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教师依照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顺序依次解释字词及诗句,按部就班。语文学科与别的学科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也给了教师施展才华的巨大空间。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使语文课堂有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重构,经过增删、提炼、整合、更换后,同样的课文由不同的语文教师来上,可以有迥然不同的效果。教《使至塞上》,一些教师在几次朗读之后就开始解释诗句意思,而且无一不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顺序墨守成规。更有甚者,将对诗句的解释作为整堂课的主要内容,解释完成后就草草收尾。试问这样的语文课,究竟能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素养呢?
少数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内容进行重组,比如福建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永恒老师,他在教完首联、颔联、尾联后,再教学颈联。这样,就把诗人出使边塞的事情作为一个背景,烘云托月般地凸显了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处理是比较妥帖的,不仅突出了重点,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重点的印象,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感悟能力,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进诗句,走近作者。
总体上看,《使至塞上》这首诗,从教学流程上看,几乎没有哪个教师自觉地把诗歌多重意义的主旨探究纳入教学环节,其潜在的假设是:这首诗表达什么,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评价《使至塞上》说:“右丞每于后四句入妙,前以平语养之,遂成完作。一结平好,蕴藉遂已迥异。盖用景写意,景显意微,作者之极致也。”可见,《使至塞上》的主旨确实难以把握,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研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主题。
(作者现任职于杭州市萧山区委组织部)(www.xing528.com)
【注释】
[1]孙振涛.王维《使至塞上》新解[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8—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