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优化措施

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反,跨国公司为了顺利地进入发展中东道国的市场,也会相应地采取“以技术换市场”的战略,通过转让部分成熟的技术,以获取东道国的市场准入及其他优惠条件,并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此外,也有的跨国公司通过转让部分技术作为代价,换取发展中东道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及各种优惠待遇,以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优化措施

1.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动机

(1)维持企业收益率。

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一般会先后采取国内生产及产品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及国外生产、产业对外转移及返销进口的国际生产方式。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当某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而不同时拥有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则表明该企业没有组织和管理国外生产的能力,也不能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那么合理的选择应该是通过对外技术转移来获取所有权优势带来的利益(详见第3章)。

如果综合上述两种理论,并引进预期利润率的话,那么,在现实中上述三种国际生产方式的利润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如下变化(参见图9-4)。首先,在商品出口阶段的后期,通常由于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的利润率开始逐渐下降,为了维持一定的收益率,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其次,当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某东道国的市场后,随着围绕东道国市场的国际竞争加剧,在东道国市场上的利润率会出现下降,为了在东道国维持及扩大市场份额,企业也会选择国际技术转移,通过转移必要的技术和产品来增强在东道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再次,当技术转移经过一定时期后,利润率也会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此时就会进入新的一轮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的利润率及投资行为便会出现上述的循环变化。

图9-4 三种国际生产方式的收益率变化

(2)确立国际垄断地位。

正因为技术竞争是当今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最重要的形式,所以,尽管对跨国公司来说国际技术转移可能是次优的选择,但是为了确立其在国际上的垄断地位,它们也会把国际技术转移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

第一,率先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东道国申请相关专利,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完成专利布局,以尽早确立其技术垄断地位,从源头上打压竞争对手;

第二,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国外独资子公司转移技术,并通过技术内部化来确立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对世界市场的垄断;

第三,通过向国外合资子公司最低限度地转移技术,从技术上控制其经营,以达到获取垄断利润及垄断该东道国市场的目的;

第四,通过向东道国当地企业转让技术,充分利用相关技术领域的垄断优势,以实现技术利润的最大化;

第五,通过向世界同行业企业发放专利许可证,尽快促使该项技术成为世界标准,从而确立其技术的国际垄断地位。

(3)“以技术换市场”。

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普遍存在较大的技术缺口,即缺乏先进的技术及必需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缺口,部分发展中东道国通常会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资政策,即向跨国公司有条件地开放国内市场,以换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由此获得推进工业化所必需的先进技术。相反,跨国公司为了顺利地进入发展中东道国的市场,也会相应地采取“以技术换市场”的战略,通过转让部分成熟的技术,以获取东道国的市场准入及其他优惠条件,并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此外,也有的跨国公司通过转让部分技术作为代价,换取发展中东道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及各种优惠待遇,以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4)“以技术换技术”。

“以技术换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逐渐减少单方面的技术转移,而更多地采取与其他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进行交换。其主要原因在于:(www.xing528.com)

第一,由于全球技术竞争进一步加剧,技术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致使跨国公司很难在所有的技术领域都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得不用自己开发的技术去换取其他企业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

第二,在有些行业(如生物医药等行业),技术研发的周期较长,所需的研发成本较高,总体的研发风险较大,所以,不少跨国公司结成技术研发的国际战略联盟,相互拿出各自优秀的技术参与合作研发,以缩短技术的研发周期,降低研发的成本及风险;

第三,不同行业的技术交叉日益重要(如机械行业与电子行业的技术交叉),通过引进不同行业的技术,可以实现本行业技术体系的重大突破,所以,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愿意进行技术交换,何况这种技术转移在短期内也不会直接培育自己的竞争对手。

(5)调整国内生产结构。

通过技术转移把部分产品或生产工序转移至国外,已成为跨国公司调整国内生产结构的重要手段。首先,对于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国际竞争力逐渐丧失的产品或生产工序,跨国公司会采取技术与产品或生产工序一起打包转移的方式,将它们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转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比较容易得到发展中东道国政府的欢迎;其次,随着发达国家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规制日益严厉,跨国公司用于环保的投资压力逐渐增大,有些公害严重的企业甚至难以在国内生存,而一些处在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规制相对宽松,这就为跨国公司转移环境污染产业提供了可能,于是污染严重的跨国公司纷纷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实施产业整体转移,当然在其过程中也伴随着相关技术的转移。

(6)重构全球经营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区域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跨国公司正在调整其全球经营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通过对外技术转移重构全球经营体系。

其一,采用产品与技术打包转移的方式将丧失竞争优势的经营部门整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在国内开拓新的技术领域,重构新的竞争力优势;

其二,通过直接投资及技术转让,把部分零部件的生产转移至国外子公司,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在跨国经营中展开生产工序间的分工;

其三,通过技术转让推进“战略性分工”,即把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生产及组装全面转移到国外子公司,并将部分制成品返销国内,在企业内部展开“产品差异化分工”;

其四,利用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即在所处的经济合作区域(如自由贸易区等)内建立连续及完整的生产体系,在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同时拓展研发等业务,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一步确立国际竞争优势。

2.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因素

国际技术转移尽管是跨国公司确保全球技术垄断优势的自主行为,但是在转移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来自母国政府、一些国际机构以及东道国政府等多种政策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因素有时甚至会与跨国公司的利益发生尖锐的冲突,影响到其通过技术转移增强技术垄断优势及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首先,世界各国政府,尤其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政府通常都对本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技术转移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一般通过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使企业的对外技术转移置于政府严格的管控之下,以维持国家在技术领域的优势,最终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及对外战略的目标。具体方法主要有:一是对技术出口实行全面管理,即由政府直接颁布禁止出口的尖端技术及军事技术的清单(目录),并对清单以外的技术出口实施严格的申报及审批制度,以防止本国技术的流出;二是对技术出口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即政府不是逐项审核所有的技术出口,而是对除禁止清单以外的技术出口采取原则上自由的政策,但一旦查实有违反禁止出口规定的行为,则将对此进行严厉的处罚。

其次,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联合组成的国际机构在世界范围内监视和控制跨国公司的技术出口,其中巴黎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to Communist Countries)曾经担任过重要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及部分民族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组织了这一名为非官方的,实为有浓厚政府背景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及部分民族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及高新技术,列入禁止出口清单的商品有上万种,涉及对象近30个国家。在该委员会存续的几十年中,有不少被认定违反规定的跨国公司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尽管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需要,该委员会确定的各种限制不断被突破,以至于在1994年4月1日不得不宣告解散,但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通过其他方式协调、监视及限制本国跨国公司技术出口的机制仍然在起着作用。

再次,为了使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符合本国产业发展的需要,东道国政府也会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法规,对拟引进的技术进行审核、许可或限制。其基本的准则:一是引进的技术必须与本国的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既不能是十分陈旧的技术,以防止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应是过于尖端的技术,以避免本国因无法消化吸收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技术引进费用,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率,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申请引进的技术进行严格的审查,以防止不同企业重复引进相同的技术;三是以技术引进推动国内的技术研发,严格限制成套技术设备的进口,引导国内企业更多地引进技术图纸、设计方案及技术专利,在消化、吸收及改良的基础上,创建本国独特的技术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