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堂的自由性之争:优化方案

语文课堂的自由性之争: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余老师板块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大量的学生活动,但在这些活动中余老师的预设是大于学生的生成的,余老师早已把教材的知识细化成一个一个的话题,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板块之中,学生发挥的空间有限,只能围绕余老师已有的话题进行思考、讨论,很少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有研究者甚至将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方法比喻为戴着镣铐的舞蹈。余老师对学生们发挥空间的限制,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话,是否能理解成方法与解读视角的提供呢?

语文课堂的自由性之争:优化方案

语文不像数理化那样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统一而规范的量化标准,语文的主观性比较强,每个语文教师都可以对教材有不同的解读,每位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发挥,因此很多人认为语文课上应给予学生们足够的自由。余老师板块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大量的学生活动,但在这些活动中余老师的预设是大于学生的生成的,余老师早已把教材的知识细化成一个一个的话题,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板块之中,学生发挥的空间有限,只能围绕余老师已有的话题进行思考、讨论,很少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因此,这成了很多人眼里的板块式教学之缺陷。有研究者甚至将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方法比喻为戴着镣铐舞蹈

人类学习新事物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创新。余老师对学生们发挥空间的限制,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话,是否能理解成方法与解读视角的提供呢?反过来说,假若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绝对的自由,学生就真能自由地舞蹈了吗?教学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给予学生绝对的自由会不会同时意味着给予他们绝对的束缚呢?在预设和生成的冲突中,二者的关系要怎么把握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回归到了语文教育中的终极疑问: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教师该怎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2011年版新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中有一条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温儒敏先生在解读课标时也指出: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么体现教师的作用、怎样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时机等问题都仍有争议,有待在实践中完善。(www.xing528.com)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我是一个绝望的理想主义者。”的确,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达成一种完美的状态,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育才永远有进步的可能。从这种意义上看,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所引起的语文教育目的之争是极有价值的,这些争论所折射出的冲突似乎是在提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出发的目的。虽然语文教学是一件实事,但有时我们也要从具体的对某种教学模式的讨论中跳出来,思考一下: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想给学生们带去什么。唯有这样,所有的论争、改革才会有切实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