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知识深度整合的联结与迁移

促进知识深度整合的联结与迁移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联结,就是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加以关联;所谓迁移,是以联结为基础,运用所学知识构建出新的意义,或将知识向生活拓展延伸并运用。联结和迁移,也是对语文课程“加强实践性”理念的践行。当然,这其中还有联结,有赵州桥、卢沟桥与宝带桥的联结,还有“拱”与“孔”的知识的联结与冲突。学生已经对赵州桥的结构有了系统的认知,便可利用旧信息构成的知识背景促进新知识的推理判断。

促进知识深度整合的联结与迁移

迁移是指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模仿借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和技能。阅读说明文,新的信息的获取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恰恰是学习的起点。因为,仅仅为了获取而获取,而不加以加工利用,就跟捡到一个宝贝而将它丢在仓库里没什么区别。所以,联结和迁移就非常必要了。所谓联结,就是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加以关联;所谓迁移,是以联结为基础,运用所学知识构建出新的意义,或将知识向生活拓展延伸并运用。联结和迁移,也是对语文课程“加强实践性”理念的践行。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言语实践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途径,也是指归。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终将通过言语实践展现出来。教师需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并且通过思维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教《中国拱桥》,在获取了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理解了说明文准确性与科学性互为表里的关系之后,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任务:小组讨论,查阅资料,读懂文字,然后借助手绘图形,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讲解以下知识:

宝带桥共53孔,从13孔到17孔为拱起部分。孔长249.8米。全长317米,宽4.1米。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桥堍成喇叭形,下端宽6.1米。

这是一种小组合作的探究性项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借助从课文中学到的石拱桥的专业知识,去理解并讲解其他的石拱桥,这是迁移。当然,这其中还有联结,有赵州桥卢沟桥与宝带桥的联结,还有“拱”与“孔”的知识的联结与冲突。聪明的学生读到上述的文字,势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宝带桥的“孔”是不是和卢沟桥的“拱”一样,“孔长”和“拱长”是不是一样?作者在写赵州桥长度的时候,没有介绍引道。那么,宝带桥的317米的桥长,究竟有没有把引道长度算在内呢?我们不难发现,联结和迁移并不一定解决问题。或者说,当新知与旧知关联,当学习与经验沟通的时候,所谓新的意义的建构,是从不断迸发出来的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再让他们去诠释上述文字,问题越多,越能说明学习的有效性。学习,需要在联结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与运用。高层次的理解一定离不开联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活动与情境,促使学生把新、旧信息关联在一起

在《中国石拱桥》中,作者说“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以赵州桥为例,历经千年而依然挺立。在学完课文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的任务,将文本与生活相联系,将课堂内外进行联结,激发学生就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展开深度的探究:

既然赵州桥的设计如此精妙,为什么现代的一些大型桥梁不采用石拱桥的方式建造呢?课后查找资料回答以上问题。(www.xing528.com)

学生已经对赵州桥的结构有了系统的认知,便可利用旧信息构成的知识背景促进新知识的推理判断。学习了课文,学生对石拱桥的优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未必了解石拱桥的不足,通过这样的任务,让学生知道任何工程技术可能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这,更接近生活与科学的真相。其次,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置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运用当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不同情境下桥梁设计的优缺点,对桥梁的结构和技艺进行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适用范围,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策略,也能明白现代科技的惊人发展。这,其实应该也是科普类说明文阅读教学形而上的追求:越学习,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越学习,越敬畏科学,不断求索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确实存在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思维训练层次偏低这样的普遍问题。要改进说明文阅读教学,首先需要认识到说明文在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的特殊价值。说明文以传递信息为目的,使人“知”。教学,要在学生“不知”的地方用力;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学习情境的创设,促进知识的联结与迁移,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实现从低阶阅读到高阶阅读的跨越;最后,说明文阅读不能囿于文本,教学生一望便知的内容,而要通过创意读写“逼迫”“诱惑”学生主动探索,检索文献,积极寻求知识“外援”,打通课堂内外,使学生不满足于知识的接受,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作者现为杭州师范大学2018级语文学科教学硕士生,此文经叶黎明老师修改后发表在《中学语文》2019年第3期)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