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哲学宗教,或者叫密宗,是最接近于完全舍弃自我的宗教。这一宗教的所有衍化物都反映了一种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也是一种感觉:任何善都不可能通过持久的努力产生。达到欲求的努力是无望的。印度人并不沉溺于绝望,在这方面他与他的西方兄弟不同,后者祈求得到神的帮助,在遥远的将来,或者实现个人幸福,或者达到所谓的“文明”的完美,而前者则认为全部努力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它注定失败并不代表真正失败,只是采用了错误的标准来定义成功而已。根据《奥义书》中的教义,哪怕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一种因为欲望而存在的幻觉。
在婆罗门(更深刻的世界统一体)中,个体是真正存在着的,并得到了救赎。
神的观念,不是作为宗教的起源,而是宗教的产物,在我们真实思考与衡量佛教的时候就很明确了。因为佛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神的宗教,这好像有些自相矛盾。当然,佛陀本人也开始像孔子一样成为宗教的一个目标物。每一个宗教创始人都被他的信徒们神化了。但佛陀并没有,他教导人们把神灵只当作是一次短暂而虚幻的过程。受苦是生存的普遍常态,生存是对欲望的惩罚,重生要经历痛苦,它是命运和前生注定的。命中注定的生存轮回,是因为生命始终在不断创造能够让自己转世和活下去的条件。救赎并不代表生存的成功,不代表欲望的满足,而是通过征服欲望来脱离现世。这种宗教里是没有神的,人们没必要通过它呼唤自己的需求。但它确是宗教,毕竟它是一种救赎手段,目的是把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以别的观点看来,涅槃基本等于毁灭;但从人的方面看(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弱势和失败),涅槃则代表着救赎。它是一种生活哲学,是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这种和谐帮他赢得了他所能想象到的最大好处。(www.xing528.com)
想要理解宗教著作的一般范畴,只掌握宗教的普遍原理是不行的。你必须认识宗教在人类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形态;特别是要了解一些它在某些层面与科学、另一些层面与艺术和诗歌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