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榷板块式教学的重要议题

商榷板块式教学的重要议题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诚然,板块式教学有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余映潮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不容小觑,值得我们尊敬。事实上,对板块式教学盲目、不理性地追捧,的确带来了不少问题。板块设置,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中最突出的特色。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余老师板块教学思路下的课堂,其实出现了许多固定统一的结构。或是说为了达成板块式教学的完整性,借这最后一段的背诵实现之?大量的学生活动,是板块式教学的另一大特色。

商榷板块式教学的重要议题

教学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包打天下。诚然,板块式教学有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余映潮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不容小觑,值得我们尊敬。然而,真的存在一种绝对完美的教学方法吗?当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被捧上神坛、受众人追捧的时候,也许正是该我们警惕与深思的时候。

事实上,对板块式教学盲目、不理性地追捧,的确带来了不少问题。在神坛之下,朝拜者不加以甄别地盲目跟从,大量年轻的语文教师将板块式教学视作高超的“备课神器”,不考虑教材本身,不考虑学生情况,生搬硬套,懒得创新,从而导致了千课一面的后果。与此同时,过分的追捧也让人忽视了板块式教学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教学的“遮蔽”。我们知道,学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本就很难有完美的模式,它需要语文教师们以多元的思路进行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而当众星捧月,仅唯一人独尊之时,是否也预示着残缺的必然?因此,我们需要以辩证理性的思维看待板块式教学,直面它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从而扬长避短,不断摸索更优的教学思路。

(一)灵活还是固定?

板块设置,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中最突出的特色。而余老师对这些板块的命名也十分用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中的“说一说”“品一品”“背一背”;《散步》教学中的“品析:美在这一句”“品味:美在这一段”“欣赏:美在这一笔”;《论求知》教学中的:“识词实践”“背读实践”“析读实践”“学用实践”。每一堂课,余老师都会独具匠心地对板块进行诗意的命名,与此同时,板块内部也注重灵活选取与灵活搭建。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余老师板块教学思路下的课堂,其实出现了许多固定统一的结构。

1.板块设置的统一:略读——整体感知;精读——评析某个段落;背读——背诵某个小节;创作——进行实践创作。

2.学生活动的统一:多种方法诵读文章、半结构式填空法品词、指出句子美(精彩)在哪里……

3.课堂结构的统一:教学先开门见山介绍板块内容,板块开始前明确目标,教学结束后回顾与总结板块内容。

诸多统一背后,便是模式。而固化的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文体的教学。

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中,余老师将课堂分为三个板块:“说一说——整体感知文章”“品一品——品读文章重点段落”“背一背——背诵文章最后一段”。关于背诵这一环节,就非常值得商榷。文章作为一篇记叙性的小说,以人物对话为主,而最后一段,类似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阐述了他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在修辞表达上其实并无长处。对于这样一段文字,用背诵朗读的方式处理,真的合适吗?若是将之处理为结合学生自身经历谈谈对这段话的看法之类的哲理诠释类活动,或许更为恰当。简单的背诵过于粗暴,学生负担重而效果不佳。到此,便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余老师认为背诵是理解此段的最好方法呢,还是对应板块式教学时只有背诵这一个模板适用?或是说为了达成板块式教学的完整性,借这最后一段的背诵实现之?细细琢磨,确有生硬之感。

这样的模式,虽有固化的嫌疑,但对于余映潮老师个人而言,仍有鲜明的特色,是出色的创造。但倘若人人都争相模仿,便成为套路。网络上便有一则某市教研室关于板块式教学法的讲座讲义,里面提出了说明文、小说、散文、文言文的板块教学模板,并称年轻教师按照此套路教学可以快速上手,减轻压力。诚然,容易上手确实是板块式教学的一大优点,但这也会导致教学设计的趋同,导致教师习惯于“拿来主义”,不再思考创新;也意味着教学不再有风格各异的深度,只有和套路契合的程度。

套路,不应存在于语文课堂之中,教材的灵活多样意味着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多变。按套路教学,千人一课,千课一面,必会导致语文人创造力的枯竭。

(二)自主还是被动?

大量的学生活动,是板块式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几乎每一个板块,都会有多个不同的活动支撑,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

然而,板块式教学中的活动,真的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了吗?

由于板块划分明确,板块式教学指导下的课堂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被设计得明明白白了。在一些教案中,我们甚至能看到余老师对每一个板块的时间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设定。可见,教师对课堂进行了精确的预设,板块式教学可以让教师拥有很强的课堂控制感。而在每个板块开始前,余老师也会直截了当地将课堂目标告诉给学生:例如“品一品——训练我们的品读能力、欣赏能力”,目标是明确的,而答案也是唯一的。精心的安排意味着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也难以根据学生现场的表现灵活改动课堂内容。

此外,学生具体的活动大多也是戴着镣铐舞蹈。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这是一篇(  )的文章。学生的回答是非常丰富的,而教师最终的总结是:(www.xing528.com)

抒写“我”童年故事的记叙文——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叙事的部分写得波澜起伏的文章——曲折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深刻性。[6]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提供的多元答案,仅仅被当作课堂上的一个表演环节,他们的答案,并没有被加入到教师所展示的参考答案中,没有对既定答案起到任何的改变、补充或修订作用。一言以蔽之,课堂并没有因学生而变。此外,我们从师生互动中明显可以感受到,学生所领会的意思与教师想教的,是有所出入的。在上述六点总结中,只有回忆、生活感悟、记叙有学生略微提及,其他几点学生很难自主回答出来。而余映潮老师设置这个问题的重点,似乎更多是在回忆性、清晰性等这六个特性上,问题与目的并不对等,有一种为了自我表演而活动的意味。

在“品一品”环节中,学生需要找指定段落中精彩的地方进行赏析。但是,教师首先预设了哪些段落是精彩的,将本该由学生主观感受的结果强加给了学生。学生们被要求到指定段落中寻找,那么学生主动感受与选择的权利就是有限的,甚至是虚假的。

因此,即使活动表面上十分丰富,但板块式教学依旧是以教师而非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依旧是以教师为绝对权威的。

(三)工具性还是人文性?

再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每一个板块的目标,教师都已进行了清楚的说明:

说一说——训练我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品一品——训练我们的品读能力、欣赏能力;

背一背——训练背读能力,增加语言积累。

可以发现,三个板块的目标都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直接挂钩。的确,板块式教学所划分的板块,大多是以文章的工具性为依据,体现了务实的教学观。这样做,一方面确实是将语文课堂落到了实处,有效落实了新课标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教育。而另一方面,这样做也弱化了其他目标尤其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哲理意味较强、对青少年有一定精神启蒙意义的小说时,并没有对故事中的哲理展开深入探讨,对于小说最后一段主人公的独白,教师把它视作积累语言素材的途径,并不是立德树人载体。由此可见,板块式教学有着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甚至带有较为明显的应试色彩。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教学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被量化的命运,为考而教,并非就是不对。然而,若将教学重点全部放在语文的工具性上,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内涵意蕴,则有失偏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