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到2018年这26年当中,全国总计进行了10次科学素质调查。新近披露的第10次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比2015年第9次调查的6.20%提高了2.27个百分点。
据我观察,早前,每次调查的主要结果一披露,就会在社会上引发或大或小的诘问和议论。记得,中间有一年出来的数字不升反降,令人大跌眼镜:这些年里科普工作越来越受重视,相关投入也越来越大,怎么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反倒走低了?
印象较深的一次纠结,是在“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主要结果于2010年底公布之后。它更多地源自于3.27%这个数字,而媒体紧跟其后附加的一个解读,则使之显得格外沉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落后发达国家20年!
那会儿,适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刚刚走完第一个5年,前述结论让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GDP已成为世界第二,而与公民科学素养相关的那个数字却一直没能实现“赶超”呢?
那之后不久,我还在一次探讨科普研究的会议上,听到一位热心科普创作的科学家,对我国所依凭的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提出质疑:目前我国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6%,可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不足4%。对比一下这两个数字,不是笑话吗?
类似的问题也长期困扰着中国科协的一位老领导。他告诉我,他在农村了解到许多农技协的会员对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技术比较熟悉,如果这部分人又具有一定的学历,那么可以认为他们在中国的农民群体里应当是具备了基本科学素质的人。然而,按照我们的测评标准,他们却难以入围。就此,这位老领导发问:难道科学的标准和实践的标准是矛盾的吗?
一个单纯的数据,经过一些媒体“好心”而又简单地解读和发挥,就承担了太多太重的责任!已有学者指出,此问题在于,统一尺度的测评试卷,追求计算出的只是全国最终的一个“达标率”,但这样的结果却难以起到进行分类指导和对实际工作产生激励的作用。当然,这说的是前些年时监测评估的情况,而今至少在科学性和精准性上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及。在我国,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经常被混用。“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指的是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观所具有基本的了解。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对科学技术的普及所应达到效果的理解上的差异,在我国的科普工作和新闻报道中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同时,由于还存在“素质”(似乎更接近“qualification”)一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更不相同。
一般而言,素质包括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的因素,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态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而素养则主要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社会培养和自身修养获得。
不过,在科学素质测评的语境中,科学素质和科学素养通常没有明显的差异。对比我国几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素质的概念拓宽了能力部分的内容。目前来说,在社会上“素质”一词使用得相对多一些,所以国家正式文件已统一规范地使用了“科学素质”这一称谓。如国务院于2006年2月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就采用了“科学素质”的表述方式。(www.xing528.com)
依照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所给出的定义,科学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情况、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而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代表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该比例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通过调查获得。即通过对18—69岁公民了解基本科学知识、理解基本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的调查,随机抽取公民科学素质测试题库的28个科学素质测试题目,测算出每位受访者的科学素质得分,超过一定分值者(70分)算作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
公民科学素质乃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概念,其内涵会因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翻新。回望1957年,美国的科学素养调查刚刚起步,当时美国国家科学记者协会使用的4个知识问项为:放射性尘埃、饮用水的氟化、脊髓灰质炎疫苗和航天飞机。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上4个问项中至少有3个不再是测量公众理解科学的核心了。
研究表明,科学素养水平基本上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明显关系。因此,学者们形成的一个普遍共识是: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加强科学教育。
从国际视野看,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本是各国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将科学素质作为一个专门主题而加以调查和讨论,并由此引发科学教育改革,主要是从美国开始的。
1958年,美国学者赫德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并撰文首次建议将提升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自此以后,科学素质逐渐成为美国科学教育的重大主题。同时,公民科学素养测评不断检验着美国的科学教育成效。美国各界为此不断加强学校的正规科学教育和社会非正规科学教育,公民的科学素养也因此而得到逐步提升。
毫无疑问,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是通过教育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科学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目前,国外在科学教育评价方面,科学素质的内容和标准已经从单纯强调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态势,转向更注重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态度及其应用科学处理事务等方面。在正规教育系统内,科学素质教育目标实际上促动了教育方式的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调整。
2018年9月17日至19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的主题是: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徜徉于各个分论坛,与科学素质相关的议题随处可见:科学素质与文化包容,科学素质与媒体的责任,科学素质促进与政府的责任,科学素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素质促进入工智能创新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