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文情怀在医务工作者身上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善良”两个字。善良,实际上是社会上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但对于服务于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医务人员来说,“仁慈善良”应该成为一种职业的特质,这也是医生、护士理应得到社会尊重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列举几位饱含人文情怀的医学前辈的事迹,希望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诠释出人文情怀的精神内涵。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罗慰慈老教授有一个“特殊名片”的故事。罗教授的特诊号是300元/次,普通专家号14元/次,有一位外地就诊的下岗女工因为挂不上普通号而挂了费用较高的特诊号。罗教授得知后,为保证这位远道而来的普通女工看得上病,特意为她做了一张两寸见方的卡片,上面打印着自己的名字和普通专家门诊的时间。十多年来,这张名片成为患者的“预约通行证”,每次都能顺利地挂上普通专家号。这几年,罗教授年纪大了,快90岁了,已经退休停诊,他就将家里的电话告诉这位病人,以便紧急情况联系。另外,罗教授特地介绍她到北大医院看诊,当北大年轻女医生看到厚厚的病历本时,不禁感动地说:“作为一个晚辈,我感到这不仅仅是医生在为病人治病,而是在拯救一个生命,是心疼每一位普通的穷人。”如今,这张通行证虽已失去作用,但这位女患者却将它工整地贴在了自己的诊疗本扉页上,将这位协和老教授浓浓的医者之情深藏于心。她发自内心地说:“我生了病是不幸之事,可我遇到了罗大夫,这是我的幸运。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给了我重生的希望。”
这样的“幸运”还发生在北京一位老人身上。北京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黎晓新在一次门诊中遇到一位长期患有糖尿病的老人,视力正急剧恶化。黎主任经过仔细检查排除了视网膜病变的可能,诊断为眼压性青光眼,需要长期坚持上药,每个月定期回诊。在交谈中,黎主任得知老人是个孤身的社区低保户,生活十分困难。黎主任便交代老人以后每次回诊等她快下班时来医院,不用缴挂号费,她利用自己的时间帮老人看病。就这样,黎主任为这位低保户老人免费看病,一看就是六年。直到老人去世后,居委会主任亲自带着老人临终前托付的一包茶叶交到黎主任手中。原来,老人无意中得知黎主任喜欢喝茉莉花茶,平日里将自己省吃俭用的零钱买了些茶叶,只可惜没来得及自己送来就离世了。老人生前曾这样对黎晓新主任说过:“是您让我在生命中这最后几年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和温暖,感受到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
高金声教授在“厦门医学人文讲坛”讲学(黄翔 摄)(www.xing528.com)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原主任陈旭岩也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急诊室故事”。有一天,一个10多岁的男孩被父亲送入北大医院急诊科。这是个刚刚经历母亲病故的男孩,跟着父亲在北京靠卖《北京晚报》维生。因为一贫如洗的家境,病重的男孩已经在家挺了整整一个月,实在扛不住了,才被父亲送到医院。很快,陈主任判断男孩患的是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须立刻靠呼吸机插管才能维持生命。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不到40岁的父亲非常痛苦,他赶紧叫来一个老乡帮忙照看孩子,然后愁容满面地回老家筹钱。三天两夜后,他带着借遍全村的12000元钱回来了,可就这短短的几天,孩子花费的医药费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数,未来所需的钱款对这位农民父亲来说更是天文数字。两天后的清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的父亲打算放弃治疗,决定趁孩子还有一口气把他拉回老家。病房里,父亲颤抖地把男孩气管插管取下,看着男孩的氧和从100%降到92%,再降到85%……陈主任的内心激烈地挣扎,救还是不救?此时,陈旭岩主任眼前浮现的满满都是男孩和他父亲的眼泪,就在这紧急的30秒内,她果断做出决定:插管恢复治疗!陈主任把这位父亲拉到一旁,顶着巨大的压力恳请他再给医疗团队几天的时间,并很有信心保证帮助孩子脱离危险期,至于医疗费用她将尽力向院方申请减免。两周后,男孩脱离了呼吸机,三周后,男孩顺利出院。出院时,父子俩跟医院签署了一份长达30年的还款协议,每月还200元。即便这样,他们还是经常还不上。男孩出院后,经常会在晚上溜到分诊台的窗前,扔下两份当天的晚报,转身就跑。每次他来,为了他的自尊,陈主任总是假装没有看见他。可当男孩离开时,陈主任却总是很享受看着他的背影,试想曾经连一个脚趾头都无法动弹的孩子如今却能快乐地奔跑,此时此刻,她深刻地感到:作为一名医生,在艰难的环境条件下也要坚持下去,才可以体会到挽救一个人生命的幸福。
高金声教授热心于医院文化、人文医学等的研究和传播
让患者真正发自内心尊敬和爱戴的医生都是善良的,护理工作者也是如此。“仁慈为本,慎独为魂”是北京医院护理部倡导的服务理念,也正是护理管理者标杆林菊英等老师为护理职业精神的最好诠释。著名的护理学专家林菊英曾任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护理杂志》名誉总编辑,也是南丁格尔奖获奖人。只要与林老师共事过的人,无论是学生、部下,还是同事、朋友,无不折服于她的人品和才学。林老师在世时,曾这样说过:一名护理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在对病人予仁慈为本的同时,还要强调遵从医道的自觉意识,在别人看不见、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在个人独处时,仍能谨慎恪守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就凭着这样一份坚定的信念,林菊英老师在护理规章制度还不详细完善的年代,她带领护理团队坚持做好每一件工作,从细微之处做起,处处以病患为中心。例如每天早上做晨间护理时,窗帘拉到什么程度日光照到病人的位置,让病人感到最为舒适,而不会感到刺激不适。早晨茶壶的水温如何正好适合直接饮用。茶壶把手朝向哪边让病人在床上一伸手就可以拿到……这些微小的细节都经过仔细的揣摩。晚间查房时,护士一定要穿着软底鞋,查房时把手电筒光源照着地面,常常查完整个病区,却没有吵醒一个病人。优秀的服务不是来源于制度规定,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