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孔义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式”[1]。但是,同样是提问,有的问题脱离文本、泛泛而问;有的问题枯燥乏味、令人头疼;而吴丹青老师提问的特色之一,是紧扣文本、贴近学生。
例如关于《云南的歌会》,余映潮老师根据“特色概说——美点欣赏——课中之最”这三个话题来组织教学,确实简约高效,但笔者认为他的提问比较枯燥和宽泛,例如“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2],对学生的水平要求较高,而且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吴丹青老师教《云南的歌会》,要求同学们进行课前预习,自主提问。学生一共提出了25个问题,而吴老师着重抓住共性问题来组织教学,这就贴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兴趣学。这几个问题分别是:
1.“第三段对对歌的年轻女人不惜浓墨重彩描写,有什么作用?”[3]——教师从人物描写入手,通过朗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云南人民的生命状态——自然、鲜活,并顺势提问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
2.“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教师从景物描写入手,通过模拟唱歌的手法,加深学生对鲜活生命的情感体验,并且适时添加课外内容,补充课文中看似缺失的对赶马女孩子眼睛和笑声的描写,引导学生说出人景互衬,巧妙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即云南人民鲜活生命状态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3.“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为什么‘金满斗会’会是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为什么要写下面这段话?”——教师通过朗读、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金满斗会的热闹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www.xing528.com)
4.“沈从文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本文先写山野对歌,次写山路漫歌,最后写村寨传歌,这样的写作顺序可否改变?”——教师通过推敲文章写作顺序、介入背景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沈从文是“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从民俗现象中探究这种生命形态的成因和文化传承”,把握住了这篇散文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几个问题均出于学生,而且均是理解课文的关键之处。吴丹青老师根据学生预习中的疑惑之处,紧扣学情、紧扣体裁、紧扣文本、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按照教读顺序层层提问,引导和发散学生的思维。
吴丹青老师所推崇的通过预习提问分析学情、以学定教的方法,在杭州市上城区中小学广泛推行,她和她的团队,更是以身作则,将这个理念落实到具体课堂,以亲身实践作示范引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