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在医护人员身上体现的第二点,就是严谨科学的功底和专注的品质。这是医学严肃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医学界要有创新的自信,但更要有严谨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屈从非学术压力的行为,都应受到坚决抵制。
伟人歌德说过: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道道界限把人隔开,而最后用爱可以把它们全部超越。如果把爱和善良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的文化品位气质就会因为内在的光源变得晶莹剔透。因为内心有爱,我们在执业中所表现出的专注和敬畏也会变得无比自觉。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不能停留于道德上,它必须要有扎扎实实的行医本领,而行医本领来源于功底和专注的品质。
钟南山院士在广东的一次会议上提到:医学人文精神要体现在“想方设法治好病、防好病”。前者是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后者是指医生应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服务病人的专业技能。著名“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院士是卫生系统少有的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他在世时曾说过:“实在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要在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走出一条道路来,真是谈何容易!何况医学是面对病人,是充满特殊性的科学。面对生命濒危的病人,外科医生的‘勇气’,不应单纯是‘良好的愿望’,而应建立在良好的专业技术基础之上。”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仲是原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凭借出色的专业水平,在面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时绝不轻言放弃。有一次,王仲教授接诊一个29岁的肌无力患者,需要立即插管治疗。随行的家属是病患的父亲和弟弟,平日以务农维生,家境非常穷苦。有位医生向患者的家属透漏这个严重的疾病可能是花了钱也治不好的,很可能会人财两空。听完这残酷而现实的消息,农民父亲打算出院放弃治疗。王仲教授得知后,他心里虽然明白格林巴利是一个疑难病症,但作为一名医生他不愿放弃一丝希望。他找来病患家属商量,顶着巨大压力恳求病患的父亲能否再给两周时间试试,并沉重地对这位农民父亲说:“如果今天走出院门,可能明年今日就是他的忌日。”也许正是这句话语打动了陷入两难中的农民父亲,决定继续治疗。有人可能会觉得此时病人的信任也可能转变为风险,但是王仲教授认为这么做是医生的良心使然。后来,在医疗团队的精心医治下,病患半个月就转危为安并转到普通病房。朴实的农民父亲十分感激地提着一大袋红薯送来医院,这番场景感动在场所有的医护人员。王仲教授之所以能下决心,并且最后取得成功,若没有协和医院的功底,没有自己的技术水平支持,光有决心和好的心愿是远远不够的。(www.xing528.com)
高金声教授在医院文化建设讲坛作学术演讲
不仅是医生需要专业的功底,护理人员也是如此。北京安贞医院重症监护室护理长刘淑源,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对护理事业执着追求,不断探索,努力钻研业务,成为在专业上技术过硬、业务精湛的护理学科带头人。刘淑源护理长曾守护在一位先心病术后出现低心排患儿的床旁三天三夜,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当死神慢慢地吞噬患儿的生命时,她把病儿紧紧抱在怀里,给孩子换上新的衣服,眼里的泪水却止不住地不停滚落下来。深夜她冒着寒风抱着死亡的患儿送往太平间。患儿家属被她的真诚所感动,同意进行尸检。她下夜班不顾疲劳带着几位护士去看尸检,共同观察,认真听医生分析,使她和青年护士认识了局限性心包压塞这一并发症。后来,她在护理病人时,经常协助医生对此类并发症做出诊断,即使在各种仪器设备均不能确诊的情况下,帮助很多年轻医生正确判断病情,先后挽救了数位患儿的生命。由于她的积极参与,医生们不是把她当做遵医嘱的护士,而是一名技术得力的帮手。此外,刘淑源护理长在与患者沟通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重症监护工作期间,她关爱病人,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满足患者的人身舒适和安全需求,对病人极其亲切真诚,针对不同需求想方设法让病人满意。一位70多岁的中国日报老记者被送入ICU后,因为身边没有家属,情绪十分低落并拒绝护理。刘淑源护理长亲自来到老人床边认真评估病情,帮助老人拔掉胃管,送来南方人爱喝的碧螺春茶叶,一勺一勺地慢慢喂给老人喝。就这样,老人情绪渐渐好了起来,交谈中刘淑源护理长得知老人曾在法国居住过一段时间,她便与老人聊起法国的文学作品、音乐,甚至还用简单的几句法语和老人沟通,让老人觉得特别亲切感动,很快老人便走出情绪困扰,积极面对疾病,病情逐渐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