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雨水较多,回暖中的天气有时会突然转冷——2019年4月28日在京城,我又真切地体验了一回,而且还有了一些观察自然的意外收获:那天一大早我来到北京电视台参加活动,在院子里转悠时发现,一墙角上伏着一只蜗牛,它旁边则聚集着数十个黑乎乎的小虫子。
那些小东西我觉得似曾相识,但起码有40年没再谋面了。好奇心促使我捡起一根树枝撩拨几下,它们竟岿然不动,就像焊在了墙上似的。太奇怪太有意思了!我拿出手机,立此存照,并发送给我的一位在国外学过昆虫学的朋友孙楷(笔名拉步甲),向他请教:这是何方神圣?
回复很快来了:这是俗称“春蹦儿”的斑衣蜡蝉的低龄若虫。它到成虫期才会长翅膀,高龄的若虫会变成红色。照片边上的泥土瘢痕下是卵群,去年成虫产卵时用泥土盖上去的。这些低龄若虫看上去是刚孵化不久,现在温度低就不爱动了。
真长见识!捎带脚我就约请这位据说在“虫子圈”里很有名气的拉步甲先生,给《科普时报》写一篇有关“春蹦儿”的文章,他又很快脱稿了。瞧着他发来的那些虫子的精美图片,我的思绪霎时穿越到了自己的童年时期,那个有幸能与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以及各种小动物亲密相伴的年代……
几天后,去往杭州,参加“2019浙江省林学科普大本营活动”,在浙江农林大学百草园里,又观赏了种种奇花异草。落坐于该校国家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时,与浙江省林学会理事长吴鸿教授,丽水市政协副主席、市农林科学院院长金爱武教授闲聊,亦增长了不少见识。
曾在浙江农林大学任教的金爱武是一位竹类专家,他多年来一直教农民学竹林培育技术,帮助农民致富,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金元宝教授”。冷不丁地,金教授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常说雨后春笋,那么,是春天下雨了,所以才长很多笋吗?
我一时愣住了。(www.xing528.com)
“雨后春笋”,出自宋·张耒《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指春雨以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金教授的问题,说得更具体一些:“雨后”,是指雨水充沛,所以长笋,还是下雨之后即雨停了,才长笋呢?
我老实承认,从未由这角度琢磨过问题,一时也想不明白。
“金元宝教授”循循善诱,向我科普了一番:事实是,在竹林养分供给适宜的条件下,春笋的出土生长主要受温度控制。如毛竹春笋,在气温回升到起始温度(地温13~15℃)后开始萌发,并随着有效积温的增加迅速生长。春季,特别是早春,一般连绵阴雨导致温度低,竹笋的生长很慢,出土的数量就少。一旦雨后天晴,温度快速回升,则竹笋生长迅速,出土数量很快增多。可以说,春天温度回升快、出笋快,温度回升慢则出笋也慢。因此,“雨后春笋”是指雨水停了气温回升,而致使竹林大量发笋。
原来如此!
金教授还说:生产上,利用竹笋出土受温度(地温)控制的机理,实施冬季林地覆盖有机物,通过有机物发酵增温(地温)和物理保墒的作用,可以实现覆盖促成“春笋冬出”。
10天之内,大自然给我上了两堂课,受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