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挖掘语文趣味:关注本质

挖掘语文趣味:关注本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蒋军晶没有将作品的文体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文章结尾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然后要求学生比较两者的差异,这一环节设计是非常精彩的。蒋军晶这种关注文学本质、帮助学生挖掘语文趣味、助力学生主动爱上语文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挖掘语文趣味:关注本质

单篇阅读的课堂教学往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课文内容、文章情感等语文知识的传授上,在文本鉴赏上注重“遣词造句”。而蒋军晶的群文教学旨在让学生走进文学,并且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所教的内容侧重“谋篇布局”,甚至是文学创作的手法,包括不同文体的表达特色、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文章结构的特点等。

例如,“桥”群文阅读教学实录[3]

师:《桥》《雪夜》《在柏林》《窗》四篇文章,内容完全不同,但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它们都有一个很特别的结局。

师:怎么特别呢?

生:结局都出人意料。

师:小说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把这篇文章改一改,把句中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其他的不改变。

师: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www.xing528.com)

生1: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人物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2: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觉很震撼。

生3:喜欢课文的版本。过程中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突出了老汉把儿子当作一名普通的小伙子。

生4: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令人意外。

蒋军晶没有将作品的文体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文章结尾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然后要求学生比较两者的差异,这一环节设计是非常精彩的。学生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直接地感知到小小说这种文体具有设置悬念、结局令人意外且耐人寻味的特点,并且在探究中感受到了文学作品语言表达以及结构安排的匠心。也难怪众多学生下课后拉着蒋老师,表示很喜欢小小说,迫切地想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小小说进行阅读。

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如同一张纸的两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语文教材的选篇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教学就必须尊重、体现其文学性。正如米切尔情境兴趣理论所提出的,只有学习活动对个体产生吸引力,个体才能主动将其转变为个人的兴趣。因而,语文教学唯有引导学生走进文学,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蒋军晶这种关注文学本质、帮助学生挖掘语文趣味、助力学生主动爱上语文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