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分析框架去理解马克思的民主思想、还原马克思的民主内涵,笔者认为,这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首先,这一研究有助于在阶级民主之外提供有关马克思民主思想的不同解释,并且这一新的解释可能更加符合马克思理论体系自身。民主的阶级属性并不局限于民主问题,其贯穿于政治领域各个概念,所有问题都被设定为对立面存在和描述为持续对抗,而忽视了相应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结构。因此,理解马克思的民主思想并将其与之后的不同诠释进行区分,就显得尤为必要。另外,时代主题转换同样也对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包括民主思想提出了挑战。换言之,即使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之中,民主的内涵也存在诸多局限、不足乃至矛盾。合理看待马克思的思想体系,这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其次,这一研究有助于避免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越来越局限于哲学层面,而忽视了现实的政治社会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越来越流行哲学层面的诠释,这并不是说不必要,只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源自革命实践,这一革命实践是对哲学的直接否定。现在,基于哲学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可以由哲学转向现实批判,但是这与马克思的革命实践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因此,理解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包括民主理论,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当时的政治实践就是今天应该采取的政治实践,而是说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需要引起重视并直接面对。
当然,笔者在对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不足之处,其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有待进一步的深化。首先,对国外对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研究,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虽然选取一些较为代表性的观点,但是这远远不够。对国外马克思民主思想,需要从时间、国别、流派、人物、观点等方面作详细的研究。目前国内对于国外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的介绍稍显不足,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之外,还有大量有关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的论文和论著都缺乏引介,笔者在选取国外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代表人物时,也有意选择一些国内较为陌生的人物,希望对弥补这一问题有所裨益。
其次,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研究的分析,由于各种原因,难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从马克思与列宁在民主问题上的差异,到列宁的民主观对于中国的影响,到这种影响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的变化,再到其对于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而这一分析的源头则在于马克思民主思想内涵的确定。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厘清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回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政治的问题上来。除此之外,本书还可能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不足,如有关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文献梳理、分类。另外,在分析起点上,诸如马克思民主思想所处的革命分析框架是否成立等,这类问题都可以在笔者的研究范围内外作出讨论,毕竟对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研究远没有终点。
【注释】
[1][法]雅克·泰克西埃:《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姜志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2][以]J.L.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孙传利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页。
[3][以]J.L.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孙传利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页。
[4]同上,第4页。
[5]同上,第4页。
[6]同上,第5页。
[7][以]J.L.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孙传利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页。
[8]同上,第5页。
[9]同上,第258页。
[10]同上,第261页。
[11]See J·L.Talmon,Political Messianism:The Romantic Phase,New York:Praeger,1961.
[12]Gerhart Niemeyer,“Understanding Political Perversion”,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24,No.4(Oct.,1962),p.569.
[13]Ferenc Fehér,“Marxism as Politics:An Obituary”,Problems of Communism,January-April,1992,pp.11-17.
[14]Ferenc Fehér,“Marxism as Politics:An Obituary”,Problems of Communism,January-April,1992,pp.11-17.
[15]Ferenc Fehér,“Marxism as Politics:An Obituary”,Problems of Communism,January-April,1992,pp.11-17.
[16]Ferenc Fehér,“Marxism as Politics:An Obituary”,Problems of Communism,January-April,1992,pp.11-17.
[17]Ferenc Fehér,“Marxism as Politics:An Obituary”,Problems of Communism,January-April,1992,pp.11-17.
[18]Ferenc Fehér,“Marxism as Politics:An Obituary”,Problems of Communism,January-April,1992,pp.11-17.
[19]Ferenc Fehér,“Marxism as Politics:An Obituary”,Problems of Communism,January-April,1992,pp.11-17.
[20]Ferenc Fehér,“Marxism as Politics:An Obituary”,Problems of Communism,January-April,1992,pp.11-17.
[21]Ferenc Fehér,“Marxism as Politics:An Obituary”,Problems of Communism,January-April,1992,pp.11-17.
[22]Ferenc Fehér and Agnes Heller,“Class,Democracy,Modernity”,Theory and Society,Vol.12,No.2(Mar.,1983),pp.211-244.
[23][法]雅克·泰克西埃:《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姜志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49页。
[24]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25]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26]Maximilien Rubel,“Marx,Theoretician of Anarchism”,http://libcom.org/library/marx-theoretician-anarchism.
[27]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28]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29]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30]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31]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32]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33]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34]Isaiah Berlin,Karl Marx:His life and environment,Time Inc.,1963;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35]Heinrich Heine,O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in Germa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Sigmund Krancberg,“Karl Marx and Democracy”,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Vol.24,No.1(Jul.,1982),pp.23-35.
[36]参见[法]雅克·泰克西埃:《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姜志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二部分。
[37]Arthur F.McGovern,“Marx’s Democracy”,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37,No.3(Jul.,1975),pp.398-400;Richard N.Hunt,The Political Ideas of Marx and Engels,Vol.1,Vol.2,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74,1984.
[38]Arthur F.McGovern,“Marx’s Democracy”,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37,No.3(Jul.,1975),pp.398-400;Richard N.Hunt,The Political Ideas of Marx and Engels,Vol.1,Vol.2,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74,1984.
[39]Arthur F.McGovern,“Marx’s Democracy”,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37,No.3(Jul.,1975),pp.398-400;Richard N.Hunt,The Political Ideas of Marx and Engels,Vol.1,Vol.2,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74,1984.
[40]Sidney Hook,“Myth and Fact in the Marxist Theory of Revolution and Violence”,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34,No.2(Apr.-Jun.,1973),pp.271-280.
[41]Sidney Hook,“Myth and Fact in the Marxist Theory of Revolution and Violence”,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34,No.2(Apr.-Jun.,1973),pp.271-280.
[42]Sidney Hook,“Myth and Fact in the Marxist Theory of Revolution and Violence”,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34,No.2(Apr.-Jun.,1973),pp.271-280.
[43][美]悉尼·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55页。
[44]Sidney Hook,“Myth and Fact in the Marxist Theory of Revolution and Violence”,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34,No.2(Apr.-Jun.,1973),pp.271-280;Sidney Hook,“The Enlightenment and Marxism”,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29,No.1(Jan.-Mar.,1968),pp.93-108.
[45]Sidney Hook,“Myth and Fact in the Marxist Theory of Revolution and Violence”,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34,No.2(Apr.-Jun.,1973),pp.271-280.
[46]Sidney Hook,“The Philosophical Presuppositions of Democracy”,Ethics,Vol.52,No.3(Apr.,1942),pp.275-296.
[47]Sidney Hook,“The Philosophical Presuppositions of Democracy”,Ethics,Vol.52,No.3(Apr.,1942),pp.275-296.
[48]Shlomo Avineri,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Karl Marx,Cambridge:U.P.,1968,p.1,2.
[49]Ibid.,p.33,34,35.
[50]Shlomo Avineri,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Karl Marx,Cambridge:U.P.,1968,p.37.
[51]Ibid.,p.37,38.
[52]Ibid.,p.38.
[53]Ibid.,pp.38-39,40.
[54]Shlomo Avineri,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Karl Marx,Cambridge:U.P.,1968,p.187.
[55]Ibid.,p.190.
[56]Ibid.,p.193.
[57]See Shlomo Avineri,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Karl Marx,Cambridge:U.P.,1968;Alan Gilbert,“Salvaging Marx from Avineri”,Political Theory,Vol.4,No.1(Feb.,1976),pp.9-34;Shlomo Avineri,“How to Save Marx from the Alchemists of Revolution”,Political Theory,Vol.4,No.1(Feb.,1976),pp.35-44;Alan Gilbert,“On Shlomo Avineri’s‘How to Save Marx from the Alchemists of Revolution’”,Political Theory,Vol.4,No.3(Aug.,1976),pp.369-371。
[58]Julie Mostov,“Karl Marx as Democratic Theorist”,Polity,Vol.22,No.2(Winter,1989),pp.195-212.
[59]Julie Mostov,“Karl Marx as Democratic Theorist”,Polity,Vol.22,No.2(Winter,1989),pp.195-212.
[60]Julie Mostov,“Karl Marx as Democratic Theorist”,Polity,Vol.22,No.2(Winter,1989),pp.195-212.
[61]Julie Mostov,Soft Borders:Rethinking Sovereignty and Democracy,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8.
[62]Julie Mostov,“Karl Marx as Democratic Theorist”,Polity,Vol.22,No.2(Winter,1989),pp.195-212.
[63]Julie Mostov,“Karl Marx as Democratic Theorist”,Polity,Vol.22,No.2(Winter,1989),pp.195-212.
[64]Julie Mostov,“Karl Marx as Democratic Theorist”,Polity,Vol.22,No.2(Winter,1989),pp.195-212.
[65][法]雅克·泰克西埃:《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姜志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50页。
[66]同上,第3页。
[67][法]雅克·泰克西埃:《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姜志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50页。
[68]同上,第256、257页。
[69]同上,第261~278页。(www.xing528.com)
[70]同上,第285页。
[71][法]雅克·泰克西埃:《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姜志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67、64页。
[72]同上,第88、81页。
[73]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0页。
[74]同上,第298页。
[75]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6页。
[76]李延明、刘青建、杨海蛟:《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33页。
[77]同上,第60页。
[78]李延明、刘青建、杨海蛟:《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9、220页。
[79]荣剑、杨逢春:《民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9页。
[80]同上,第150、151页。
[81]同上,第153页。
[82]荣剑、杨逢春:《民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
[83]同上,第236、249、257页。
[84]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9页。
[85]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9、71、71~72页。
[86]同上,第24页。
[87]参见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4~58页。
[88]参见郭丽兰:《马克思民主观的文本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190页。
[89]同上,第199、200页。
[90]同上,第202~203页。
[91]吴恩裕:《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61页。
[92]同上,第90、91页。
[93]同上,第94、95页。
[94]吴恩裕:《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97、98页。
[95]同上,第108页。
[96]范冬云:《“最高哲学诉求”关怀下的马克思民主思想》,《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97]牟宗艳:《“政治终结”进程中的民主——马克思的理想民主模式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98]栾亚丽、宋严:《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构想——兼析“政治终结”过程中的民主模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99]杨春志、胡明远:《马克思民主思想:从浪漫主义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
[100]参见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7~23页;姜丽华:《对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再思考》,《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01]张越华:《马克思民主理论生成之路》,《前沿》2012年第5期。
[102]参见荣剑、杨逢春:《民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一章;李铁映:《论民主》,人民出版社,2001年,附录三。
[103]参见郑宇:《马克思民主思想发展历程研究》,《理论界》2013年第10期。
[104]参见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二章;郭丽兰:《马克思民主观的文本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一编、第二编、第三编。
[105]李宗楼:《论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补充与完善》,《安庆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06]林怀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建党思想及其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107]林怀艺:《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08]许耀桐:《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新视野》2006年第1期。
[109]荣剑:《堵塞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人运动中的民主实践》,《天府新论》1988年第3期。
[110]崔恒、陈君:《历史批判与制度重建——马克思恩格斯选举思想研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11]崔恒、陈君:《历史批判与制度重建——马克思恩格斯选举思想研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12]靳晓霞:《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及其启示——关于选举性质、民主条件、选举结果和选举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113]靳晓霞:《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及其启示——关于选举性质、民主条件、选举结果和选举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114]靳晓霞:《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及其启示——关于选举性质、民主条件、选举结果和选举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115]靳晓霞:《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及其启示——关于选举性质、民主条件、选举结果和选举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116]靳晓霞:《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及其启示——关于选举性质、民主条件、选举结果和选举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117]唐贤兴:《财产权与民主的演进——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权力权利观》,《理论学习月刊》1998年第10期。
[118]唐贤兴:《财产权利与作为政治权力妥协的民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8期。
[119]唐贤兴:《财产权利与作为政治权力妥协的民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8期。
[120]郭丽兰:《马克思民主观的经济学视阈——兼论〈资本论〉中的民主思想》,《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21]郭丽兰:《马克思民主观的经济学视阈——兼论〈资本论〉中的民主思想》,《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22]尹昕:《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经济向度》,《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
[123]李茂林:《关于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的形成、发展和实质》,《阴山学刊》1992年第4期。
[124]张慧娣:《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集中制理论的贡献》,《天津党校学刊》1997年第2期。
[125]刘炳香:《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民主集中制思想》,《理论探讨》1989年第1期。
[126]刘炳香:《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民主集中制思想》,《理论探讨》1989年第1期。
[127]吴恩裕:《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91页。
[128]时继锋:《马克思恩格斯论民主法制的产生和历史发展》,《求索》2011年第8期。
[129]参见马长山:《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契约法律观及其宪政意义》,《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马长山:《马克思恩格斯民主契约法律观的“理论替换”及其实践反差》,《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30]马长山:《马克思恩格斯民主契约法律观的“理论替换”及其实践反差》,《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31]郭丽兰:《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32]王聪:《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33]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
[134]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
[135][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7页。
[136]田湘波、徐如祥:《政治制度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湖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田湘波、杨洁:《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8期。
[137]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3页。
[138]龚铁鹰:《论软权力的维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9期。
[139]胡键:《软实力新论:构成、功能和发展规律——兼论中美软实力的比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40]李翠亭:《小布什执政时期民主输出与美国软实力的悖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141]刘杰等:《中国式民主——一种新型民主形态的兴起和成长》,时事出版社,2014年,第9页。
[142]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