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艺术之所以是衡量或鉴别语文教师教育能力水平高低的尺度,是无数语文教师追求的教育境界,就在于它本身具有独特的功能。国内外学者发现教育艺术和语文教育艺术有诸多功能,我国学者王克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中说:“个人的学业成绩由两种因素来决定,一是智力,一是动机。所以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动机功能和乐学功能两个方面。学习本是自动的吸收和积极的反应,而不是被动的行为,教师不能给学生智力,更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其内在的驱策和激励。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语文教育艺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语文教育艺术以内在的和外在的魅力吸引学生,学生就容易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专心致志,攻克一个个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育艺术具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获得身心愉悦的乐学功能。皮亚杰认为,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强迫学习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对于教育,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强制”与“吸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教育的效果也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越学越乏味;“吸引”学习,就是运用精湛的语文教育艺术,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学记》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艺”,就是教育艺术,这是手段让学生由“知之”“好之”进而“乐之”,这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
教育达到艺术化水平时,人们坐在课堂上便不再感到被迫和痛苦,他们一方面仍是为了需要学习知识获得能力而来;另一方面他们是为了欣赏美、追求美、享受美而来。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乐学境界。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语文教育艺术的特征,并通过艺术化的教育谋略与课堂教育行为,充实语文教育艺术的多方面的功能。钱梦龙、魏书生两位语文教师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审美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且切实体现了优秀的教育方法的强大的教育功能。钱梦龙老师创造的语文导读法强调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强调教学过程中“实”(紧扣课文)与“活”(思维活跃)的统一,注意发展学生在阅读实践和求知过程中所表现的自主意识、情感态度和判断评价等与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因此,导读法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自学习惯的养成,而且在于整个人格的塑造。钱梦龙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点,确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就是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知者,是蕴藏着巨大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教学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制约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将不再是向学生“奉送”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为学生自己达到认识和发展的目标提供帮助;当学生确实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教师“灌注”知识的“容器”时,他们必将焕发出巨大的认知热情,这种热情主要来自他们内部的驱动力。这样,教学必将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即使同一种教学任务,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基至可以说,哪怕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本身的素质、风格等的差异,教学方法也呈现出灵活性、多样化。(www.xing528.com)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进而智力获得开发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要大面积地提高质量,必须科学地解决定向和方式问题。所谓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建立、处理和反馈的能力。而课堂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不同于学生课外独立的探索性的自学,它是在教师主导的作用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决定地位的固然是学生,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魏书生设计的“六步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解决了课堂教学的定向和规则问题。“六步法”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妥善处理了教学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学生在“定向”目标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地自学、讨论、质疑,并通过自测、自结等明了学习的效果,而在这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点拨督促、激励的作用。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且,“六步法”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信息的交流反馈及时、广泛、深入,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对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实行随机调控,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