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这一堂课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大致进行了两个方向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关于板块式教学方法本身。首先,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客观上不至于上神坛的方法,但它又是一种很容易被奉为圭臬的方法。不至于上神坛,是因为之前讨论的不完美和不适配;而易被奉为圭臬,则因为它具有强操作性。事实上,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目标,直接暴露教学设计的骨架是最有效率的,但是语文课堂之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骨架之外的血肉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板块式教学容易让教师获得对课堂的高控制力,保证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可以完成。而这种效率所带来的时间节余,可以增加创新的环节而让课变得很漂亮。但事实上,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为例,本课之中,学生仅仅被诗教诲,而无法被诗感动,是难以写出诗来的,或者说即使写出了诗,也是依靠本堂课之外的个人积淀,并不是通过教师在这一堂课上的教学而会的,因而不能称之为教学效果。因此写诗这一环节,虽然让课堂的结构变得很精美,充满安排上的创意感,然而其不甚令人满意的结果,恰恰暴露出环节设置中的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都无法否认这堂课的几个优点:教师教了诗歌的背景、哲理,开展了延伸阅读,学生参与了活动,并且教学步骤清晰,节奏不疾不徐。因此这种模式是非常容易模仿的,而且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令自己的课堂具有以上的优点,教学基本就算是顺利或成功了。但是很明显,如果一个教师从教之初就开始模仿这种路数,模仿得越是炉火纯青,就会越受到这一其实放之四海并不皆优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并且会慢慢地产生依赖,从而同时限制师与生的进步空间。尽管余映潮老师无愧一代名师之称,板块式教学也有其确凿无疑的价值。然而,意识到这种方法“有一天必须走下心中神坛”的命运,对于处于模仿阶段的年轻教师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www.xing528.com)
第二个思考是关于板块式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地位。余映潮老师在课堂中显示出一种相当强势的地位,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开头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开始自己的阅读之前,就为学生们朗读别人对这首诗的读后赞叹可以看出。从一开始,教师就有意把学生的全部反应都收入掌控。这种强势的地位是这次板块式教学能够成功实施的一个保障,而教师是课堂上唯一的舵手和最高发言人。如此状况当然和底下有一群被动惯了的学生是有关系的,而这种课堂模式在现行课改当中,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的呼声里,是否能够适应将来的发展,教师是否可以继续握紧这根指挥棒,是否可以继续扮演课堂上的真理代言人,是很难说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