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命框架下的专政、暴力与民主:优化之路

革命框架下的专政、暴力与民主:优化之路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确立了革命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关键词或分析框架之后,其他概念,尤其是专政、暴力、民主等概念的理解就需要置于这一语境之中。一方面,革命作为分析框架或语境,其他概念是处于这一框架之中的;另一方面,专政、暴力与革命的关系存在具体指涉,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更不是普遍化为一般规律,尤其不可忽视民主在马克思革命框架中的重要作用。

革命框架下的专政、暴力与民主:优化之路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不仅作为方法论,同时也是作为理论的重要构成。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引申出革命,包括对哲学的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那么革命在马克思的政治叙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笔者认为,虽然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引申出革命,革命自然构成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在马克思分析具体的政治对象时,革命不仅仅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其更是处于核心的地位。换言之,革命在马克思的政治叙事中是作为关键词而存在的,一切的政治分析都是处于革命的框架之中。按照观念史的理解,革命构成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关键词,并且它与社会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即革命实践的逻辑,二者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构成的主体是革命实践,尤其是政治革命活动。因此,革命作为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词,或分析框架,是可以成立的。

那么革命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就不单纯是一个重要概念的问题,而是一个总体性概念的问题,是所有其他概念得以展开的语境,如专政、暴力、民主,等等。其实这一点早在吴恩裕的《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中已有间接表述。吴恩裕在“唯物史观考释”之后,具体展开了马克思革命理论的内涵,其认为:“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和其他政治学者的革命论显然不同。其他政治学者只是讨论‘革命的权力’‘革命的辩护’等问题,而马克思则推求革命的经济原因”,“任何革命,在马克思看来,都是由于人们实际生活中之物质的需要”。[1]可见,马克思革命理论的内涵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从而区别于其他革命理论。或者说,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正是来源于唯物史观。作为唯物史观核心的实践,即革命实践,革命实践在当时又主要集中于政治革命。如此一来,革命,即唯物史观的革命实践,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就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不过吴恩裕并没有建立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并将革命作为关键词,使其作为其他相关概念内涵及边界得以展开的语境,或分析框架。但是在其分析逻辑中,唯物史观与革命确实具有了这种关联。

在确立了革命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关键词或分析框架之后,其他概念,尤其是专政、暴力、民主等概念的理解就需要置于这一语境之中。一直以来,对于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革命、专政、暴力和民主等概念的理解都存在许多争议,或者理解的偏差。这主要在于忽视了马克思对这一系列概念的使用都有具体的指涉,或者基于一定的前提。其中,这一前提或语境主要是指革命的分析框架。例如,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过类似的表述,“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的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3]。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暴力的态度可以看出,其充分肯定暴力对于革命的意义,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用暴力否定民主所具有革命的内涵,并且暴力只有在作为一种革命时才会具有这种积极意义。那么暴力必然处于革命之中,是置于革命的分析框架中去理解的。(www.xing528.com)

可是后来对于革命与暴力关系的理解出现了简单化的倾向。例如,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不可避免的学说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的”,“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无产阶级国家的消灭,即任何国家的消灭,只能通过‘自行消亡’”。[4]在列宁的理解中,革命的内涵被限定于暴力革命,其中暴力即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列宁忽视马克思关于民主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这样,革命等同于专政、专政等同于暴力、暴力等同于否定民主,这成为理解马克思革命实践的一般逻辑。可是这并不符合马克思革命叙事的具体指涉或分析框架。一方面,革命作为分析框架或语境,其他概念是处于这一框架之中的;另一方面,专政、暴力与革命的关系存在具体指涉,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更不是普遍化为一般规律,尤其不可忽视民主在马克思革命框架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马克思革命、专政、暴力、民主的理解,首先需要确定革命的分析框架,即确立革命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关键词——唯物史观即革命实践。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革命框架中专政、暴力、民主的具体内涵和边界。其中,专政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暴力革命,专政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有着双重指涉,既是关于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形态的一般表述,也是作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路径选择。同样,民主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也具有双重的角色,一方面是作为革命手段,另一方面则是指涉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形式问题,即民主的组织形式。相反,暴力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要较为单一,主要是指革命语境下的革命手段。可见,在确立革命的分析框架之后,专政、暴力、民主等概念在马克思的理解中是处于一种复杂的关联状态,其内涵界定既需要考虑到革命分析框架,同时也需要明确具体的指涉,即所描述和分析的具体对象。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革命实践以及专政、暴力、民主等概念的内涵和边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