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人心:复杂而微妙的识人之道

解读人心:复杂而微妙的识人之道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同学马赛尔·格罗斯曼认识爱因斯坦不久就把他带到家里,向其父母宣告:“这位爱因斯坦将来有一天会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格罗斯曼可谓是慧眼识英才,堪称爱因斯坦一生中第一位真正的朋友和对他帮助最大的“天使”之一。尤其是,在选拔军事指挥官的问题上,降低了人们对智商等可测量指标的关注,从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卡尼曼量表”中提到的那些特质上。在随后的工作中,卡尼曼改变了一些做法。

解读人心:复杂而微妙的识人之道

前时获悉一位朋友时隔7年,重返原单位、一个重要的科普机构任职(法人),很为他高兴。同时也感到欣慰,因为验证了自己当年的一个预想——那时我就认定他一定会有这一天的。就此事,特别有些感慨,因为我对另外一些自己并不熟识的人,也有过类似预判——仅仅是借助于对其文字作品较为细致的研读,还有直觉。

这么寻思的时候,从微信群里读到一段文字,惊觉真真十分吻合我想表达的意思。那段话是:想成为大树,就不要和草去比。短期来看,草的生长速度和树相比,肯定是草的长势明显,但是几年过后,草换了几拨,但树依旧是树。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古树、大树,却没有古草、大草。做人、做事,重要的不是一时的快慢,而是持久的发展力。

噢,发展力!

不禁又联想到一个多月前,2019年7月,在上海参加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活动,我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曾围绕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成长历程和创造力有过一番对谈。其中提到,仅仅是在“爱因斯坦奇迹年”(1905年),即他发表改变物理学面貌之5篇论文那一年之前的五六年,爱因斯坦在大学里还不受老师待见。他的一位带他实验的老师甚至十分“诚恳”并“负责任”地告诫他说:你若是选择医学或法学,或许都会比选择物理学要好。

作为一个鲜明的比照,差不多就是在那些岁月里,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向人夸赞说:“我的侄子真是了不起。我和我的工程师绞尽脑汁考虑一整天的问题,这个小伙子不到一刻钟就全解决了。他是会有大出息的!”而同学马赛尔·格罗斯曼认识爱因斯坦不久就把他带到家里,向其父母宣告:“这位爱因斯坦将来有一天会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格罗斯曼的父亲后来帮助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获得了他的第一个固定职位。格罗斯曼可谓是慧眼识英才,堪称爱因斯坦一生中第一位真正的朋友和对他帮助最大的“天使”之一。

爱因斯坦终究是个天才,太特殊。那么,芸芸众生普通之人又如何呢?

最近读到迈克尔·刘易斯新著《思维的发现:关于决策与判断的科学》,其中有专章谈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年轻时意外地成了以色列国防军里的心理问题专家。当年他受命评估军官和挑选新兵,算是领教了挑选合适的人选去从事适合的工作,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www.xing528.com)

不过,卡尼曼设计了一套性格测试题,并列出了他心目中与从军服役所需素质最相关的一些特质:身体强健,遵守时间,善于社交,有责任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据此他得以预测应征者在不同岗位上取得成功的概率,效果不错。它使得以色列这个新兴国家开始更有效地发动全国范围内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选拔军事指挥官的问题上,降低了人们对智商等可测量指标的关注,从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卡尼曼量表”中提到的那些特质上。

此前,卡尼曼深信自己费不了多大工夫就能看出哪些人能成为好军官,哪些人不能;哪些人永远成不了气候,哪些人会出类拔萃。然而,当看到各个候选人在培训学校的真实表现后,他发现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这种状况让他想到了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并思忖:假如在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例中都能看到人的感觉之强大足以颠覆事实,那么在更复杂的情况中,众人的感觉又会具有多大的影响力呢?

而早前他的心理学同行已指出的一种所谓“光圈效应”,他也遭遇了:如果某个士兵在首轮打分中被认定为优秀,那么在评定其身体条件时,军官们也会给出不切实际的高分。很显然,整体优点产生的光环影响了对具体特征的评价,反之亦然。

在随后的工作中,卡尼曼改变了一些做法。他教会面试官们科学地向每个应征者提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光圈效应”。即提出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以便了解应征者在实际情况中的真实表现,而不是听应征者对自己做出的主观评价。实际上,这就把希望探询的事实巧妙地隐藏在问题之中了。

识人难乎?复杂而又微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