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的公开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讲授可分为三个环节,且每个环节的最后都有思想层面的总结,如第二个环节的总结是:做人要诚实、踏实。虽然思想层面的启迪不是余老师上课的主要内容,但这种每个环节的总结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感觉:之前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得出最后的由老师灌输的思想结论。因而有人指出:“与其说这是一堂语文课,不如说这是一堂带有意识形态灌输性质的思想政治课。”
在国内,中小学课堂里没有专门的美学课、哲学课,而政治课又更多是进行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于是美育、人生哲学等思想层面不可缺失的教育重任,便理所当然地落到了语文教师身上,导致语文课和其他课程的边界时常被模糊了,语文成了各学科中最容易“走味”的。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学界就一直有“让语文回归语文”的呼声,这是针对语文课变成历史课、政治课、思想课的境况提出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觉得现代细化的分科阻碍了学科自身的发展。近年来,西方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已经打破之前的细化分类,逐渐走向学科综合,而在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语文学习就是和历史、哲学联系在一起的。(www.xing528.com)
所以,当我们在呼唤“让语文回归语文”时,或许该停下来思考:纯粹的语文教学究竟是怎样的呢?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而这些,实际上关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关于这些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暂且抛开学科综合化是否适用于中小学这一问题,但就余映潮老师在每一教学环节给出思想总结的现象而言,温儒敏先生的这番话似乎能证明余映潮老师的问题并没有到达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那么严重的地步,因为语文课程本就需要承担起熏陶感染学生思想情感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