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识与哲学的比较:反思常识与理性力量的不同

常识与哲学的比较:反思常识与理性力量的不同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我们不能通过常识来证明哲学,但至少我们可以把它跟常识进行比较。既然我们要承认哲学与常识有所不同,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不同。由此可见,我们这样来反思常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完全非理性的力量,比如,习惯和模仿。所以,只要常识是习惯性的和模仿性的,哲学就无法对常识表示认同;但常识还有其他的特征,真正的哲学天才也与之相悖。

常识与哲学的比较:反思常识与理性力量的不同

虽然我们不能通过常识来证明哲学,但至少我们可以把它跟常识进行比较。既然我们要承认哲学与常识有所不同,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不同。那么,到底何为常识呢?首先,有一点很明确:这不是一个对常识的质疑。因为常识所特有的一个属性就是:它一定不能被质疑,它应被视为本该如此。它由无数的确信所组成,而人们普遍承认这些确信是绝对可靠的;你不能提出任何对它们的质疑,而是要借助于它们来确定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称为问题。它们是保守的意见,是坚不可摧的信念,人们把它们奉若真理,它们是人类推理无意识的条件。作为一个有常识的人,我把常识视为生活的依据或思考的依据;它已经成了我和我的同胞们所达成共识的一种实际上和理论上的指导,而我根本不会花费时间去思考它。

现在假设,我们在某种天马行空的、毫无理性的精神状态下去思考常识。结果令人震惊:这个从未被质疑过的权威,轻而易举就被证明是非常容易出错的。它的魔力消失了。举一个明显的例子,这就是:常识也有它的历史,它也是不断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昨天的谬论却成了今天的常识,而昨天的常识如今已经不再被人记起,甚至变得诡异。16世纪的异类是那个说地球是可以转动的人,20世纪的异类是那个说地球是静止的人。由此可见,我们这样来反思常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完全非理性的力量,比如,习惯和模仿。人们一直相信的,或一次又一次断言的,从这一事实中获得了稳定性。所以,在日后跟最近的或新鲜的东西相比,它总是更容易被人相信,并不会被怀疑。我们身边其他人所相信的东西,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反映在我们自己的信念中,就像我们的言谈体现了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某些特点和风格一样。甚至,一个曾经广为流传的信念,俨然已经成了不可抗拒的权威。它得到了民意的认可,就像任何约定俗成的或正规的东西得到认可一样。而对于那些提出质疑的人,人们往往带着含有敌意把他们看成不可靠的人,不可捉摸的人。“你绝对无法估计他们即将做什么。”甚至他们被当作会对公共治安产生威胁的坏分子而遭到迫害。我把习惯和模仿称为“非理性”的力量,我之所以这样说是觉得它们对真理没有特殊的尊重。它们既能证实和传播正确的思维方式,又以同样的方式证实和传播错误的思维方式。不遵循某些常识就一定会犯错。事实上,我们可以摆出很多理由,来证明常识确实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导师。但即便这样,接下来还可以凭借其他的理由来证明有些常识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它本身并不具备终审的权力。常识虽然稳定而流行,但也正是因为它的稳定和流行而受到批判。虽然我们不能绝对肯定,但它也许确实阻挡了真理的前进——通过陈旧和根深蒂固的东西以毫无根据的权威,关闭了我们的头脑不让新的阳光照射进来。

哲学家恰恰是这样的人:他们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向常识发起挑战,坚定地与多数人为敌,目的是引导多数人来质疑由于惰性或盲目而曾被想当然的东西。他们是不计后果的批评者,是不可压制的反对者,他们不知道该在哪里停止脚步。他们有办法扼住人类的智力——当他们思考的时候,它就开始沉睡。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次对哲学关注的热情,都有一次新的哲学运动,它们周期性地出现。有些有个性的或热爱思考的人,比如,苏格拉底培根笛卡尔洛克康德,总是喜欢摒弃旧思想,因为他们发现,虽然走老路更轻松,但如果你开辟出一条新路的话,则更有可能达到目标。这样的思想者,总是要求重新审视历史和旧的方法;他把自己摆在一个新的中心的位置,重新设定一个方向标。(www.xing528.com)

所以,只要常识是习惯性的和模仿性的,哲学就无法对常识表示认同;但常识还有其他的特征,真正的哲学天才也与之相悖。只要思考一下那些站在常识的立场被用来表示赞扬或批判的词语,就会清楚地看到这些特征。当一些观念被指责为与常识相悖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怎么评价它们呢?我发现,有三个最惯用的批判形式:这些观念分别是“不切实际的”“太普通的”或“无形的”。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些都是谴责之词。它们同时暗示了可以被常识接受的观念应该是“实际的”“特殊的”和“有形的”。为了矫正常识,哲学就必须要证明:这样的判断(不管是明显的还是隐喻的)绝不可能作为最终裁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