十分困难的。美的理念虽然脱离美的事物存在,但就认识它的过程来说,同样需要结合具体美的事物的认识过程,从而慢慢达到美的理念,可能是一幅美好的画面,也可能是一个美好的下午,也可能是你所爱的人,这种形象性可以使人感觉到美的真实。

而在美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激发受教育者感受“美”为何物,在美育中通过美的鲜明的对象来刺激和感染受教育者,从而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直觉等非理性因素来感受、理解进而创造美。

3.美育具有愉悦性

美育的愉悦性是指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感到自由、畅快,身心获得愉悦,这是美育的鲜明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导致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流连忘返。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受教育者体会到了美育的愉悦性。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主张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的概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有着必然的关系。”

4.美育具有普遍性

“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这就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特别是随着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美育可以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可以在博物馆、艺术馆中进行,更可以进入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完全可以说,美育已经延伸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服饰化妆等,都依靠审美和美育。美育生活化现象趋势越来越突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

(四)美育的功能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曾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换句话说,就是美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育的重要功能是由它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有助于树立人生观世界观

人们常常在审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不自觉地树立高尚、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著名女作家张海迪多次说过,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她懂得了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在艰难的情况下应该怎样自强自立。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就是在读了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造福人间的故事后决心成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由此可见,美育对受教育者确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美,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德行感染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美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是人们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熏陶下,可以不期然而然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从而重新建构道德体系。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要充分发挥美育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他指出:“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在多种活动中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美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美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寓德于美的教育方式,其效果恰恰是德育自身所无法匹敌的。

3.有助于陶冶品格情操

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情操是美育的根本宗旨。所谓陶冶,就是指主体投身于美的情境中,在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的同时去除情感上的杂质,使之趋于健康纯正。而美育的首要特征就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在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帮助人们消除和摒弃消极、不良的情感,形成积极、良好的情感的同时,净化着人们的情操,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品格得到升华、心灵得到美化、人格获得完善。这就是美育陶冶品格的过程。美育陶冶品格情操的这一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李岚清同志就曾指出:“美育能够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读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时,我们会被孩子们的纯真、自然而感染;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时,莲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正直的美好品质,会使我们的品格情操得到陶冶和净化。

4.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左右两半大脑功能各不相同,左脑主要从事语言、逻辑,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明确表示,如果不利用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从事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开发训练,就等于放弃一半的思维。思维发生学也指出,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没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就无从谈起。所以,要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必须注重形象思维教育。而美育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形象性。事实也表明,真正成功的大学者,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索在被问到“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时,他回答说:“许多物理问题的发现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是多方面的知识给予他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逛逛动物园,这些都能够帮助提高想象力。”由此可见,美育对提高思维能力有着莫大的帮助。

(五)美育的实施

美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如何实施美育,必然是全社会关注的课题。美育的实施途径可以分为两种维度:一种表现为横向维度,也就是从实施范围上来说,包括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另一种表现为纵向维度,包括儿童美育、青少年美育、成年美育、老年美育。这两种美育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