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世纪至18世纪末。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17世纪至18世纪末,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列强的英、荷、法等欧洲国家,向国外进行经济扩张的方式主要是间接投资,即通过采取借贷资本输出的形式,购买外国政府发行或担保的铁路建设债券及政府公债等。
然而,随着新航线及新大陆的相继发现,国际贸易加快发展,加上殖民主义势力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列强的大型贸易公司逐渐壮大,并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例如,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了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弗吉尼亚公司(Virginia Company)及马萨诸塞湾公司(Massachusetts Bay Company)等巨大的殖民地企业,它们从王室获得贸易特权,主要从事与国外殖民地的贸易及航运业务。其中东印度公司通过投资建立的国外贸易子公司,几乎垄断了印度及远东地区香料、棉织品、丝绸的生产和出口以及中国茶叶的出口;在1613—1621年的八年中,直接投资的年收益率高达11%[1]。
(2)19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并开始逐渐进入第二阶段。工业革命加快了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对国外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世界市场的控制。于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源开发和市场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例如,1870年英、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包括间接投资)只有50亿美元左右,1914年增加到440亿美元;其中,英国为183亿美元,法国为87亿美元,德国为56亿美元,美国为35亿美元(直接投资26亿美元、间接投资9亿美元)、比利时、荷兰及瑞士三国为55亿美元;国外子公司数达433家[2]。
这一时期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是英、法、德、美等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列强;
第二,尽管投资方式仍以间接投资为主,但直接投资的比率逐渐提高;
第三,投资对象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及其他经济落后的国家;
第四,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将母国的工业产品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并从殖民地和落后国家输入初级产品;
第五,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制造业直接投资企业中,出现了至今仍活跃于世界的诸如德国拜耳化学(Bayer)、美国胜家缝纫机(Singer)、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GE)、德国西门子电气(Siemens)、瑞士雀巢(Nestle)等著名的跨国公司。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年)。
在1914—1945年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卷入战争及经历三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相对比较缓慢。据统计,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由1914年的143亿美元增加到1938年的26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2.7%[3]。
这一时期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从各主要投资国家所占比重来看,尽管英国仍是世界最大的投资国,但所占比重从1914年的45.5%下降到1938年的39.8%,而美国同期所占比重则从18.5%迅速上升为27.7%;
第二,从主要受资国来看,虽然直接投资大部分仍然流入发展中国家,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开始增加,尤其是美国迅速扩大对欧洲及加拿大的投资;
第三,从投资行业来看,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和公共设施部门仍然是投资的重点,但对制造业投资的增长较快,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尤其是美国对其他发达国家投资中制造业的比重逐年提高;
第四,从制造业的投资动机来看,避开发达国家的关税壁垒是主要动机之一,如美国通用及福特汽车公司向欧洲的扩张就是为此;
第五,从子公司的国外活动来看,为了有效地控制世界市场,国外子公司数迅速增加,如美国187家制造业大企业在国外的子公司数从1913年的116家分别增加到1919年180家、1929年的467家及1939年的715家[4]。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直接投资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初,如下国际政治及经济因素促成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扩大。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获得了政治及经济霸权,它通过对西欧、日本等国经济援助,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迅速从战争破坏中恢复过来,为吸收美国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第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下展开的一系列贸易自由化谈判,使各成员国相继制定了自由开放的外资政策;
第三,各发达国家采取补贴资助、利润减税、投资保护等各种措施,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第四,一批殖民地、附属国相继获得了政治独立,为发展民族经济,对外国直接投资采取了积极欢迎的态度;
第五,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交通、通讯的现代化,为投资者进行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可能。
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从1945年的200亿美元,迅速扩大为1972年的1 469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更加显著,其存量从1946年的72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73年的1 013亿美元,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1.0%[5]。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地区)别来看,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及拉美各国,之后,投资重心开始转向西欧各国,尤其是转向1958年1月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成员国。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来看,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集中在石油业及制造业,之后,对石油业的投资比重相对下降,对制造业的投资比重迅速上升。
(2)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尽管整个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但国际直接投资在前一时期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其主要的促进因素有:(www.xing528.com)
第一,从70年代初开始,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停滞膨胀状态,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为了继续维持已有的市场份额,发达国家政府竭力推动本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世界经济区域化及集团化迅速发展,尤其是1967年7月欧洲共同体(EC)成立后,其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一方面加快了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国家对该区域的直接投资;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1971年8月美元停兑黄金、1973年实施浮动汇率)导致马克、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由此刺激原西德及日本等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四,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快衰退产业的国际转移;
第五,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加快,国际分工愈益深化,发达国家的企业更多地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来配置生产,将部分生产过程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由此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
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统计,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971年为144.4亿美元,1984年增为501.2亿美元,其存量同期从1 736.7亿美元增加到6 457.0亿美元;世界吸收直接投资(流量)1971年为142.8亿美元,1984年增为568.4亿美元,其存量同期从3 683.1亿美元增加到8 691.9亿美元;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国(地区)别比重来看,1971年发达国家所占比重高达99.6%,其中美国占55.9%、欧洲共同体占40.2%、日本占2.5%,发展中国家仅占0.4%,1984年发达国家所占比重降为95.3%,其中美国降为33.4%、欧洲共同体占43.6%、日本升至11.9%,发展中国家增至4.7%[6]。
(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成因有:
第一,世界经济自80年代中期逐渐复苏后,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IT革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从而加速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
第二,由发达国家所推动的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尤其是产品内分工日趋细化,全球生产网络逐渐形成;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也日益显现,1993年11月起欧洲共同体开始向一体化更高层次的欧洲联盟(EU)过渡、1994年1月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区域内成员国之间及区域外国家对这些区域的直接投资;
第四,在国际金融领域,1985年9月主要发达国家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及原西德马克兑美元大幅度升值,为了减轻本币升值带来的经营压力,这些国家的企业纷纷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第五,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它们开始逐渐增加对外直接投资。
如图2-1和表2-1所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对外直接投资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世界年平均对外直接投资额(流量)80年代为1 118亿美元,90年代增为5 179亿美元,其存量从1985年的7 501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61 482亿美元。从国(地区)别年平均对外直接投资额(流量)来看,同期发达国家从1 050亿美元增为4 594亿美元,其中美国从233亿美元增为1 150亿美元,欧盟(欧洲共同体)从559亿美元增为2 954亿美元,日本从186亿美元增为231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从68亿美元增为570亿美元,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从53亿美元增为402亿美元;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其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所占比重从80年代的6.1%上升为11.0%,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同期从93.9%降为88.7%。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1990年第一产业占8.8%,第二产业占43.5%,第三产业占47.4%;其中发达国家分别为8.8%、43.6%和47.4%,发展中国家分别为12.8%、35.5%和48.2%(参见表2-3)。
图2-1 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与存量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世界投资报告》,各年资料。
表2-1 世界各国(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注:1)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为年平均。
2)转型国家:包括地处亚洲及欧洲的转型经济国家。
资料来源:UNCTAD《世界投资报告》,各年资料。
(4)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一次低潮,投资额从2000年的11 661.5亿美元下降为2001年的5 840.2亿美元和2002年的4 913.9亿美元(参见图2-2)。其主要原因有:
图2-2 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与存量
资料来源:UNCTAD《世界投资报告》,各年资料。
第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其他发达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下滑的现象,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下降;
第二,受安然等大公司假账丑闻影响,美国新经济热浪急剧降温,大量高科技企业股票价格不断下跌,投资者信心深受打击;
第三,受“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对海外直接投资持谨慎的态度;
第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时兴的全球跨国并购产生了以垄断限制竞争,进而使消费者利益受损的负面作用,这引起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全球反垄断力量的增强,对跨国并购活动产生了抑制作用;
第五,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纷纷调整对外投资战略,从过去追求外部扩张向加强内部整合转变,采取“少而精”及相对集聚的全球发展战略。
从2003年起,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及企业赢利状况的改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逐渐恢复和增长,2006年超过2000年为13 445.8亿美元,2007年高达21 296.2亿美元(参见图2-1)。然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使国际直接投资再度受挫,2009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分别降为11 013.4亿美元及11 865.1亿美元,比2007年分别下降48.3%及36.6%[7]。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9年的《世界投资报告》认为,导致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是企业不断撤资以降低成本及进行企业重组,二是受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的影响,跨国并购大幅度减少。2010年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直接投资逐渐回升,2011年为15 876.0亿美元,2014年为13 543.4亿美元[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