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与推断:开启高阶思维的大门

认知与推断:开启高阶思维的大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未知点”制造认知冲突,化问题为动力。在不断的猜想、推断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两肩”和“各”这两个词的精准,明白了“大拱”与“小拱”的相对性,在看图说话的语言实践中提升了分析、推断、比较、评价的思维能力。他们从一开始想当然地回答到之后小心翼翼地斟酌字词,在“认知冲突”中进行推断和演绎,对语言的理解不断深入,最终意识到说明性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认知与推断:开启高阶思维的大门

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是一个动态发展、渐进提升的过程。课前设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这种表现在学生心理层面的“悬而未决”,对于学生的探索欲望的激发以及思维的启迪作用明显。语文教师应基于文本,利用标题和图片等,尤其应该围绕学生的“未知点”,在读前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或就文本内容进行猜读式的头脑风暴,或引发其认知矛盾与碰撞,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能力。

比如,《中国石拱桥》中涉及很多桥梁术语,如“拱”“拱肩”“拱圈”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属于“未知点”。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未知点”制造认知冲突,化问题为动力。教学初始,教师可让学生先把课本合上,呈现赵州桥简图(如图1),然后提出看图说话的任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这座桥中四个小拱的位置说清楚。

学生可能回答“桥的两边各有两个拱”,也可能回答“桥的两端有两个拱,一个大一个小”“桥上面有四个拱”之类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趁机展示图2至图4,不断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表达中不够严谨准确的地方。这样一个预热的任务,既可以验证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对学情的预判,还可以巧妙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桥梁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在学生抓耳挠腮,为准确表达绞尽脑汁陷入困境的时候,教师适时让学生翻开书本,看看作者是如何专业地描述桥中拱的位置关系的。有了前面的表达体验,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达,其实非常精准,而精准的表达,离不开专业的知识。

图1 赵州桥简图

图2 学生回答1(www.xing528.com)

图3 学生回答2

图4 学生回答3

这一段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语料进行初步解码,然后按照认知结构所指引的方向进行推断和演绎,最终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语句意义。在不断的猜想、推断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两肩”和“各”这两个词的精准,明白了“大拱”与“小拱”的相对性,在看图说话的语言实践中提升了分析、推断、比较、评价的思维能力。他们从一开始想当然地回答到之后小心翼翼地斟酌字词,在“认知冲突”中进行推断和演绎,对语言的理解不断深入,最终意识到说明性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问题的设计与简图的运用,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比较与反思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的简图反思表达的得失,思考改进,在此过程中对说明文中新信息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思维品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读懂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判断、推理实现对文本深层意义的理解;仅仅通过说明方法的千篇一律的分析,教学生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也是肤浅的。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以专业性为前提的,没有专业性,就不会有准确的表达。可惜,很少有教师在分析说明文语言的时候强调过这个常识,强调过作者的专业背景。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形式多样的认知情境,为学生铺就必要的暗示、线索、路径,引导学生从表层一望便知的信息概括走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